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31(8):673-677.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8.01
摘要:[目的]分析腰椎椎间融合术神经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预防术后神经并发症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5 年 9 月—2020 年 6 月本院采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或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 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 LDD) 的 418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是否出现神经损害将患者分为损害组和无损害组。采用单项因素比较和多因素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术后神经损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418 例患者中,术后神经损害症状加重患者 28 例,占 6.7%;无神经损害者 390 例,占 93.3%,神经损害症状加重发生时间术后 24 h 内。单项因素比较表明:与无损害组相比,损害组的 BMI 显著大,病程显著长, 术前诊断为 LSS 或 DLS 的比率显著高,滑脱程度显著重,翻修手术占比显著高,PLIF 术式比率显著高(P<0.05)。但是,两组间性别、年龄、滑脱节段数、ASA 分级、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手术前后血红蛋白水平、手术前后白蛋白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逻辑回归分析显示,病程 (OR=1.322,P< 0.001)、BMI (OR=3.325,P=0.003)、PLIF 手术 (OR=10.017,P=0.002)、伴有腰椎滑脱 (OR=4.572,P=0.006)、翻修手术 (OR=6.182,P=0.008)是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出现神经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病程长、肥胖、PLIF 手术、腰椎滑脱、翻修手术的患者术后出现神经并发症的风险较高,应针对性采取措施以减少神经损伤的发生。
2023, 31(8):678-682.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8.02
摘要:[目的]比较桥接内固定系统结合 Nice 结与钢板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1 月—2021 年 6 月本科收治的 62 例锁骨中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28 例采用桥接内固定系统结合 Nice 结治疗(桥接组),34 例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钢板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均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桥接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恢复主动活动时间均显著优于钢板组 (P<0.05),两组切口长度、切口愈合等级、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术后早期 VAS 评分显著减少(P> 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 VAS 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 12 个月以上,桥接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钢板组(P<0.05)。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患者肩关节 Constant-Murley 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 Constant-Murley 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桥接组骨折复位质量优于钢板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桥接内固定系统结合 Nice 结固定锁骨中段骨折临床效果优于传统钢板内固定。
2023, 31(8):683-688.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8.03
摘要:[目的] 比较单边外固定架与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5 年 6 月—2020 年 12 月本院收治的 64 例胫骨螺旋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32 例采用单边外固定架固定(外固定组),32 例采用髓内钉内固定 (髓内钉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64 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均无严重并发症。外固定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髓内钉组 (P<0.05),两组的术中透视次数均无明显差异 (P>0.05)。64 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12 个月以上,外固定组的恢复患肢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髓内钉组 (P< 0.05)。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 VAS 评分显著下降(P<0.05),而 AOFAS 评分和踝跖屈-背伸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显著增加 (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 AOFAS 评分和 ROM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 3 个月外固定组 VAS 评分显著高于髓内钉组(P<0.05),但末次随访两组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方面,两组骨折复位质量及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边外固定架与髓内钉治疗胫骨螺旋骨折均可获得很好的临床疗效,相比之下,单边外固定架手术创伤更小,允许早期活动。
2023, 31(8):689-693.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8.04
摘要:[目的] 比较两种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 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 2018 年 1 月— 2020 年 10 月本科开放复位内定的 80 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38 例采用跗骨窦入路,42 例采用 L 形入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跗骨窦组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切口愈合等级、下地行走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 L 形组 (P<0.05)。两组随访 (22.7±7.6) 个月, 跗骨窦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 L 形组(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 VAS 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而 AOFAS 评分、足内翻、外翻活动度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 1、6 个月及末次随访,跗骨窦组 VAS 及 AOFAS 评分均显著优于 L 形组 (P<0.05)。影像方面,术后两组 B?hler 角与 Gissane 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 (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 B?hler 角与 Gissane 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L”形入路相比,跗骨窦入路开放复位内固定 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功能恢复好的优点。
2023, 31(8):694-699.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8.05
摘要:[目的]比较跗骨窦入路与外侧 L 形入路开放复位内固定 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7 月—2021 年 8 月手术治疗的 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 40 例(44 足)的临术资料。根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 21 足采用跗骨窦入路结合埋头螺钉及微创锁定接骨板(跗骨窦组),23 足采用传统外侧 L 形入路结合跟骨解剖锁定接骨板(L 形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跗骨窦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 L 形组(P<0.05)。两组患者术中透视次数及术后下地行走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 例患者随访 12 个月以上,两组术后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 VAS 评分显著减少(P<0.05),AOFAS 踝-后足评分、足内-外翻 ROM 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第 1 d 跗骨窦组 VAS 评分显著小于 L 形组(P<0.05)、术后 6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 VAS 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 AOFAS 踝-后足评分、足内-外翻 ROM 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 Gissane 角、B?hler 角、跟骨长度及宽度均显著改善 (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上述影像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外侧 L 形入路锁定解剖钢板固定,经跗骨窦入路微创锁定接骨板联合埋头螺钉治疗 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切口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2023, 31(8):700-704.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8.06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关节镜下微骨折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 PRP)与单纯微骨折治疗关节软骨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 2021 年 12 月 26 日以前 PubMed、Embase、Cochrane、知网、万方、维普以及中国生物文献数据库中微骨折联合富含血小板血浆与单纯微骨折术治疗软骨损伤的临床对照研究。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查、数据提取并评价其方法学质量。采用 RevMan 5.3 软件对术后疼痛评分及关节功能评分进行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 9 篇文献,共 307 例软骨损伤患者,其中 PRP 组 158 例,非 PRP 组 149 例。荟萃分析结果显示:PRP 组术后 6、12、24 个月 VAS 评分均显著低于非 PRP 组 (P<0.05);PRP 组术后 12、24 个月膝关节 IKDC 评分均显著高于非 PRP 组 (P<0.05)。末次随访时 (平均 21.4 个月)PRP 组踝关节 AOFAS 评分显著高于非 PRP 组(P<0.05)。[结论]联合 PRP 治疗可以在微骨折术的基础上进一步缓解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起到增强微骨折术治疗效果的作用。
2023, 31(8):705-709.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8.07
摘要:畸形愈合是桡骨远端骨折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可累及桡腕关节、尺腕关节和下尺桡关节等。桡骨远端畸形愈合可对下尺桡关节的生物力学和临床预后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可有疼痛、前臂旋转受限、下尺桡不稳定、下尺桡关节炎等临床表现。既往国内外关于桡骨远端骨折畸形愈合的文献中,较多的学者对桡腕关节和尺腕关节进行了研究,而对下尺桡关节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桡骨远端骨折畸形愈合对下尺桡关节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为临床诊治及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2023, 31(8):710-713.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8.08
摘要:骨内表皮样囊肿 (intraosseous epidermoid cyst, IEC) 是一种罕见的、非肿瘤性的良性病变,最常见的部位是远端指骨。骨内表皮样囊肿在影像学上易与内生性软骨瘤相混淆。本文报告了本院骨科诊治的 1 例月骨内表皮样囊肿误诊为内生性软骨瘤的患者,采用病灶刮除、无水酒精灭活、胶原蛋白海绵填充术进行治疗。作者通过对该例患者的诊治体会,并结合文献回顾对 IEC 的临床特点、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进行总结,旨在为月骨内表皮样囊肿的研究与诊治提供参考。
2023, 31(8):714-718.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8.09
摘要:Hippo 信号通道介导细胞内外信号传递,其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凋亡进程,可在骨代谢、脂代谢及血管新生等方面发挥作用。故该通道可能对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通过 Hippo 通道相关蛋白结构、功能在骨代谢、脂代谢及血管新生方面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寻找其在 NONFH 中的作用机制,从而为 NONFH 提供新的临床研究靶点。
2023, 31(8):719-723.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8.10
摘要:近年来随着矫形器向轻量化和舒适化方向发展,弹性织物在这个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与其他传统软质材料相比,弹性织物具有高透气性,从而创造了一个无湿气的环境,减少了因皮肤和底层组织长期受压缺氧而造成的组织溃烂坏死,提高了舒适度,增强了患者佩戴矫形器的依从性。本文综述了弹性织物在个体化矫形器领域的最新应用进展,涵盖了弹性织物类型、纤维和纱线、面料结构、材料特性,加工工艺,具体应用和未来发展,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2023, 31(8):724-729.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8.11
摘要:[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exosomes, hUCMSC-Exos)防治大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疗效及其潜在机制。[方法] 36 只雄性 7 周龄 Sprague-Dawley 大鼠随机分为 3 组,每组 12 只。空白对照组给予 0.9%的盐水静脉注射;模型组给予静脉注射脂多糖 (lipopolysaccharide, LPS) 和甲泼尼龙 (methylprednisolone, MPS) 制备股骨头坏死模型;外泌体组在模型组给予的基础上,静脉注射 hUCMSC-Exos。在第 28 d 处死大鼠,取股骨头行组织学 Micro CT 检测。[结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 Western blot 的检测表明,所提取分离物符合 Exos 基本特征。HE 染色组织形态观察,三组的空骨陷窝率:模型组>外泌体组>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UNEL 染色成骨细胞凋亡率,模型组>外泌体组>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Micro CT 检测方面,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 BV/ TV、Tb.Th、Tb.N 数目均显著降低 (P<0.05),而 Tb.Sp 显著升高 (P<0.05);与模型组比较,外泌体组大鼠的 BV/TV、Tb.Th、 Tb.N 数目均显著升高 (P<0.05),而 Tb.Sp 显著降低 (P<0.05)。[结论]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可能通过抑制成骨细胞凋亡,预防大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
2023, 31(8):730-733.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8.12
摘要:[目的]介绍 3D 打印滑动钛板固定不稳定型寰椎骨折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2018 年 4 月—2021 年 4 月,对 9 例不稳定型寰椎骨折患者采用 3D 打印个性化滑动钛板行内固定术。术前行上颈椎薄层 CT 扫描,采用 Mimics 软件中重建三维模型,导入 Geomagic Studio 软件捕获所得三维扫描数据,设计个性化 C1后侧滑动钛板,3D 打印实体。全麻下行颈椎后侧切口,显露 C1后弓,建立椎弓钉道,放置 3D 打印滑动钛板,置入椎弓钉固定,调整滑动钛板,达到骨折复位和加压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平均(66.5±7.3)min;术中失血量平均(92.5±27.3)ml。患者均获 12~18 个月随访,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 VAS 评分 [(7.1±1.6) vs (1.8±1.0), P<0.05]、JOA 评分 [(8.7±6.0) vs (16.3±4.7), P< 0.05] 均显著改善。影像方面,所有患者螺钉置入位置准确,螺钉均未突破骨皮质,Neo 评级标均为 0 级,骨折复位满意。至末次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骨性愈合,未见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结论] 3D 打印滑动钛板内固定不稳定型寰椎骨折技术可行, 安全高效。
2023, 31(8):734-737.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8.13
摘要:[目的]介绍腓骨短肌腱“V”双束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 ATFL)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对 23 例 ATFL 断裂的患者取自体部分腓骨短肌腱“V”双束重建距腓前韧带,以 ATFL 走行为中心作弧形切口,暴露 ATFL,确认残余韧带组织无法直接缝合。分别于 ATFL 腓骨解剖止点印迹的上缘和下缘,以及距骨解剖止点印迹片建立 3 处骨隧道。用取腱器纵向切取一半的腓骨短肌腱,制备 V 形移植物。将移植物分别引入相应骨隧道,拉紧,用挤压螺钉或锚钉固定,完成双束 V 形 ATFL 重建。[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随访 12 个月以上。AOFAS 评分由术前的(46.7±9.5)分显著提高至术后 12 个月(91.6±2.8)分(P<0.05),KAF 评分由术前的(49.4±1.9)分显著提高至术后 12 个月 (90.8±2.7) 分 (P<0.05),VAS 疼痛评分由术前的 (5.8±0.9) 分显著减少至术后 12 个月 (1.7±0.9) 分 (P<0.05)。末次随访时,23 例患者 ADT 及 TTT 均为阴性,踝关节疼痛、日常功能和关节活动、稳定性及后足对线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 [结论]腓骨短肌腱“V”双束解剖重建 ATFL,可更好地恢复踝关节生物力学功能,临床疗效肯定。
陈乃旺,任国帅,庄青山,吴沁民,钟军,徐兆万,厉锋,冀旭斌,隋国侠,伦登兴
2023, 31(8):738-741.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8.14
摘要:[目的] 介绍一项可以提高骨水泥注入安全性的改良椎体成形术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 或后突成形术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 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2015 年 1 月—2020 年 1 月作者采用改良 PVP/PKP 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199 例。创新点在于骨折区域靶点穿刺置管、侧口推杆辅助骨水泥靶点注入、椎弓根拖尾锚定 3 项技术整合应用。通过术中透视及术后 X 线片、CT 观察骨水泥弥散填充及泄露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单节段平均(1.0±0.3)h,无骨水泥过敏、肺栓塞并发症、手术部位感染等重大并发症发生。单侧穿刺 78 例,双侧穿刺 121 例;骨水泥渗漏 5 例,其中椎间隙渗漏 3 例,椎旁血管渗漏 2 例,均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不需特殊处理。随访 12~30 个月, VAS 评分术前(7.9±1.4)分、术后 1 d(2.6±0.7)分、末次随访时(2.4±0.6)分,疼痛均明显减轻。影像显示病椎前缘高度明显恢复;骨水泥在骨折区域充分弥散填充,椎弓根处锚定稳定。[结论]改良椎体成形术可有效降低骨水泥渗漏、移位及生物毒性的风险,进而提高手术安全性,初步临床疗效满意。
2023, 31(8):742-745.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8.15
摘要:[目的]比较龚氏四步复位法石膏外固定与常规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 2020 年 6 月—2022 年 6 月手法复位的 90 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45 例接受龚氏四步复位石膏外固定 (龚氏组),45 例接受常规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 (常规组)。比较两组临床与影像资料。[结果] 随治疗后时间推移,两组踝 VAS 评分均下降 (P<0.05),而 AOFAS 评分和踝 ROM 均显著增加 (P<0.05)。治疗后 6 个月,龚氏组的 VAS 评分 [(1.9±0.3) vs (2.4±0.3), P<0.001],AOFAS 评分 [(90.3±3.9) vs (86.4±4.4), P<0.001] 和踝 ROM [(51.4±4.9)° vs (49.0±5.2)°, P=0.027] 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影像方面,两组关节面复位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龚氏组的胫踝角 (tibiocrural angle, TCA) [(76.5±4.8)o vs (73.8±4.5)°, P=0.007]、踝内侧净间隙 (medial clear space, MCS) [(3.5±0.3)mm vs (3.9±0.4)mm, P<0.001] 及胫腓净间隙 (tibiofibular clear space, TFCS) [(6.0±1.5)mm vs (6.6±1.2)mm, P=0.039] 均显著优于常规组。[结论] 两种方式手法复位均可有效治疗踝关节骨折,其中龚氏四步复位法石膏固定的疗效优于常规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
2023, 31(8):746-748,752.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8.16
摘要:[目的] 探讨间歇冷疗对于胸腰椎骨折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 2021 年 1 月—2022 年 11 月本科连续收治的 66 例急性胸腰椎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两组,其中冷疗组 33 例,术后 6~8 h 局部间歇冷敷;常规组 33 例,未行局部冷敷。比较两组围手术期临床与检验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无血管、神经损伤,或术中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引流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是,冷疗组的总失血量 [(608.5±386.2)ml vs (879.2±368.0)ml, P=0.008] 和隐性失血量 [(334.0±355.4)ml vs (544.3±283.1)ml, P=0.010] 均显著少于常规组。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切口疼痛 VAS 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切口疼痛 VAS 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检验方面,术前两组患者的 Hb 和 HCT 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是,术后 3、 7 d 冷疗组的 Hb [(112.9±13.2)g/L vs (103.7±15.1)g/L, P=0.015; (117.7±12.7)g/L vs (106.3±12.3)g/L, P=0.001] 和 Hct [(34.8±3.9)% vs (32.7±4.0)%, P=0.039; (36.0±3.9)% vs (33.3±3.4)%, P=0.005] 均显著高于常规组。[结论] 局部间歇冷疗显著减少胸腰椎骨折术后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Hb 和 Hct 的下降。可能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康复。
2023, 31(8):749-752.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8.17
摘要:[目的]探讨症状性腓骨下骨导致的慢性踝外侧不稳定的 Brostr?m-Gould 术线带加强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5 月—2020 年 11 月本科收治的 13 例症状性腓骨下骨导致的慢性踝外侧不稳定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取外踝下小切口腓下骨切除、Brostr?m-Gould 术线带加强修复距腓前韧带,评价围手术期和随访结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神经、血管、肌腱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16.4±5.4)个月。与术前相比,术后 6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前抽屉试验和内翻试验显著改善 (P<0.05);踝背伸-跖屈 ROM 和距下关节内翻-外翻 ROM 无显著变化 (P> 0.05);VAS 评分显著减少 (P<0.05),而 AOFAS 踝-后足评分显著增加 (P<0.05)。[结论] Brostr?m-Gould 术线带加强修复可有效治疗症状性腓骨下骨导致的慢性踝外侧不稳定。
赵殿钊,张鸿悦,章耀华,李强,刘晓磊,解焕鑫,杨云,杨启昌,韩庆海,杨华清
2023, 31(8):753-756.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8.18
摘要:[目的]探讨运动控制训练对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影响。[方法]2017 年 5 月—2022 年 7 月 45 例髋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23 例在常规基础上增加运动控制训练,22 例仅行常规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治疗期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治疗周期、治疗次数、治疗顺应性 VAS 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平均(8.2± 3.1)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疼痛 VAS 评分、屈髋肌力、伸髋肌力均显著改善(P<0.05);两组的 Harris 评分和 SEBT 评分均改善,训练组的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常规组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训练组 VAS 评分 [(2.2±1.0) vs (3.5±1.0), P<0.05]、Harris 评分 [(79.4±6.9) vs (65.2±6.2), P<0.05]、屈髋肌力 [(44.8±9.1)Nm vs (35.9±8.2)Nm, P<0.05]、伸髋肌力 [(68.4±6.7)Nm vs (56.3±7.0)Nm, P<0.05] 和 SEBT 评分 [(92.2±14.2) vs (81.6±17.0), P<0.05] 均显著优于常规组。[结论]运动控制训练可以有效缓解髋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的疼痛症状,增加髋关节肌肉力量及协调能力,提高髋关节整体稳定性。
2023, 31(8):757-759.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8.19
摘要:[目的]探讨拇指电锯伤完全离断的再植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26 例电锯伤拇指完全离断,进行拇指再植术,随访成活率及术后功能。[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急诊手术,手术时间平均 (1.7±0.2) h,术中出血量平均 (18.3± 6.2) ml ,术后出现血管危象 6 例,1 例因静脉血管挫伤重,经指端切口减张放血无效后坏死,于二期截除残端行拇指桡背侧皮瓣覆盖创面;另外 5 例经处理均成活,本组存活 25 例,总成活率为 96.2%,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10.0±4.6)月,拔除克氏针时间 5~15 周,患者恢复掌指及指间关节屈伸功能时间 3~5 个月,末次随访手指指端两点辨别觉平均 (6.0±6.8) mm, 上肢功能评定表(Quick-DASH)评分为 2.3~9.1 分,平均 (5.2±0.9) 分。按照 2000 年 9 月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疗效[5] , 25 例存活指体中优 21 例,良 3 例,可 1 例,优良率为 96.2%。[结论] 电锯伤拇指离断的再植,术后感觉与运动功能恢复较理想。
2023, 31(8):760-762.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8.20
摘要:
2023, 31(8):763-765.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8.21
摘要:
2023, 31(8):766-768.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8.22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