• 2023年第31卷第10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封面

      2023, 31(10).

      摘要 (49)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目次

      2023, 31(10).

      摘要 (60)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临床论著
    • 镜下松解与手法松解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僵硬

      2023, 31(10):865-869.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10.01

      摘要 (164)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松解联合手法松解与麻醉下单纯手法松解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晚期关节僵硬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6 年 1 月—2019 年 8 月治疗 40 例 TKA 术后晚期僵硬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医患沟通结果,19 例采用镜下松解联合手法松解(联合组),另外 21 例采用单纯手法松解(手法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虽然联合组手术时间 [(65.4±12.4)min vs (27.7±5.3)min, P<0.05] 显著长于手法组,但是前者术中最大屈膝 [(105.4±12.8)° vs (97.4±11.6)°, P<0.05] 和伸膝角度 [(0.8±1.9)° vs (3.7±2.5)°, P<0.05] 均显著优于后者。所有患者随访平均(26.7± 6.9) 个月,两组间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 VAS 疼痛评分显著降低 (P<0.05),而膝关节 ROM、KSS 临床和 KSS 功能评分以及 HSS 评分均显著增加 (P<0.05)。术前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联合组 HSS 评分 [(79.8±5.1) vs (74.2.±4.3), P<0.05]、KSS 临床 [(88.6±3.4) vs (83.9±3.2), P<0.05] 和 KSS 功能评分 [(85.7±3.5) vs (82.1±3.3), P<0.05] 及膝关节 ROM [(93.4±6.5)° vs (87.2±6.3) °, P<0.05] 均显著优于手法组。影像方面,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 FTA 角、假体松动和异位骨化均无显著变化 (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镜下松解联合手法松解治疗 TKA 术后晚期僵硬能有效改善膝关节活动度,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

    • 内镜与通道经椎板切除青年巨大L5S1椎间盘突出

      2023, 31(10):870-875.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10.02

      摘要 (151)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 Delta 内镜与 Quadrant 通道经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治疗青年巨大 L5S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1 月—2020 年 12 月在本科微创手术治疗 62 例巨大 L5S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青年患者的临床资料。 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27 例采用内镜椎间盘切除术,35 例采用经通道椎间盘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无严重并发症。虽然内镜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通道组 [(123.1±13.7)min vs (112.1± 13.3), P=0.002],但是,内镜组术中失血量 [(15.6±3.1)ml vs (38.1±6.2)ml, P<0.001]、切口总长度 [(1.1±0.3)cm vs (2.3±0.4)cm, P< 0.001]、下地行走时间 [(1.5±0.9)d vs (2.5±1.4)d, P<0.001]、住院时间 [(6.1±1.4)d vs (8.4±1.7)d, P<0.001] 均显著优于通道组。所有患者均获随访 12~36 个月,平均(24.1±5.2)个月,内镜组恢复完全负重时间显著早于通道组 [(88.2±1.2)d vs (90.2±1.4)d, P<0.001]。 随时间推移,两组腰痛和腿痛 VAS 以及 ODI 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术前两组间 VAS 和 ODI 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出院时内镜组的腰痛 VAS 评分 [(3.0±0.9) vs (3.3±1.0), P=0.028]、腿痛 VAS 评分 [(3.0±0.8) vs (3.5±0.9), P=0.032] 和 ODI 评分 [(20.7±4.0) vs (23.0±3.5), P=0.019] 均显著优于通道组,但是末次随访时两组间上述评分的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随时间推移,两组椎间隙高度和腰椎前凸角(L5S1 Cobb 角)均无明显改变(P>0.05);但两组术后椎管面积较术前显著扩大 (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椎间隙高度、椎管面积和腰椎前凸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治疗青年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Delta 内镜椎间盘切除术相较于 Quadrant 通道术式创伤更小,更有利于早期恢复。

    • 两种导航辅助全膝关节置换的比较

      2023, 31(10):876-880.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10.03

      摘要 (133)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计算机辅助 (computer assisted surgery, CAS) 和便携式导航 (portable accelerometer-based navigation de- vice, PAD)下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11 月—2021 年 8 月于本院接受导航辅助 TKA 术的 30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12 例采用 CAS,18 例采用 PAD。比较两组围手术期、 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手术时间、术后第 3 d 累计失血量、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均获随访 12 个月以上。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 VAS 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膝关节 HSS 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 VAS 和 HSS 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 HKAA 均显著减少(P<0.05);术前、术后两组 HKAA 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 mMPTA 角均显著增加 (P<0.05),但相应时间点,两组间 mMPTA 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 CAS 组 mLDFA 显著增加(P< 0.05),而 PAD 组的 mLDFA 无变化(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 mLDFA 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S 和 PAD 辅助 TKA 手术在围手术期情况、下肢力线矫正精确度和临床疗效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临床上可根据情况灵活选择。

    • 骨髓干细胞富血小板血浆增强镜下肩袖修复

      2023, 31(10):881-886.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10.04

      摘要 (134)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估骨髓间质细胞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 联合富血小板血浆 (platelet-rich plasma, PRP) 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7 月—2021 年 10 月行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 160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缝合组 80 例仅给予镜下肩袖修复术,联合组 80 例予以镜下肩袖修复联合局部 BMSCs 与 PRP 注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围手术期无并发症。两组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术中失血量、 主动活动时间、切口愈合等级和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早期 VAS 评分均显著降低 (P< 0.05)。随访时间平均(13.6±0.8) 个月。与术前相比,术后 3 个月两组前屈上举、外展上举与体侧外旋 ROM 均显著减少(P< 0.05),而 UCLA 评分显著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上述指标较术前均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随时间推移,两组 AHI 和 MRI 评级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术前和术后 3 个月两组 AHI 和 MRI 评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联合组 AHI 和 MRI 评级均显著优于缝合组 (P< 0.05)。末次随访时,缝合组再撕裂率 32.5% (26/80),联合组再撕裂率 15.0% (12/80)。[结论] BMSCs 与 PRP 显著改善了肩袖损伤修复术后愈合,降低了再撕裂率。

    • 椎间孔镜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

      2023, 31(10):887-891.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10.05

      摘要 (166)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椎间孔镜 (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y discectomy, PTED) 联合富血小板血浆 (platelet-rich plasma, PRP)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 pain, DLB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36 例 DLBP 患者随机分为 PRP 组与非 PRP 组,每组 18 例,PRP 组给予 PTED 联合 PRP 治疗,非 PRP 组给予单纯 PTED 手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随访 12 个月以上,PRP 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显著早于非 PRP 组 (P<0.05)。术后随时间推移,两组 VAS 评分、ODI 指数均显著减少 (P<0.05),而 JOA 评分显著增加 (P<0.05);术前、术后 3 个月两组间上述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2 个月,PRP 组上述评分均显著优于非 PRP 组(P<0.05)。影像方面,术后 12 个月 PRP 组椎间隙高度及椎间盘 Pfirrmann 分级均显著优于非 PRP 组 (P<0.05)。[结论] PTED 联合 PRP 治疗 DLBP 安全有效,可有效缓解疼痛,并有一定的延缓间盘退变的作用。

    • >可视化分析
    •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的全球研究现状的可视化分析

      2023, 31(10):892-895.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10.06

      摘要 (140)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的方法了解全球关于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研究现状、研究热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方法] 通过对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的相关文献检索,利用 VOSviewer 软件和 CiteSpace 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及可视化。[结果] 共纳入 1 355 篇文献,近十年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相关文献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中国、美国和加拿大在该领域的研究保持领先地位,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限元分析、生物力学分析、股骨颈交叉钉系统、内侧支撑钢板等几个方面。[结论]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研究,可以更加清晰、直观地了解到全球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的研究现状和热点。

    • >综述
    • 载瘤骨段液氮灭活回植的应用现状

      2023, 31(10):896-900.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10.07

      摘要 (111)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骨的恶性肿瘤目前多采用保肢术治疗,以尽可能保留肢体功能。肿瘤切除后造成的骨缺损,多采用假体重建或者生物型重建。近年来,液氮灭活载瘤骨回植重建,因其操作简单、灭活彻底、骨愈合率高等优点,而成为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生物重建技术。该技术目前在日本及欧美应用较多,我国开展较少。本文就液氮灭活载瘤骨重建骨缺损在骨恶性肿瘤保肢术中的应用及进展作一综述。

    • 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恐动症的研究进展

      2023, 31(10):901-905.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10.08

      摘要 (206)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全髋关节置换术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 是治疗股骨头坏死、髋关节功能障碍、骨性关节炎等疾病的一种手术方式,患者多为老年人群。老年人在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常因术后疼痛或在关节假体适应中产生对疼痛的过度感知,导致对外界的敏感性增强,从而陷入“疼痛-灾难化思维-恐惧-回避”的路径中,导致术后恐动症的发生,增加残疾风险,不利于术后生活质量的改善。现阶段临床医护人员对恐动症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并制定干预措施。本文针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恐动症的概念、发生原因、不良影响、影响因素、测量工具、干预措施等多方面进行综述,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 >基础研究
    • 特发性脊柱侧弯脂联素与软骨细胞增殖

      2023, 31(10):906-911.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10.09

      摘要 (121)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脂联素是否对特发性脊柱侧弯 (idiopathic scoliosis, IS) 患者关节突软骨细胞的增殖和肥大过程产生影响。[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 IS 患者和正常人组的血浆脂联素水平;提取 IS 患者和正常人组的关节突原代软骨细胞, 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方法检测脂联素及其受体 Adipo R1、软骨细胞标志蛋白 Col Ⅱ和肥大标志物 Col X 的表达情况。不同浓度脂联素刺激 IS 组软骨细胞,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IS 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组 [(19.3±11.5)μg/ml vs (9.5±8.4)μg/ml, P<0.05],且 IS 组女性 [(19.3±11.5)μg/ml vs (11.9±8.8)μg/ml, P<0.05] 和男性患者 [(9.3±4.5)μg/ml vs (3.7±3.3)μg/ml, P< 0.05] 的血浆脂联素水平分别显著高于正常人组女性和男性的水平。IS 患者软骨细胞中脂联素 [(1.4±0.3) vs (1.0±0.1), P<0.05]、 Adipo R1 [(1.3±0.3) vs (1.0±0.2), P<0.05] 和 Col Ⅱ [(1.8±0.7) vs (1.0±0.7), P<0.05] 的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组,而 Col X [(0.2± 0.1) vs (1.0±0.8), P<0.05] 的蛋白水平则低于正常人组。不同浓度脂联素刺激 IS 组软骨细胞后,Adipo Q、AdipoR1 的表达水平呈浓度依赖性升高 (P<0.05),ColⅡ和抗凋亡因子 Bcl2 的蛋白水平也显著升高 (P<0.05),而 ColX、Bax 蛋白水平则显著降低 (P<0.05)。[结论]血浆中升高的脂联素水平可能通过上调 AdipoR1、Bcl2 和 Col Ⅱ,以及下调 Bax 和 Col X 来促进 IS 患者软骨细胞的增殖并抑制其肥大进程。

    • NICE结固定锁骨中段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2023, 31(10):912-916.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10.10

      摘要 (137)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 NICE 结固定锁骨中段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将 60 例人体锁骨标本随机分为 4 组,使用骨科摆锯制作锁骨中段骨折 (OTA /AO 分型 15-A2) 模型,分别行拉力螺钉固定,以及 2-0 线 NICE 结固定、1-0 线 NICE 结固定和 1#线 NICE 结固定。采用 Instron 生物力学测试机进行三点弯曲实验,测量各组不同固定方式骨折模型的失效载荷、最大位移及屈服刚度。[结果]1#线 NICE 组与拉力螺钉组在失效载荷 [(98.4±0.7)N vs (99.0±1.7)N, P>0.05]、最大位移 [(10.1±0.4)mm vs (10.0± 0.4)mm, P>0.05], 以及屈服刚度 [(24.4±0.4)N/mm vs (24.5±0.5)N/mm,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拉力螺钉组在失效载荷 [(99.0± 1.7)N, (45.2±0.5)N, (64.8±0.7)N, P<0.05]、最大位移 [(10.0±0.4)mm, (9.4±0.6)mm, (5.6±0.5)mm, P<0.05] 及屈服刚度 [(24.5±0.5)N/mm, (5.0±0.3)N/mm, (12.5±0.3)N/mm, P<0.05] 均显著大于 2-0 线 NICE 组和 1-0 线 NICE 组。1-0 线 NICE 组失效载荷 [(64.8±0.7)N vs (45.2±0.5)N, P<0.05]、屈服刚度 [(12.5±0.3)N/mm vs (5.0±0.3)N/mm, P<0.05] 均显著大于 2-0 线 NICE 组,而前者的最大位移 [(5.6± 0.5)mm vs (9.4±0.6)mm, P<0.05] 显著小于后者。[结论]使用 1#线进行 NICE 结环绕捆扎固定锁骨中段骨折,与使用拉力螺钉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性能相当。

    • >技术创新
    • 弹性髓内钉摇杆技术治疗儿童桡骨远端干骺交界区骨折

      2023, 31(10):917-920.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10.11

      摘要 (154)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介绍弹性髓内钉摇杆技术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桡骨远端干骺交界区骨折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 [方法]对 28 例儿童桡骨远端干骺交界区骨折患儿行弹性髓内钉摇杆技术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透视下用克氏针或止血钳定位桡骨近端“安全区”并标记,以此区为中心行切口,暴露至桡骨。开髓器钻孔,置入髓内钉,旋转弹性髓内钉手柄使骨折远端完成骨折冠状面复位,若骨折仍有旋转移位,可采用“擀面杖”技术纠正。[结果]28 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随访 6~18 个月,平均(8.4±4.6)个月。末次随访时,患儿腕关节活动度、握力及局部疼痛均较术前明显改善。腕关节改良 Mayo 评分为 80~100 分,平均 (92.6±7.9) 分。临床结果评定为优 20 例,良 8 例,优良率为 100%。[结论] 弹性髓内钉摇杆闭合复位内固定是治疗儿童桡骨远端干骺端骨折微创、简单、安全的方法。

    • 锁定板和前后拉力螺钉固定胫骨前外侧平台塌陷骨折

      2023, 31(10):921-924.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10.12

      摘要 (158)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介绍外侧锁定板和前后拉力钉固定胫骨前外侧平台塌陷骨折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对 26 例胫骨平台骨折分型为 Schatzker Ⅱ型患者行上述手术治疗。术前采用 Mimics 软件在健侧胫骨近端数字模型确定锁定板及螺钉位置,测量关节面下前后拉力钉置入方向及长度。术中采用膝关节前外侧入路,骨折复位固定后经胫骨平台前外侧入路置入外侧锁定钛板,依照健侧膝关节术前 Mimics 软件测量前后拉力钉置入方向及长度,指导前后拉力钉在矢状位方向置入 2 枚合适长度螺钉。[结果]手术时间平均(72.6±4.3)min。术中出血量平均(85.7±6.5)ml。术后 1 年膝关节伸直完全正常,HSS 功能评分显著增加 (P<0.05)。术后 1 年,关节面塌陷高度显著减少 (P<0.05),Rasmussen 放射学评分显著改善,所有患者于 12~18 周骨折愈合。术后 1 年 CT 片示骨折复位良好,关节面无塌陷出现。[结论]外侧锁定板前后拉力钉固定胫骨前外侧平台塌陷骨折临床疗效满意,避免继发性的关节面塌陷发生。

    • 椎前分节不良脊柱后凸畸形的一期后路截骨矫正

      2023, 31(10):925-928.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10.13

      摘要 (143)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介绍椎前分节不良脊柱后凸畸形一期后路截骨矫正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2006 年—2017 年对单纯 WinterⅡ型先天性脊柱后凸患儿 13 例行一期经后路 Schwab 截骨联合内固定术。根据患儿年龄、后凸部位及病变范围确定截骨方式,其中 1 例采用 SPO (Smith-Petersen osteotomy, SPO) 截骨术,1 例同时采用 Ponte 及 VCRs 截骨术,5 例采用 PSO (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 PSO) 截骨术,4 例采用 BDBO (bone-disc-bone osteotomy, BDBO) 截骨术,1 例采用 VCR (verte- bral column resection, VCR) 截骨术,1 例采用 VCRs 截骨术。术后佩戴支具,维持矫正效果。[结果]13 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前合并神经系统症状者得到改善。平均随访(66.4±33.5)个月,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主弯 Cobb 角较术前显著减小 (P<0.05),矢状位胸椎后凸角 (thoracic kyphosis, TK)、腰椎前凸角 (lumbar lordosis, LL) 均较术前显著改善 (P< 0.05),骨盆角(T1-pelvic angle, TPA)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椎前分节不良脊柱后凸畸形的一期后路截骨矫正是治疗单纯 WinterⅡ型先天性脊柱后凸的有效手术方式,且能控制畸形进展。

    • >临床研究
    • 骨质疏松股骨颈骨折两种入路全髋置换比较

      2023, 31(10):929-932.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10.14

      摘要 (163)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DAA)与后外侧入路(posterolateral approach, PLA)全髋关节置换术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 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9 年 1 月—2021 年 12 月,本院对 68 例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 THA 手术,依据医患沟通结果,33 例采用 DAA 入路,35 例采用 PLA 入路。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死亡或其他严重术中并发症。虽然 DAA 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 PLA 组 [(106.8± 14.0)min vs (91.2±12.0)min, P<0.001],但是 DAA 组在切口长度 [(11.9±1.8)cm vs (14.8±2.2)cm, P<0.001]、术中失血量 [(172.2±25.9) ml vs (212.0±33.7)ml, P<0.001]、下地行走 [(26.2±8.3)h vs (44.4±11.8)h, P<0.001] 和住院时间 [(6.8±0.6)d vs (9.8±1.3)d, P<0.001] 显著优于 PLA 组。术后 3 d, DAA 组的疼痛 VAS 评分显著低于 PLA 组 [(4.1±0.7) vs (5.5±1.0), P<0.001],而 DAA 组的 Harris 评分显著高于 PLA 组 [(73.9±6.5) vs (64.8±5.9), P<0.001]。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 VAS 评分显著减小 (P<0.05),而 Harris 评分显著增加 (P<0.05)。术后 3 个月及 6 个月两组间 VAS 评分及 Harris 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相比 PLA 入路,DAA 入路 THA 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具有损伤小、术后早期恢复快的优势。

    • 慢性踝外侧不稳定肌内效贴联合核心训练

      2023, 31(10):933-936.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10.15

      摘要 (146)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肌内效贴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慢性踝外侧不稳(chronic lateral ankle instability, CLAI)治疗效果。[方法]2014 年 10 月—2020 年 12 月 50 例 CLAI 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25 例在常规组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kinesiolo- gy taping, KT)和核心稳定性训练(core stabilization training, CST)(KT-CST 组),25 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常规组)。比较两组临床及检测资料。[结果] 治疗后 KT-CST 组 VAS 评分 [(2.1±1.4) vs (3.0±1.0), P<0.05]、FADI 评分 [(101.0±18.0) vs (88.0±13.9), P< 0.05] 均显著优于常规组。此外,治疗后 KT-CST 组 AF/W [(1.1±0.3)Nm/kg vs (0.8±0.5)Nm/kg, P<0.05]、AE/W [(0.6±0.2)Nm/kg vs (0.4±0.2)Nm/kg, P<0.05]、YBT [(95.2±14.3) vs (88.0±15.7), P<0.05] 均显著优于常规组。[结论]肌内效贴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能够有效增加 CLAI 患者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从而增加踝关节的稳定性,改善踝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

    • 镜下确诊下胫腓联合不稳经皮Tightrope修复的意义

      2023, 31(10):937-940.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10.16

      摘要 (146)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对踝关节镜诊断的下胫腓联合不稳采用 Tightrope 修复的临床意义。[方法] 2017 年 11 月—2020 年 3 月,对 41 例踝关节镜下确诊下胫腓联合不稳患者行经皮 Tightrope 修复。评价临床与影像资料。[结果]41 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切口均 I 期愈合。所有患者随访 24~52 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5.4±7.7)个月,随访过程中,41 例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神经血管损伤、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均未行翻修手术。随时间推移 (术前、术后 6、12 个月和末次随访),VAS 评分显著减少 [(4.4±2.8), (2.6±1.8), (1.8±1.6), (1.4±1.5), P<0.001],而 AOFAS 评分 [(60.9±28.6), (73.4±13.9), (82.2±14.0), (85.0±10.0), P<0.001] 和 SF-36 评分 [(89.5±12.1), (98.8±12.9), (106.8±12.0), (112.2±13.4), P<0.001] 显著增加;但是,踝关节跖屈-背伸和旋前旋后活动度无显著变化 (P>0.05)。至末次随访时,39 例恢复伤前运动水平,占 95.1%。影像方面,随时间推移,踝内侧间隙 (medial clear space, MCS)、胫腓间隙 (tibiofibular clear space, TFCS)、胫腓重叠 (tibiofibular overlap, TFO) 均无显著改变 (P> 0.05)。[结论] 踝关节镜检查是发现远端胫腓联合不稳定的有效工具,采用经皮 Tightrope 修复下胫腓联合不稳可获得满意疗效。

    • Dubberley B型肱骨小头骨折开放复位联合内固定

      2023, 31(10):941-944.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10.17

      摘要 (129)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微型钢板联合埋头钉、克氏针固定 Dubberley B 型肱骨小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6 年 3 月—2019 年 8 月本院收治的 13 例 DubberleyB 型肱骨小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肘关节外侧入路并采用微型钢板联合埋头钉及克氏针固定。[结果]手术均完成顺利,无严重医源性损伤发生。平均随访时间(17.5±2.7)个月。恢复患肢完全持重活动时间为 (15.3±1.6) 周。随时间的推移,13 例患者 VAS 评分显著下降 (P<0.05),肘伸屈 ROM 和 MEPS 评分显著提升 (P<0.05)。术后影像显示,12 例解剖复位;1 例骨折移位<2 mm,不伴成角或旋转移位。末次随访所有患者均达骨折愈合,无骨块移位,2 例轻度骨性关节炎,1 例异位骨化并发症。[结论] 采用锁定钢板联合埋头钉及克氏针联合固定可有效治疗 Dub- berleyB 型肱骨小头骨折。

    • L5骨质疏松性骨折单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

      2023, 31(10):945-948.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10.18

      摘要 (95)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单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治疗 L5骨质疏松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 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的临床结果。[方法]2018 年 11 月—2022 年 7 月采用经 L4椎弓根体表投影外缘约 2 cm 处为入针点、L5椎弓根体表投影外上缘为椎弓根穿刺点的单侧入路 PVP 治疗 L5-OVCF 47 例患者,评价临床与影像资料。[结果] 47 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 14~50 min,骨水泥注入量 3.5~10 ml;发生骨水泥渗漏 11 例,但均无神经损伤并发症。随访 2~ 26 个月,随时间推移 (术前,出院时,末次随访时),患者的 VAS [(7.1±1.0), (1.7±0.8), (0.9±0.6), P<0.001] 及 ODI 评分 [(67.6± 16.6), (16.9±8.6), (10.2±4.7), P<0.001] 均显著减少。末次随访时,按改良 MacNab 标准,临床结果评定为优 19 例,良 22 例,可 6 例,优良率为 87.2%。影像方面,术后复查 X 线片显示骨水泥分布均过椎体中线。与术前相比,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显著增加 [(2.1±0.4)cm, (2. 7±0.3)cm, P<0.001]。[结论]此种技术 PVP 治疗 L5-OVCF 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 新型充气脊柱支架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2023, 31(10):949-952.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10.19

      摘要 (165)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新型充气脊柱支架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thoracolumbar compression fractures, TLCF) 的疗效。[方法] 2018 年 1 月—2019 年 12 月在本院非手术治疗的 50 例 TLCF 患者纳入本研究。依据医患沟通结果,26 例采用新型脊柱充气支架治疗(支架组);另外 24 例采用传统垫枕治疗(垫枕组)。比较两组临床与影像资料。[结果]支架组下床时间显著早于垫枕组 [(60.8±4.1)d vs (63.9±3.3)d, P=0.012]。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的 VAS 评分和 ODI 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 1 周后支架组 VAS 评分 [(3.5±0.7) vs (4.1±0.8), P=0.008] 和 ODI 评分 [(29.5±2.6) vs (32.1±2.2), P<0.001] 均明显低于垫枕组。影像方面, 随时间推移,两组腰椎前凸角和椎体前缘高度比显著增加(P<0.05),而局部后凸角显著下降(P<0.05)。治疗 3 个月后支架组腰椎前凸角 [(47.3±1.0)° vs (45.3±0.9)°, P<0.001]、局部后凸 Cobb 角 [(10.5±0.7)° vs (12.0±0.4)°, P<0.001] 及椎体前缘高度比 [(93.1± 1.9)% vs (88.1±2.4)%, P<0.001] 均显著优于垫枕组。[结论] 与传统垫枕治疗相比,新型充气脊柱支架可更有效维持骨折复位, 改善治疗的舒适度,改进治疗效果。

    • >基层工作
    • 掌骨髁锁定钢板固定I区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

      2023, 31(10):953-956.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10.20

      摘要 (151)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掌骨髁锁定钢板治疗 I 区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7 年 6 月—2020 年 6 月采用掌骨髁锁定钢板治疗的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 19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临床及影像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 (51.6±9.7) min、切口长度 (3.7±0.8) cm、术中失血量 (15.5±2.4) ml。患者随访时间平均 (10.9±2.8) 个月,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10.2±2.4)周。与术前相比,术后 6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 VAS 评分 [(2.5±1.2), (1.7±1.2), (1.0±0.6), P< 0.05] 显著减少,AOFAS 中足功能评分 [(74.2±7.8), (83.2±8.3), (92.1±8.5), P<0.05] 显著增加。19 例患者中,骨折复位质量优 16 例,良 3 例。所有患者 6 个月内骨折均愈合。[结论]掌骨髁锁定钢板固定 I 区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牢固稳定,临床效果满意。

    • 两种入路开放复位内固定三踝骨折比较

      2023, 31(10):957-960.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10.21

      摘要 (215)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两种入路开放复位内固定三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 年 12 月—2020 年 12 月手术治疗 32 例三踝骨折患者,其中 17 例采用后外侧入路显露后踝(外侧组),15 例采用后内侧入路显露后踝(内侧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达解剖复位,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愈合等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侧组显露后踝切口长度显著长于内侧组(P<0.05)。两组患者均获 1 年以上随访。 两组恢复完全负重时间、末次随访 AOFAS 评分及踝关节 ROM 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入路均可显露后踝,用于三踝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应依据后踝骨折的具体情况选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