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31(17):1537-1542.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17.01
摘要:[目的]探讨抗生素骨水泥间置治疗假体周围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 PJI)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 2017 年 1 月—2020 年 7 月收治的 69 例 PJI 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抗生素骨水泥间置术后是否出现再次感染, 将其分为再感染组和治愈组。采用单因素比较和 Cox 分析探讨抗生素骨水泥间置术后再次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0.5~52.9 个月,69 例患者中,15 例抗生素骨水泥间置术后出现了再次感染的情况,感染发生时间为术后 0.5~9.1 个月,中位感染发生时间为术后 2.2 个月。单因素比较表明,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吸烟史、饮酒史、ASA 等级、 aCCI 评分、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既往感染史及微生物学培养结果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再感染组的既往髋膝关节翻修史比率 [是/否, (5/10) vs (4/50), P<0.05] 和窦道比率 [是/否, (7/8) vs (9/45), P<0.05] 显著高于治愈组。Cox 分析表明,既往髋膝关节翻修 (HR=3.755, 95% CI 1.264~11.152, P=0.017) 及存在窦道 (HR=2.834, 95% CI 1.018~ 7.885, P=0.046)是 PJI 患者经抗生素骨水泥间置术后再发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既往髋膝关节翻修史及存在窦道是 PJI 患者经抗生素骨水泥间置术后再发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2023, 31(17):1543-1548.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17.02
摘要:[目的] 比较 3D 打印个体化 (patient-specific instrument, PSI) 导板与常规内侧开放胫骨高位楔形截骨术 (medial open-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 MOWHTO)治疗膝内侧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 2017 年 10 月—2021 年 3 月行 MOWHTO 治疗的 69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37 例采用 PSI 导板 (3D 组),32 例采用传统手术方法 (常规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随访结果及影像结果。[结果]3D 组术中出血量 [(48.7±39.9) ml vs (68.9±50.5) ml, P<0.05]、 透视次数 [(10.5±1.4) 次 vs (15.4±2.0) 次, P<0.05] 显著优于常规组。两组手术时间、切口愈合等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随访时间平均(23.6±1.6)个月,两组间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时间推移,两组膝伸屈 ROM、HSS 评分、VAS 评分、WOMAC 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 6 个月及末次随访,两组膝关节 K-L 分级无显著变化 (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 FTA、MPTA、PTS 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 打印 PSI 导板术中的应用较常规能够减少术中 C 形臂 X 线机的使用次数,减少术中出血量,但对手术时间无明显影响。
2023, 31(17):1549-1554.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17.03
摘要:[目的] 比较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颈椎后路椎管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CSM) 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3 月—2021 年 12 月行后路减压手术治疗的 66 例 CSM 患者,依据医患沟通结果,33 例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33 例采用颈椎后路椎管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失血量、切口长度、 术中透视次数、切口愈合等级、下地行走时间和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开门组 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显著低于减压固定组(6.1% vs 27.3%, P=0.022)。轴性症状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2% vs 15.2%, P=0.357)。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均在 12 个月以上,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 JOA 评分、NDI 评分和锥体束征均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颈椎前凸角无显著变化 (P>0.05),颈椎 ROM 显著减小 (P<0.05),最小椎管矢状径显著增加 (P<0.05)。术前两组颈椎前凸角、颈椎 ROM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单开门组颈椎 ROM [(39.5±7.8)° vs (12.6± 1.9)°, P<0.05] 显著优于减压固定组,但颈椎前凸角显著小于后者 [(17.9±9.8)° vs (21.4±7.9)° , P<0.05],两组最小椎管矢状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手术均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以减少 ROM 的丢失,降低术后 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而颈椎后路椎管减压侧块螺钉固定术可以减少颈椎前凸角的丢失,维持颈椎稳定。
潘谕浩,万趸,邓轩赓,石华刚,宋偲茂,顾韬,侯伟,蒋文斌,崔伟,曹敏
2023, 31(17):1555-1560.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17.04
摘要:[目的] 比较内镜椎间盘切除辅助斜外侧椎间融合术 (endoscopic discectomy-assisted 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ED-OLIF) 与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Mis-TLIF) 治疗腰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6 年 8 月—2020 年 6 月微创手术治疗腰退行性疾病 51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医患沟通结果,26 例采用 ED-OLIF,另外 25 例采用 Mis-TLIF。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以及影像资料[结果]虽然 ED-OLIF 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 Mis-TLIF 组 [(281.8±79.7) min vs (182.2±42.3) min, P<0.05],但是前者在切口长度 [(5.7±0.2) cm vs (7.0±1.2) cm , P<0.05]、术中出血量 [(107.3±44.2) ml vs [(196.0±80.3) ml, P<0.05] 以及下地行走时间 [(3.1±1.2) d vs (6.4±1.6) d, P<0.05] 均显著优于后者。所有患者平均随访(29.8±11.3)个月,ED-OLIF 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 Mis-TLIF 组 [(28.7±4.1) d vs (46.0± 5.3) d, 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组患者 JOA 评分显著增加(P<0.05),VAS、ODI 评分显著降低(P<0.05)。术前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出院时 ED-OLIF 组 VAS 评分 [(3.0±0.7) vs (3.9±0.9), P<0.05]、JOA 评分 [(20.6±4.5) vs (16.6±2.0), P<0.05]、ODI 评分 [(33.4±12.6) vs (35.2±3.7), P<0.05] 显著优于 Mis-TLIF 组,末次随访时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椎间隙高度均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和 Bridwell 融合等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腰退行性疾病的患者,ED-OLIF 较 Mis-TLIF 手术创伤更小,术后疼痛缓解以及功能恢复更快。
鲁玉州,王金国,张守翠,王雨,吴亚东,吴成强,丁林,秦东,赵龙晓
2023, 31(17):1561-1566.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17.05
摘要:[目的] 比较两种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 2018 年 3 月— 2021 年 9 月治疗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65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2 例行 C4~6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改良组),33 例行常规 C3~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常规组)。比较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未出现脊髓神经损伤、脑脊液漏。改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和术后引流量均显著优于常规组 (P<0.05)。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平均(11.3±1.8)个月,两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 VAS、NDI 评分显著减少(P<0.05),JOA 评分显著增加(P<0.05),术后 3、6、12 个月改良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 3、6、12 个月 C2~7Cobb 角显著减小 (P<0.05),而 C2~7 SVA 显著增加 (P<0.05)。术前及术后 3 个月,两组 C2~7 Cobb 角、C2~7 SVA 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 6、12 个月改良组 C2~7 SVA 显著小于常规组 (P<0.05),C2~7Cobb 角显著大于常规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均未出现内置物钛板松动导致的椎板关闭,以及进行性后凸畸形等不良影像表现。[结论] 两组术后均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改良组较好地保留了颈椎矢状位平衡,且改良组出血少, 创伤范围小,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选择方案。
2023, 31(17):1567-1572.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17.06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全可视内镜下髓核摘除联合纤维环修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 年 1 月—2021 年 1 月共 82 例 LDH 患者纳入本研究,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35 例采用全内镜下髓核摘除联合纤维环修复,另外 47 例采用单纯全内镜下髓核摘除,未修复纤维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两组患者均无硬膜囊撕裂、神经根损伤、感染等严重并发症。修复组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未修复组 [(66.8±11.2) min vs (58.4±12.9) min, P=0.034],但是两组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切口愈合等级和术后住院天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 18 个月以上。随访过程中,椎间盘突出复发,修复组为 1 例 (2.8%),未修复组为 2 例 (4.2%),两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腰痛 VAS 和腿痛 VAS 评分,以及 ODI 评分均显著下降 (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腰痛 VAS 和腿痛 VAS 评分,以及 ODI 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 10 d 和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责任椎管面积和腰椎前凸角均显著增加(P<0.05);修复组责任椎间隙高度无显著变化 (P>0.05),但未修复组末次随访时责任椎间隙高度显著减小(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患者间责任椎管面积、腰椎前凸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是末次随访时,修复组的椎间隙高度显著大于未修复组 [(9.0±0.2) mm vs 7.4±0.5) mm, P=0.023] 。 [结论]内镜下髓核切除联合纤维环修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可行的技术。虽然修复组与未修复组早期临床效果相似,但缝合修复纤维环缺损有利于保持椎间隙高度。
2023, 31(17):1573-1578.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17.07
摘要:[目的] 比较单纯后路与前后路联合病灶清除固定融合术治疗腰骶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0 年 1 月—2019 年 12 月采用个体化手术方式治疗下腰骶椎结核 68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36 例采用单纯后路手术(后路组),另外 32 例采用前后联合手术(前后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辅助检查结果。[结果]总体并发症率,后路组为 7/36 (19.4%),前后组为 12/32 (37.5%)。后路组手术时间 [(222.0±34.0) min vs (312.0±40.4) min, P<0.001]、切口总长度 [(18.3±3.5) cm vs (34.3±7.0) cm, P<0.001]、术中失血量 [(380.0±152.6) ml vs (490.0±209.3) ml, P<0.001]、术中透视次数 [(5.5±0.1) 次 vs (6.1±0.2) 次, P<0.001]、下地行走时间 [(9.0±0.6) d vs (11.6±0.7) d, P<0.001]、切口愈合等级 [甲/乙/丙, (36/0/0) vs (25/7/0), P=0.003] 和住院时间 [(17.6±3.2) d vs (20.3±4.1) d, P=0.003] 均显著优于前后组。所有患者随访 12 个月以上,两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腰痛 VAS 和 ODI 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JOA 评分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检验方面,随时间推移,两组 ESR 均显著降低(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 ESR 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 TB 病灶逐步痊愈(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 6 个月和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腰椎前凸角均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所有患者病变节段均达到骨性融合。相应时间点,两组间病灶影像所见、腰椎前凸角和 Bridwell 融合分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腰骶椎结核应依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式,尽量采用单纯后路手术,以减少手术创伤和并发症风险。
2023, 31(17):1579-1584.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17.08
摘要: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IS) 是最常见的脊柱侧凸畸形。远端叠加 (distal addingon)现象是 AIS 患者后路选择性胸弯融合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远端叠加现象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既往文献报道的主要危险因素有下固定椎的选择、生长潜能、胸弯和腰弯相关因素、L4椎体倾斜方向、肩平衡、冠状面平衡等。但目前关于远端叠加现象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尚存在争议。本文对远端叠加现象的定义、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及防治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认识此并发症。
2023, 31(17):1585-1588.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17.09
摘要:很多脊柱疾病的手术治疗须将活动的腰椎部分固定融合至稳定的骶骨结构上,而腰骶区特殊的生理解剖结构决定了骶骨侧为内固定系统的应力集中区,因此,内固定松动、断裂常先出现于骶骨侧,最终导致融合失败,严重影响临床疗效。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展及骶骨生物力学研究的深入,S2骶骨翼螺钉技术因其是在不跨越骶髂关节的基础上增加骶骨侧固定点和固定强度,可避免固定骶髂关节带来的相关并发症,越来越受到脊柱外科医师的关注,本文就国内外近年来该技术的应用解剖学、生物力学、技术要点及临床应用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医师和研究者提供参考。
2023, 31(17):1589-1593.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17.10
摘要:羟基磷灰石/聚合物复合材料因为仿生细胞外基质,具有优良的生物活性、机械性能、可控降解性能、缓释功能, 被广泛应用于骨修复领域。由于生长因子参与骨修复过程,因此羟基磷灰石/聚合物复合材料负载生长因子逐渐成为骨修复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羟基磷灰石/聚合物复合材料载生长因子在骨损伤或骨缺损治疗中的研究应用情况,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2023, 31(17):1594-1598.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17.11
摘要:骨肉瘤是儿童和年轻人中较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在过去的 30 多年中,骨肉瘤患者的治疗进展甚微,尤其是转移性和复发性骨肉瘤。近年来,免疫疗法在各种成人癌症中显示出较好的应用前景,包括非细胞疫苗、DC 疫苗、过继细胞疗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联合疗法等,但其在骨肉瘤中的应用尚未得到开发。因此,本文概述了免疫疗法在骨肉瘤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旨在为骨肉瘤的免疫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吴岳,要星辰,史湘君,徐子彧,任杰,时铭,黎萌,刘俊鹏,杜心如
2023, 31(17):1599-1603.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17.12
摘要:[目的] 探究 miR-17-92 基因簇对骨肉瘤 (osteosarcoma, OS) 细胞增殖、侵袭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qRTPCR 检测 OS 细胞 MG-63 转染前 (MG-63 细胞)、人成骨细胞 hFOB1.19 (hFOB 细胞) 中的 miR-17-92 基因簇水平。分别对 MG-63 细胞行 miR-17-92 基因簇模拟物组转染(miR-17-92 组)与阴性对照转染(miR-NC 组),比较两组 miR-17-92 基因簇水平、细胞增殖水平及侵袭能力,及转染后 MG-63 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1, TGF-β1)、Smad3、 基质金属蛋白酶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MMP) -2、MMP-9 蛋白水平。[结果]MG-63 细胞的 miR-17 [(4.1±1.0) vs (1.2±0.3), P<0.05]、miR-18a [(2.3±0.5) vs (1.4±0.5), P<0.05]、miR-19a [(2.0±0.4) vs (1.3±0.4), P<0.05]、miR-19b [(2.1±0.4) vs (1.2±0.3), P< 0.05]、miR-20 [(6.2±2.2) vs (1.4±0.4), P<0.05] 和 miR-92 [(5.1±1.9) vs (1.7±0.5), P<0.05] 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 hFOB 细胞。miR17-92 组的 miR-17 [(7.1±2.2) vs 4.1±1.3), P<0.05]、miR-18a [(3.6±0.6) vs (2.3±0.7), P<0.05]、miR-19a [(4.4±1.0) vs (2.1±0.5), P< 0.05]、miR-19b [(4.6±1.0) vs (2.2±0.5), P<0.05]、miR-20 [(9.3±2.1) vs (6.2±2.0), P<0.05] 和 miR-92 [(8.7±2.3) vs (5.0±1.4), P<0.05] 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 miR-NC 组;miR-17-92 组 OD450 值及侵袭细胞数均显著多于 miR-NC 组(P<0.05);miR-17-92 组 TGF-β 1、Smad3、MMP-2、MMP-9 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 miR-NC 组(P<0.05)。[结论]骨肉瘤 MG-63 细胞中 miR-17-92 基因簇异常高表达,可增强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其机制可能与其激活 TGF-β1/Smad3/MMP-9 信号通路有关。
孙良智,栾素娴,苏保辉,王瑞泓,刘伟强,张峻山,于明东,姚汝瞻
2023, 31(17):1604-1608.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17.13
摘要:[目的]介绍骶骨恶性肿瘤的骶骨次全切除治疗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对 8 例骶骨恶性肿瘤患者,行骶骨次全切术。取后侧倒 Y 形切口,于远端分离暴露骶骨直肠间隙,沿间隙向近端钝性分离骶骨前方,切断双侧梨状肌,切断 S2~S5神经根,保护双侧 S1神经根,在 S1神经根下方将硬脊膜切断并予以结扎,双侧骶髂关节切断骶髂关节连接处,于 S1/2间隙水平整体凿断骶骨骨面,整块切除骶骨巨大肿瘤。L4、L5置入椎弓根螺钉,双侧髂骨分别置入 2 枚髂骨螺钉,用连接棒连接固定。[结果]所有患者中,1 例出现切口感染、1 例出现皮缘坏死;1 例出现切口血肿,但无严重不良后果。随访 3 个月~5 年,无复发及转移病例,无死亡。[结论] 骶骨次全切除术治疗骶骨恶性肿瘤手术复杂,需妥善保护 S1神经,固定骶髋关节,以保留功能。
2023, 31(17):1609-1612.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17.14
摘要:[目的]介绍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上胸椎结核的手术技术及初步临床疗效。[方法]8 例上胸椎结核患者接受上述手术治疗。后正中切口显露至双侧肋横突关节及肋骨,切除椎体破坏较严重一侧横突、肋骨及肋横突关节,充分显露病椎、引流椎旁脓肿,刮匙彻底清除死骨及肉芽组织。置入椎弓钉,椎管减压后矫正后凸畸形,取自体髂骨、肋骨或填充自体骨的钛笼重建椎体间骨缺损。[结果] 8 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 (262.5±43.3)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 (625.0±333.8)ml,术后引流量平均(285.0±118.1)ml。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 VAS 评分 [(4.8±0.9), (0.6±0.7),P<0.001]、ODI 评分 [(43.3±14.7)%, (7.6±5.6)%,P<0.001],ESR [(39.1±13.5) mm/h, (9.8±5.4) mm/h,P<0.001]、CRP [(25.0±14.3) mg/L, (4.7±2.6) mg/L,P<0.001] 均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显著改善,后凸矫形率达(71.5±7.3)%。[结论]单纯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上胸椎操作相对简单、创伤较小,疗效可靠。
2023, 31(17):1613-1616.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17.15
摘要:[目的]介绍非顶椎截骨矫正陈旧性脊柱结核角状后凸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对 14 例陈旧性脊柱结核性角状后凸的患者采用非顶椎截骨进行矫正手术治疗。后路充分暴露固定节段,顶椎近侧放置 4 对椎弓钉,远侧放置 3 对椎弓钉,安装双侧棒临时固定。选择顶椎下方邻近解剖结构相对正常的椎体进行全椎体截骨,交替调整双侧钉-棒,配合体位调整,逐渐矫正畸形。锁定钉-棒系统,后侧植骨融合。[结果]14 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了手术,手术时间平均(9.8±2.3)h,术中出血量平均(2 150.0±937.9)ml。1 例患者术后出现自截骨平面以下的截瘫,术后 1 年随访肛周及双下肢感觉及运功功能无明显恢复。所有患者均获随访 12 月以上,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 VAS 评分显著减少 [(3.1±1.1), (1.5±0.5), P<0.001];ODI 功能障碍指数无显著变化 [(9.7±1.7), (9.9±4.6), 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 1 个月矢状面 Cobb 角 [(151.1±28.7)°, (19.7±5.2)°, P< 0.001]、矢状面偏移 [(28.9±11.6) mm, (3.9±2.8) mm, P<0.001]、骶骨倾斜角 [(14.1±5.3)°, (22.3±5.6)°, P<0.001]、骨盆倾斜角 [(23.9± 7.2)°, (13.8±5.0)°, P<0.001] 均显著改善,但骨盆指数无显著变化 [(37.6±7.9)°, (35.4±8.1)°, P>0.05]。[结论]非顶椎截骨矫正陈旧性脊柱结核角状后凸具有良好的后凸矫形效果。
2023, 31(17):1617-1620.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17.16
摘要:[目的] 分析机器人膝关节系统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 的学习曲线。[方法] 纳入 2021 年 9 月—2022 年 9 月在本院进行机器人膝关节系统辅助 TKA 手术的 17 例膝关节炎患者。采用累计求和 (cumulative summa- tion, CUSUM) 法分析学习曲线。[结果] 根据手术先后顺序,前 10 例为学习组,后 7 例为成熟组。成熟组手术时间 [(123.3± 11.3) min vs (147.3±11.3) min, P<0.05] 、运用机器人膝关节系统定位时间 [(15.9±2.1) min vs (22.2±6.1) min, P<0.05] 、调整计划假体时间 [(17.6±4.2) min vs (23.5±5.2) min, P<0.05] 均显著优于学习组;两组间股骨注册时间、胫骨注册时间、股骨远端截骨时间、胫骨近端截骨时间、股骨四合一截骨时间、围术期失血量、术后 HKA 角、切口愈合、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患者术后 1 个月 KSS 临床评分、KSS 功能评分、HS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机器人膝关节系统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学习曲线在 10 例手术左右。
2023, 31(17):1621-1624.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17.17
摘要:[目的] 分析腘窝囊肿接受关节镜下手术的患者采用“4”字体位活瓣切开法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7 年 1 月—2021 年 7 月本院采用 4”字体位关节镜下活瓣切开术治疗 34 例腘窝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临床及影像结果。[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围手术期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平均(41.4±8.4)min,术中失血量平均(20.4± 3.3)ml,术后引流量(104.5±29.5)ml,下地行走时间(3.7±0.9)d,住院时间(7.5±1.4)d。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 (16.3±3.8)个月。随时间推移(术前,术后 6 个月和末次随访),VAS 评分 [(6.4±2.5), (3.8±2.4), (0.4±0.1), P<0.05] 显著减少,而 HSS 评分 [(43.7±11.4), (73.8±12.6), ( 96.8±3.5), P<0.05] 和膝伸-屈 ROM [(82.8±3.3)°, (93.4±4.0)°, (105.9±1.3)°, P<0.05] 显著增加。术后 6 个月,1 例复发,囊肿大小 3 cm×1 cm,未做治疗。末次随访,2 例复发,行开放手术切除。[结论]关节镜下“4”字体位活瓣切开术治疗腘窝囊肿临床效果满意。
2023, 31(17):1625-1629.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17.18
摘要:[目的] 评价富血小板血浆裂解液联合接骨丸治疗胫腓不连接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9 年 1 月—2022 年 1 月,对 46 例胫腓骨不连接患者局部注射治疗。依据医患沟通结果,23 例采用富血小板血浆裂解液联合接骨药丸治疗(联合组),另外 23 例采用富血小板血浆裂解液治疗(单一组)。比较两组临床与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所有患者均顺利接受治疗,无严重不良反应。两组治疗顺应性 VAS 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至治疗后 6 个月,联合组 23 例 (100%),单一组 21 例 (91.3%)达到临床愈合,联合组临床愈合时间显著早于单一组 [(3.2±0.5) 个月 vs (4.1±0.7) 个月, P<0.001]。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局部压痛 VAS 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 2 个月,联合组局部压痛 VAS 评分显著低于单一组 [(4.1±0.2) vs (5.1±0.2), P< 0.001]。影像方面,随时间推移,两组影像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治疗前两组间影像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2 个月,联合组影像学评分显著高于单一组 [(2.5±0.4) vs (1.9±0.4), P<0.001]。[结论]富血小板血浆裂解液联合接骨丸治疗胫腓不连接,创伤小,疗效确切。
2023, 31(17):1630-1632.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17.19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