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31卷第7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临床论著
    • 全膝关节置换前侧皮质切割的相关因素△ 

      2023, 31(7):577-582.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7.01

      摘要 (131)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前参考系统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前侧皮质切割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5 年 10 月—2020 年 12 月在本院因原发性膝关节骨关节炎行前参考系统 TKA 的 86 例患者 (105 膝) 连续病例资料。根据术后膝关节侧位 X 线片是否有前皮质切割表现,将患者分为切割组和未切割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前皮质切割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105 膝中,术后影像显示共 28 膝发生前皮质切割,占 26.7%;77 例未发生前皮质切割, 占 73.3%。前侧皮质切割者按 Tayside 分级,I 级 13 膝(12.4%),II 级 10 膝(9.5%),III 级 5 膝(4.8%),无 IV 级发生。单项因素比较,两组年龄、BMI、性别、侧别、前髁厚度、LDFA、MAD、前皮质屈曲角、髁间窝形态、前髁骨赘量、开髓点位置、股骨远端截骨量、后髁截骨量、通髁线辨认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是切割组术前后髁厚度显著大于未切割组 (P<0.05);切割组股骨假体选择偏小的比率显著高于未切割组 (P<0.05)。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影像测量后髁厚度大 (OR=1.124;P<0.05) 是前皮质切割的危险因素,术中股骨假体选择偏大 (OR=0.375;P<0.05) 是前皮质切割保护因素。 [结论] 在前参考系统 TKA 中,较大术前测量后髁厚度是前皮质切割的危险因素,而术中偏大的股骨假体选择是前皮质切割保护因素。

    • 全髋关节置换翻修两种垫块填充髋臼骨缺损比较

      2023, 31(7):583-588.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7.02

      摘要 (181)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新型半球形钛金属垫块 (hemispheric titanium augment, HTA) 与传统橘瓣形钽金属垫块 (orange sliceshaped tantalum augment, OSTA) 在髋关节翻修髋臼侧重建中的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1 月—2019 年 6 月,在中科大附一院骨科使用垫块重建髋臼的全髋关节翻修术 67 例(67 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35 例采用 HTA,32 例使用 OSTA 重建髋臼。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HTA 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优于 OSTA 组 (P<0.05)。两组切口总长度、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 2 年以上。两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随时间推移,两组 Harris 评分、髋伸屈 ROM、VAS 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术后髋臼假体外翻角及前倾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 LLD、HCOR 横向及纵向偏移均显著减小 (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半球面金属垫块和钽金属垫块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相当,但前者手术操作快速便捷。

    • 腰椎管狭窄症单侧与双侧通道减压融合比较

      2023, 31(7):589-594.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7.03

      摘要 (107)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单侧与双侧通道减压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 (minimal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 sion, MIS-TLIF) 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lumbar spinal stenosis, LSS) 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 2018 年 1 月—2021 年 6 月采用 MIS-TLIF 治疗的 90 例 LSS 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47 例采用单侧通道双侧减压,另外 43 例采用双侧通道双侧减压。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随访与影像学资料。[结果]两组均顺利手术,术中无严重并发症。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单侧组为 10.64%,双侧组为 11.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881)。单侧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下地行走时间均显著优于双侧组(P<0.05),两组间切口总长度、切口愈合等级和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 12 个月以上,两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 VAS 和 ODI 评分显著减少 (P<0.05),而 JOA 评分显著增加 (P<0.05)。术前两组间 VAS、ODI 和 JOA 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是,出院时、术后 6、12 个月单侧组的上述临床评分均显著优于双侧组 (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椎间隙高度、最小椎管面积、腰椎前凸角均显著改善 (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在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 Bridled 融合分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所有患者均无钉棒松动、断裂、椎间融合器移位等不良影像表现。[结论]MIS-TLIF 单侧与双侧通道减压均可有效治疗 LSS,相比之下单侧通道术中创伤小、术后下床早、康复快,临床效果均优于双侧通道。

    • 藏族与汉族成人腰椎椎弓根CT测量比较△ 

      2023, 31(7):595-600.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7.04

      摘要 (97)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测量西藏藏族成年人腰椎椎弓根形态特点,同时对比藏汉两族及男女之间腰椎椎弓根形态差异,为西藏患者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提供可靠的解剖学数据。[方法]随机抽取本院符合纳入标准的测量对象,其中藏族 100 例,男 50 例, 女 50 例;汉族 100 例,男 50 例,女 50 例。通过 CT 检查测量 L1~L5椎体的椎弓根宽度、轴线长度、矢状径、横断面角和矢状面角,按民族、性别分组比较。[结果]200 例受测量者腰椎椎弓根宽度及横断面角度均由 L1到 L5逐渐增大(P<0.05),椎弓根矢状径由 L1至 L5均逐渐减小 (P<0.05),腰椎椎弓根的轴线长以 L3最大 (P<0.05),腰椎椎弓根矢状面角总体呈下降趋势 (P< 0.05)。藏族与汉族间腰椎椎弓根各径线的数据部分有差异,同种族间男性腰椎椎弓根宽度、轴线长、矢状径均显著大于女性(P< 0.05)。[结论]不同种族、不同性别间腰椎椎弓根形态测量存在差异,因此在行腰椎椎弓根内固定术时置钉角度与螺钉型号的选择应考虑种族及性别的差异,同时腰椎椎弓根形态存在个体差异,术前有必要对置钉椎体进行 CT 等检查。

    •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报告结局量表结构探索△

      2023, 31(7):601-606.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7.05

      摘要 (133)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构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报告结局概念模型,初步探索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报告结局量表结构,为量表进一步编制提供基础。[方法]通过文献回顾、专家咨询和患者访谈构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报告结局的概念模型、预设维度和条目池。使用初始问卷对某综合医院门诊就诊的 200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调查,使用经典测量理论对初始问卷条目进行筛选,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平行分析探索量表结构。[结果]构建出包含 4 个一级指标、9 个二级指标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报告结局概念模型。经过条目筛选形成,形成 25 个条目的初始量表。探索性因子分析结合平行分析提取出 6 个公因子,分别反映患者社会适应、心理情感、功能限制、治疗效果、站立行走、躯体症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 13.4%、12.5%、11.0%、9.9%、 7.7%、4.5%。[结论]提取出的 6 个公因子均涵盖在所构建的概念模型内,能够解释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患者的影响,应围绕社会适应、心理情感、功能限制、治疗效果、站立行走、躯体症状 6 个维度编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报告结局量表。

    • 内镜与开放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疾病

      2023, 31(7):607-612.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7.06

      摘要 (121)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传统开放后路椎间融合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 内镜镜下后路椎间融合 (endoscopic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Endo-P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20 年 1 月—2021 年 6 月本科手术治疗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 40 例患者纳入本研究。依据术前医患沟通效果,20 例采用 Endo-PLIF 术,另外 20 例采用传统开放 PLIF 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内镜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透视次数显著多于开放组(P<0.05),但是内镜组术中失血量、术后恢复下地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开放组(P<0.05)。两组间切口总长度、切口愈合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 12 个月以上,内镜组恢复完全负重时间显著早于开放组(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腰痛 VAS 评分和 ODI 评分显著下降(P<0.05),而 JOA 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出院时、术后 6 个月、末次随访内镜组上述评分均显著优于开放组(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 6 个月和末次随访时, 两组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均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相应时间点两组间 Bridwell 融合分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开放 PLIF 术,Endo-PLIF 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疗效确切,具备创伤性低、手术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

    • 3D打印辅助截骨器械矫正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

      2023, 31(7):613-618.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7.07

      摘要 (127)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 3D 打印辅助截骨器械矫正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5 年 12 月—2020 年 12 月本院 AS 后凸畸形手术矫正的 47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19 例采用 3D 打印辅助手术(3D 组),28 例采用常规徒手手术(常规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截瘫等严重并发症。3D 组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异体输血量、术后 2 d Hb、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但是,两组切口愈合等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27.7±3.3)个月。 3D 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显著早于常规组(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 ADL、VAS、ODI 和 JOA 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 3 个月和末次随访时,3D 组的 ADL、VAS、ODI 和 JOA 评分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影像方面,术后 3D 组置钉准确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 3 个月和末次随访时,两组矢状面主弯 Cobb 角、矢状面平衡偏移、冠状面主弯 Cobb 角、冠状面平衡偏移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 3 个月和末次随访时 3D 组上述影像指标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 3D 辅助截骨器械矫正 AS 脊柱畸形可显著提高置钉准确率,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创伤、改善临床效果。

    •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 

      2023, 31(7):619-624.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7.08

      摘要 (134)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 (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UBE) 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 (thoracic ossification of ligament flavum, TOLF)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1 月—2021 年 5 月本科收治的 29 例 TOLF 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医患沟通结果,12 例行 UBE 治疗(UBE 组),17 例行传统全椎板切除术治疗(开放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UBE 组切口总长度、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开放组(P<0.05),但术中透视次数显著多于开放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切口愈合等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随访时间平均(14.0±1.3)个月,UBE 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开放组(P<0.05)。术后随时间推移,两组的 ODI 评分、 JOA 评分、锥体束征情况均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术后胸椎后凸角、椎管面积、椎管矢状径均显著增大(P<0.05)。术前两组间上述影像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UBE 组的胸椎后凸角和术后后侧骨丢失均显著小于开放组(P<0.05)。[结论] UBE 及传统全椎板切除术均可有效治疗 TOLF,相比之下,UBE 创伤更小、对骨结构及稳定性破坏更少,术后恢复更快,并可减少术后胸椎后凸。

    • >综述
    • 微小单胞菌引起腰椎间隙感染:1例报告和综述△ 

      2023, 31(7):625-629.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7.09

      摘要 (134)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微小单胞菌 (Parvimonas micra, P.micra) 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厌氧球菌,广泛存在于皮肤、口腔黏膜、胃肠道和泌尿生殖系统中。P.micra 在牙源性感染中常见,而罕见于椎间隙感染。椎间隙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链球菌和肠球菌,由 P.micra 引起的椎间隙感染在国内尚无文献报道。本文报告 1 例通过下一代测序技术 (next generation sequenc- ing, NGS)方法确诊 P.micra 腰椎间隙感染合并硬膜外脓肿,采用一期腰椎后路病灶清除+取髂骨及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后痊愈的病例,并结合文献复习,总结 P.micra 引起腰椎间隙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特点、诊疗经验,为该病的诊疗提供建议。

    • 万古霉素预防假体周围感染的研究进展

      2023, 31(7):630-634.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7.10

      摘要 (135)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全关节置换术 (total joint arthroplasty, TJA) 是 20 世纪最成功的临床手术技术,其数量仍在不断增加。假体周围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 PJI)是 TJA 后最常见和最具破坏性的并发症之一,革兰氏阳性菌,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uus anrens, MRSA) 是多数 PJI 感染的主要原因。万古霉素能对引起 PJI 的大部分病原菌达到覆盖,随着 MRSA 导致的 PJI 的发生率上升,万古霉素在 PJI 预防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万古霉素局部使用来辅助预防 PJI 的方式越来越全面,这些方法的有效性、安全性已在动物实验和/或回顾性试验中证实,但都缺乏更充分有力的证据来证明。未来的研究应侧重大型多中心随机试验,进一步证明万古霉素用于 PJI 预防的有效性。

    • 累及棘突多发胸椎血管瘤:1例报告与文献综述

      2023, 31(7):635-638.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7.11

      摘要 (113)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脊柱血管瘤(vertebral hemangioma, VHs)是一种常见的脊柱良性肿瘤,大多无症状。只有 0.9%~1.2% 的侵袭性 VHs 由于骨膨胀、皮质侵蚀、向椎管内延伸、血流障碍、硬膜外出血导致脊髓、神经根压迫而引起神经症状。此外,脊柱血管瘤也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脊柱病理性骨折。本文报告了 1 例累及棘突多发胸椎血管瘤,且伴有相邻节段的椎体病理性骨折,并回顾总结已发表累及棘突的脊柱血管瘤的文献回顾总结。

    • 骨重塑在关节假体松动作用的研究进展

      2023, 31(7):639-643.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7.12

      摘要 (127)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假体无菌性松动 (aseptic loosening, AL) 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主要的临床并发症。目前认为其生物学方面的发病机制主要是人工关节在长期的机械力和生物作用下产生磨损碎片,这些碎片通过诱导巨噬细胞功能的改变调节骨-假体界面免疫环境;此外,磨损颗粒和炎性细胞因子通过刺激成骨细胞、破骨细胞以及它们的前体细胞调节骨重塑的过程,最终导致骨吸收的增加和 AL 的发生。本文针对此问题进行文献综述,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

    • 掌筋膜挛缩症:1例报告和综述

      2023, 31(7):644-648.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7.13

      摘要 (115)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掌筋膜挛缩症是一种掌筋膜纤维增生性疾病,特征是手指进行性屈曲畸形。掌筋膜挛缩症的病因仍然未知,但遗传、免疫和环境因素可能相互作用以促进这种疾病的发展。早期进行药物、物理治疗以及其他一些干预措施可能会控制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以防止屈曲畸形,但还缺少有力的客观证据,晚期最常见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本文报告 1 例掌筋膜挛缩症患者,行掌筋膜部分切除术取得良好效果,并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 >技术创新
    • 计算机辅助单一斜形旋转截骨矫正股骨多平面畸形△ 

      2023, 31(7):649-652.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7.14

      摘要 (123)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介绍斜形单平面旋转截骨术矫正股骨多平面畸形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对 1 例股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行上述手术治疗。进行术前设计,确定截骨角度和旋转角度,在 Mimics 软件上模拟手术,3D 打印制作截骨导板,对该病例行斜形单平面旋转截骨手术治疗。取股骨外侧纵行切口,显露畸形部位,安放截骨导板,按术前设计完成截骨、旋转, 截骨断端用髓内钉固定,断端取髂骨植骨。[结果]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无不良并发症,术后 6 个月复查,无跛行,膝关节无疼痛,CT 证实骨断端完全愈合。[结论] 斜形单平面旋转截骨术切实可行,一次截骨同时矫正股骨在冠状面、矢状面和旋转畸形,短期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 >临床研究
    • 下腰椎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的椎间孔镜治疗

      2023, 31(7):653-655,659.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7.15

      摘要 (103)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椎间孔镜治疗下腰椎(L4/5、L5S1)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的疗效及手术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脊柱外科 2014 年 1 月—2022 年 8 月应用椎间孔镜治疗下腰椎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 16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临床与检验资料。[结果]16 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神经、硬膜损伤等并发症。术后腰痛及下肢神经症状明显减轻,切口愈合良好。 体温由术前 (38.6±1.2)℃,下降至术后 2 d (37.6±0.7)℃,末次随访时 (36.5±0.4)℃ (P<0.05);疼痛 VAS 评分显著下降 [(6.3±1.3), (3.7±1.2), (1.1±0.9), P<0.05];ODI 评分评分显著下降 [(67.4±9.5)%, (36.1±6.1)%, (12.3±4.1)%, P<0.05];而 JOA 评分则显著增加 [(8.9±3.0), (14.5±3.9), (25.6±1.6), P<0.05]。检验方面,ESR 由术前 (51.9±33.3) mm/h,显著下降至术后 2 d (34.3±16.0) mm/h,末次随访时(10.6±4.2)mm/h(P<0.05);CRP 亦显著下降 [(46.6±34.0)mg/L, (30.2±18.9)mg/L, (3.0±1.4)mg/L, P<0.05]。[结论]椎间孔镜治疗腰椎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手术创伤小,安全性高,临床结果满意。

    • 后路关节镜距下关节融合治疗终末期关节病

      2023, 31(7):656-659.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7.16

      摘要 (119)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后侧入路关节镜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期关节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6 年 8 月— 2019 年 6 月采用后侧入路关节镜距下关节融合术的 31 例严重距下关节炎患者资料。总结围手术期资料及随访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并发症,随访时间平均(19.1±2.9)个月。随时间推移,31 例患者 VAS 评分显著降低(P<0.05);AOFAS 评分显著增加(P<0.05)。影像方面,末次随访时 30 例后足对线正常,仅 1 例存在轻度内翻(<5°),与术前相比后足对线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 X 线片显示融合率为 100%。[结论]后侧入路关节镜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距下关节病疗效显著,术后融合率高。

    • 微创减压棘突间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

      2023, 31(7):660-662.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7.17

      摘要 (98)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微创减压棘突间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 年 1 月—2017 年 10 月,42 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在全麻下行微创减压棘突间动态固定术 (IntraSPINE),评价围手术期资料、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出现神经损伤、脑脊液漏、椎板或棘突骨折、假体置入失败等。所有患者均获得 3 年以上随访,术后 3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痛 VAS 评分、腿痛 VAS 评分、ODI 指数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改良 MacNab 疗效评定标准,末次随访的优良率为 95.2%(40/42)。影像方面,术后 3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disk height, DH)和椎间孔高度 (foraminal height, FH)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随访中 1 例出现相邻节段退变,余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微创减压棘突间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满意。

    • 颈椎上胸椎后纵韧带骨化单开门椎管成形

      2023, 31(7):663-666.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7.18

      摘要 (124)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颈椎联合上胸椎串联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 ament, OPLL) 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5 年 5 月—2019 年 2 月对 21 例颈椎联合上胸段 OPLL 患者一期行单开门椎管成形手术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脑脊液漏、硬膜外血肿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随访 9~24 个月。随时间推移,患者的锥体束征、JOA、VAS、NDI 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其中 1 例患者出现较严重 C5神经根麻痹症状,经对症处理后缓解。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 6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患者颈椎前凸角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椎管矢状径显著增加(P<0.05)。随访期间未出现再关门及门轴断裂等情况。[结论] 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上胸椎串联后纵韧带骨化症可达到充分的脊髓减压,获得满意神经功能改善,并发症低,临床疗效满意。

    • 分期Ilizarov技术肌腱转移矫正儿麻后遗重度足畸形

      2023, 31(7):667-669.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7.19

      摘要 (108)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分期 Ilizarov 技术肌腱转移治疗儿麻后遗症重度足下垂内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2 年 6 月—2018 年 6 月本院一期行跟腱延长联合 Ilizarov 技术矫正足下垂内翻畸形、二期行胫后肌外移术维持软组织肌力平衡治疗的 24 例儿麻后遗症重度足下垂内翻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平均(2.6±0.8)年。术后 8 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踝背伸-跖屈关节活动度较术前改善明显(P<0.05),AOFAS 踝-后足评分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 8 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踝关节退变分级 Morrey-Wiedeman 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分期 Ilizarov 技术肌腱转移矫正儿麻后遗症重度足下垂内翻畸形疗效确切。

    • >个案报告
    • 后凸成形术后疼痛经皮骨水泥椎间盘成形术1例

      2023, 31(7):670-672.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7.20

      摘要 (128)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