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阳,才礼扬,普星宇,吴雲彪,寇贤帅,骆文远,杨锦涛,写文栋,陈少龙
2024, 32(18):1633-1639.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837
摘要:[目的] 比较全螺纹无头加压螺钉与髓内钉胫距跟融合术(tibiotalocalcaneal arthrodesis, TTCA) 治疗终末期踝及距下关节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 年—2022 年本院采用TTCA 治疗的52 例(52 足) 患者。根据医患沟通结果,28例采用全螺纹无头加压螺钉固定(螺钉组),24 例采用髓内钉固定(髓内钉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术中失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下地行走时间、切口愈合、皮神经损伤、住院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12 个月以上,螺钉组完全负重时间显著早于髓内钉组[(125.7±38.9) d vs (149.2±23.6) d, P=0.013]。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VAS 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与术后3 个月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AOFAS 评分显著增加(P<0.05)。螺钉组AOFAS 评分术后3 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均显著优于髓内钉组[(61.5±4.8) vs (57.3±7.0), P=0.015; (75.2±6.7) vs (70.7±8.5), P=0.036]。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胫跟角(tib-iocalcaneal angle, TCA)、跟骨偏移(calcaneal offset, CO)、侧位内侧足弓角(internal arch angle, IAA) 均显著减小(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上述影像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螺钉组影像关节融合时间显著早于髓内钉组(P<0.05)。[结论] 相较髓内钉,全螺纹无头加压螺钉行TTCA 在AOFAS 评分、完全负重时间及关节面融合情况方面取得了更好的效果,是一种治疗终末期踝及距下关节病的较好方法。
2024, 32(18):1640-1646.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808
摘要:[目的] 比较基于综合法分型开放复位内固定(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RIF) 与基于AO 分型ORIF 治疗Pilon 骨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 年6 月—2019 年10 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90 例Pilon 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45 例采用基于综合法分型的ORIF(综合组),另外45 例采用基于AO 分型的ORIF(AO 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 综合组在切口总长度[(13.2±1.5)cm vs (13.8±1.0) cm, P=0.018]、术中失血量[(50.9±18.4) ml vs (63.8±17.6) ml, P<0.001]、住院时间[(13.4±3.6) d vs (16.2±5.6) d, P=0.006] 均显著优于AO 组。随访时间平均(18.5±4.6) 个月。综合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AO 组[(84.4±6.1) d vs (87.3±7.4)d, P=0.046]。随时间推移两组踝背伸-跖屈ROM、VAS 评分、AOFAS 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相应时间点,综合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AO 组(P<0.05)。影像方面,综合组骨折复位质量显著优于AO 组[优/良/差, (17/22/6) 例vs (12/16/17) 例, P=0.029]。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踝穴高度、宽度、冠状角、矢状角均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综合组踝穴高度[(23.2±2.5) mm vs (24.3±2.5) mm, P=0.044]、宽度[(39.9±2.3) mm vs (41.8±2.9) mm, P<0.001]、冠状角[(6.4±1.1)° vs (6.9±1.0)°, P=0.044]、矢状角[(13.0±1.3)° vs (13.7±1.6)°, P=0.030] 均显著优于AO 组。[结论] 基于综合法分型的ORIF 临床结果显著优于基于AO 分型的ORIF,提示综合法分型指导ORIF 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2024, 32(18):1647-1651.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32A
摘要:[目的] 探讨合并肌少症对股骨颈骨折半髋置换术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 年1 月—2023 年12 月102例因股骨颈骨折行半髋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中华医学会《肌少症共识》,将患者分为肌少组与非肌少组。比较两组围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 本研究纳入的102 例患者中,肌少症患者38 例,占比37.3%;非肌少症患者64 例,占比62.8%。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均未发生围手术期死亡等严重并发症。两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肌少组在切口愈合质量[甲/乙, (34/4) vs (64/0), P=0.008]、下地行走时间[(6.7±0.7) d vs (6.0±0.5) d, P<0.001]、住院时间[(12.4±2.2) d vs (10.9±2.0) d, P=0.001] 、切口愈合时间[(11.5±1.9) d vs (10.4±1.7) d, P=0.003] 和并发症发生情况[例(%), 6(15.8) vs 2 (3.1), P=0.021] 均显著不及非肌少组。肌少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显著晚于非肌少组[(74.3±8.5) d vs (70.1±7.4) d, P=0.010]。随时间推移,两组内旋-外旋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伸-屈ROM 和HHS 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肌少组均显著不及非肌少组(P<0.05)。影像方面,末次随访时,肌少组在双侧肢体长度差(limb length discrepancy,LLD)、异位骨化、假体松动、髋臼磨损发生率均重于非肌少组,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股骨颈骨折患者肌少症发生率较高,并且会影响髋关节置换术预后效果。
2024, 32(18):1652-1656.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31A
摘要:[目的] 探讨骨科机器人联合踝关节镜治疗Hawkins Ⅱ型距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9 年2 月—2023 年2 月的65 例Hawkins Ⅱ型距骨颈骨折患者采用关节镜手术治疗,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33 例采骨科机器人引导空心钉固定(机器人组),另外32 例采用常规方法置钉固定(常规组)。比较两组围术期资料、随访结果。[结果] 两组手术出血量、踝关节镜操作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愈合质量、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置钉固定时间[(29.9±5.3) minvs (37.6±6.7) min, P<0.001]、术中透视次数[(4.6±1.2) 次vs (9.7±1.7) 次, P<0.001] 和一次置钉成功率(94.0% vs 56.3%, P<0.001) 均显著优于常规组。两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推移,两组的VAS 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而足内翻-外翻ROM、踝背伸-跖屈ROM、AOFAS 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但术后3 个月、末次随访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骨折复位质量、术后Takakura 退变评级、影像不良表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科机器人联合踝关节镜治疗Hawkins Ⅱ型距骨颈骨折能够缩短置钉固定时间,减少透视次数,提高一次置钉成功率。
2024, 32(18):1657-1662.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15A
摘要:[目的] 比较股骨颈骨折经前路股骨头置换术是否缝合关节囊的临床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 年2 月—2020年6 月本院前路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82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35 例术中缝合关节囊, 47例未缝合关节囊。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 虽然缝合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未缝合组[(72.3±10.4) min vs(53.6±8.9) min, P<0.001],但缝合组术中失血量[(172.6±24.6) ml vs (226.3±32.5) ml, P<0.001]、下地行走时间[(4.2±1.0) d vs (5.6±1.7) d, P<0.001]、住院时间[(10.3±2.3) d vs (12.5±2.4) d, P<0.001] 均显著优于未缝合组。随访12 个月以上,缝合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显著早于未缝合组[(48.3±8.0) d vs (70.4±13.3) d, P<0.001]。与术后6 个月相比,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疼痛VAS 评分均降低,而SF-36 评分、Harris 评分、髋伸屈ROM 均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缝合组的VAS 评分、SF-36 评分均显著优于未缝合组(P<0.05)。影像方面,末次随访时,缝合组双侧股骨长度差显著小于未缝合组(P<0.05)。[结论] 在股骨颈骨折经前路股骨头置换术中,缝合关节囊的做法在术中失血量、术后康复、疼痛减轻、生活质量以及髋关节功能恢复等多方面明显优于不缝合关节囊。
2024, 32(18):1663-1668.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337
摘要:[目的] 探究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儿童Jacob Ⅲ型肱骨外髁骨折(lateral humeral condylar fracture, LHCF) 的临床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20 年12 月—2022 年8 月采用克氏针固定Jacob Ⅲ型LHCF 的37 例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19 例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经皮组),另外18 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开放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 37 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严重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经皮组在术中出血量[(11.3±0.4) ml vs (67.9±2.0) ml, P<0.001]、手术时间[(39.2±6.1) min vs (68.4±7.7) min, P<0.001] 及住院时间[(6.3±0.1) d vs (13.5±0.2) d, P<0.001] 均显著优于开放组,但是经皮组术中透视次数显著多于开放组[(8.6±1.2) 次vs (4.0±1.1) 次, P<0.001];两组的术后外固定时间及切口愈合等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随访9~15 个月,平均(12.3±0.3) 个月,两组患儿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及末次随访Flynn 评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儿VAS 评分及MEPS 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1 d,经皮组VAS 评分[(4.6±1.0) 分vs (6.9±0.9) 分, P<0.001] 显著优于开放组,其余相应时间点两组VAS评分及MEP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影像评估,两组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提携角及SCA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查X 线片示两组骨折均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结论] 经皮穿针内固定术治疗儿童JacobⅢ型肱骨外髁骨折,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无需切口,术后疼痛轻,有利于患儿骨折早日恢复。
2024, 32(18):1669-1674.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670
摘要:[目的] 探讨MRI 及其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 对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 术后同椎体再发骨折的预测价值。[方法] 2020 年1 月—2022 年6 月在盘锦辽油宝石花医院接受PVP 治疗的80例患者纳入研究,依据术后同椎体有无再发骨折分为再骨折组与未骨折组。单因素及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ROC 曲线分析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 对再发骨折的预测效能,相关性行Pearson 分析。[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平均(18.0±4.0) 个月,同椎体再骨折发生24 例(30.0%)。单因素比较:再骨折组骨密度T 值[(-3.6±0.8) vs(-3.2±0.6), P=0.016] 显著低于未骨折组,术前IVC 占比[是/否, (9/15) vs (2/54), P<0.001]、骨折线累及终板占比[是/否, (13/11) vs(16/40), P=0.029]、术后骨水泥周围积液占比[是/否, (9/15) vs (4/52), P=0.002]、椎体高度恢复率[(10.5±2.5)% vs (6.5±2.2)%, P<0.001] 及ADC 值[(1.8±0.5)×10-3mm2/s vs (1.0±0.3)×10-3mm2/s, P<0.001] 均显著大于未骨折组。多因素逻辑分析显示:术前IVC(OR=8.864, P=0.005)、ADC 值(OR=3.241, P=0.024)、椎体高度恢复率(OR=2.746, P=0.012)、术后骨水泥周围积液(OR=2.261, P=0.029) 是术后同椎体再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ADC 值预测再发骨折的曲线下面积为0.953。ADC 值与骨密度T 值呈显著负相关(r=-0.335, P<0.001),与椎体高度恢复率呈显著正相关(r=0.250, P<0.001)。[结论] MRI-DWI 对PVP 术后同椎体再发骨折有一定的预测价值,通过对MRI 对DWI-ADC 值、IVC 等危险因素评估,可能有利于预防术后骨折再发。
2024, 32(18):1675-1680.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377
摘要:[目的] 比较带线锚定绕髌折叠紧缩缝合与直接缝合髌股内侧韧带带治疗髌骨侧损伤型急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5 年10 月—2021 年5 月采用带线锚钉缝合治疗的内侧支持带髌骨侧损伤型急性髌骨脱位34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18 例采用绕髌折叠紧缩缝合(绕髌组),16 例采用直接原位缝合(直接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下地行走时间及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4.3±1.1) 年,两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膝关节VAS 评分、IKDC 评分、Kujala 评分和ROM 均显著改善。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过程中,绕髌组患者无再脱位出现,相比之下,直接组2 例患者(2/16) 出现再脱位。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PT、PS 均显著减少(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影像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带线锚钉修复方式治疗内侧髌股韧带髌骨侧损伤型急性髌骨脱位临床疗效满意,相比而言,绕髌骨紧缩缝合修复方式在防止髌骨再脱位方面更具优势。
2024, 32(18):1681-1685.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632
摘要:N6-甲基腺苷是一种可逆的转录后修饰,在所有真核生物的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甲基化通过调控RNA 的稳定、翻译效率等关键基因,对骨发育和骨稳态进行调节。本综述总结了目前m6A 甲基化及其相关调节因子在骨代谢和骨质疏松中的功能作用,以及m6A 甲基化相关调控因子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的重要进展。这些发现将为m6A 甲基化在骨质疏松症中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认识,也为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
2024, 32(18):1686-1692.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201
摘要:骨不连是肱骨骨折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指肱骨骨折后至少9 个月后在3 个月内没有骨愈合的迹象。肱骨骨折术后骨不连在老年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导致患肢畸形和功能丧失,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与身心健康。既往文献多次报道了肱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病因、危险因素、治疗手段和预后,然而肱骨术后骨不连并巨大包壳形成在学术界却鲜有报道。本文报道本院创伤骨科收治的1 例肱骨骨折术后骨不连巨大包壳形成,分析其成因机制及治疗方案。此外,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2024, 32(18):1693-1697.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40A
摘要:[目的] 介绍前路联合后路经皮Infix 固定骨盆环损伤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21 年1 月—2023 年10月,对6 例骨盆前后环损伤的患者行后路和前路联合经皮Infix 固定。先取俯卧位或者漂浮体位的前倾体位,行Infix 固定骨盆后环,然后再改为仰卧位或漂浮体位的后仰体位行Infix 固定骨盆前环。首先于两侧髂后上棘上方行切口,显露髂骨翼,在髂后上棘的上方凿除部分髂骨,于髂骨内外板之间依次开口,向髂前下棘方向拧入椎弓根螺钉,放置合适长度的横连接杆,复位骨折或脱位后锁紧尾帽。患者再取仰卧位或漂浮体位的后仰位。以髂前下棘为中心做切口,显露髂前下棘。向髂后上棘方向拧入椎弓根螺钉,钉尾距离髂前下棘约2 cm。于腹壁下插入预弯好的连接杆,复位骨盆骨折或脱位后锁紧尾帽。[结果] 6 例患者均顺利手术,均无大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6~36 个月。根据Majeed 功能评分,优4 例,良1 例,可1 例,优良率为83.3%。评价为可的1 例患者,出现骶髂关节慢性疼痛。影像方面,复位质量根据Matta 评分标准,优4 例,良2 例,优良率为100%。6 例均于术后3 个月达骨折骨性愈合。无复位丢失或内固定失败患者。术后3 个月时取出内固定。[结论] 前路联合后路经皮Infix 固定方法治疗部分骨盆环损伤患者,微创、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并发症少,临床效果好。
2024, 32(18):1698-1702.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713
摘要:[目的] 介绍游离皮瓣联合Taylor 支架(taylor spatial frame, TSF) 治疗踝周骨与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16 年1 月—2020 年2 月共治疗踝周骨与软组织缺损16 例患者,一期行彻底清创,清除感染坏死骨与软组织,使用外固定支架临时固定,缺损创面使用负压海绵覆盖。二期根据创面部位、面积和软组织缺损情况及血管条件分别选用游离背阔肌皮瓣、股前外侧肌皮瓣、腓肠肌内侧肌皮瓣对踝周皮肤缺损进行修复。皮瓣成活后三期根据骨缺损范围预设TSF 骨延长及胫距融合构型,术中根据治疗要求,安装固定TSF 并完成截骨。术后1 周根据术前测量的畸形、安装、框架参数制定电子处方,以1 mm/d,分4 次调整的速度,开始骨延长及调整TSF,最终完成牵张成骨和胫距融合。[结果] 16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52 个月。术后外固定架总佩戴时间平均(17.3±2.4) 个月,愈合时间平均(14.8±1.4) 个月,总治疗时间平均(17.9±2.2) 个月。末次随访时,胫骨总延长平均(7.5±1.1) cm。按AOFAS 踝及后足评分进行评定:优12 例,良4 例。[结论] 游离皮瓣结合TSF 治疗踝周骨与软组织缺损,可有效修复缺损组织,胫距关节融合成功率高,负重力线恢复好,成功重建下肢功能。
2024, 32(18):1703-1707.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13A
摘要:[目的] 介绍胫骨骨髓炎骨缺损骨搬移软组织并发症的处理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17 年1 月—2022 年12 月笔者采用骨搬移治疗54 例胫骨慢性骨髓炎骨缺损。对会合端周围皮肤感染或坏死,分别采用局部清创植皮或皮瓣移植修复,或清创并皮肤牵张器牵张。对会合端软组织嵌顿采用局部软组织松解。会合端软组织嵌顿合并骨不愈合,行会合端清理植骨,更换锁定板外固定。晚期再次软组织缺损并骨外露,给予局部清创皮肤牵张。[结果] 54 例患者骨搬运长度3~14cm,外固定指数为1.2~2.5 个月/cm。30 例患者会合端顺利愈合,无软组织并发症,其余24 例出现会合端周围软组织相关并发症,占44.4%。经上述方法给予相应处理后,局部软组织并发症均有效解决。[结论] 胫骨骨髓炎骨缺损应用Ilizarov 骨搬移早期软组织再次感染、单纯软组织嵌顿、软组织嵌顿伴对合端骨不愈合、晚期再次软组织缺损并骨外露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虽然最终均可通过后期的治疗解决相关并发症,但是明显延长治疗过程,增加患者负担,应引起骨科医生的高度重视。
2024, 32(18):1708-1711.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43A
摘要:[目的] 探讨后柱截骨术(posterior column osteotomy, PCO) 和长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治疗Ⅲ期Kümmell 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 年12 月—2022 年12 月采用PCO 截骨和长节段椎弓钉固定治疗Ⅲ期Kümmell 病的12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临床和影像结果。[结果] 12 例患者均顺利手术,无死亡,无神经损伤加重等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173.6±37.3)min,术中出血量(335.2±67.8) ml, 切口长度(25.6±3.2) cm。其中,2 例患者出现谵妄,1 例患者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经相应处理,均无不良后果。随着术前、术后3 个月及术后12 个月的时间推移,VAS 评分[(8.7±1.2), (2.1±1.1), (1.9±0.8), P<0.001]、ODI 评分[(75.7±5.5), (29.7±4.8), (22.4±3.6), P<0.001] 和ASIA 神经功能评级[C/D/E, (2/10/0), (1/5/6), (1/5/6), P<0.001] 均显著改善。影像方面,随时间推移,局部后凸Cobb 角[(35.7±5.5)°, (7.1±3.9)°, (7.1±3.5)°, P<0.001] 和椎体前缘高度[(18.5±1.3) mm, (23.8±1.2)mm, (23.7±1.3) mm, P<0.001] 均有显著改善。[结论] PCO 截骨长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治疗Ⅲ期Kümmell 病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
2024, 32(18):1712-1716.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14A
摘要:[目的] 探索应用伞状植骨联合带血管蒂髂骨移植治疗成人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本院2018 年6 月—2022 年12 月收治的21 例(25 髋) 成人股骨头坏死病例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均以伞状植骨联合带血管蒂髂骨移植治疗,评价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结果] 所有病患术程顺利,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伤口延迟愈合2 例。均获随访,平均(18.5±4.2) 个月。末次随访显示:II 期15 髋均有明显改善:III 期7 髋中有6 髋有改善,1 髋不变;Ⅳ期中3 个髋,1 髋有改善,1 髋未变,1 髋进展后行关节置换治疗。与术前相比,术后6 个月和末次随访时VAS 评分有显著降低[(6.0±1.2), (2.0±0.7), (1.2±0.4), P<0.001];而Harris 评分[(66.3±7.4), (87.8±6.1), (90.0±4.5), P<0.001]、髋关节屈曲[(75.8±5.7)°, (90.3±5.6)°, (97.6±2.9)°, P<0.001]、外旋[(24.6±1.2)°, (29.1±1.5)°, (32.0±1.0)°, P<0.001] 和内旋ROM [(25.5±1.2)°, (30.2±2.0)°, (32.2±1.6)°,P<0.001] 均显著增加。影像学显示末次随访时Ficat 分期、坏死面积和股骨头关节面塌陷情况均较术前显著变化,总体明显改善(P<0.05)。[结论] 股骨头坏死伞状植骨联合带血管蒂髂骨移植临床疗效满意,带血运髂骨移植可能为股骨头提供新的血液供应系统,利于防止股骨头塌陷。
2024, 32(18):1717-1720.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867
摘要:[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术期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21 年7 月—2023 年7 月行手术治疗的粗隆间骨折患者共105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空白组、单次组及多次组,每组35 例。分别给予相应的地塞米松次数,比较三组临床及检验结果。[结果] 三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多次组术后曲马多用量[(60.4±13.2) mg vs (90.3±20.3) mgvs (75.4±17.6) mg, P<0.001] 及甲氧氯普氨用量[(7.7±3.8) mg vs (13.1±5.1) mg vs (10.5±3.1) mg, P<0.001] 显著少于空白组和单次组。围术期恶心、呕吐发生率,多次组<单次组<空白组[例(%), 3 (8.6) vs 7 (20.0) vs 10 (28.6), P<0.001]。与术前相比,三组患者术后第1、3 d,ICFS、PSQI、VAS 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术后第3 d,多次组、PSQI 评分、VAS 评分显著优于空白组和单次组(P<0.05)。检验方面,术前三组间WBC、CRP、IL-6 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 d,多次组、单次组的WBC [(9.7±2.6)×109/L vs (10.5±2.4)×109/L vs (12.8±3.2)×109/L, P<0.001]、CRP [(19.2±6.9) mg/L vs (27.6±8.7) mg/L vs (39.4±10.2) mg/L,P<0.001]、IL-6 [(32.6±9.6) pg/ml vs (42.8±9.7) pg/ml vs (64.7±11.4) pg/ml, P<0.001] 均显著低于空白组。[结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术期多次应用小剂量地塞米松不仅能减轻疼痛,改善睡眠,缓解围术期疲乏,且不增加激素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
2024, 32(18):1721-1724.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219
摘要:[目的] 探讨Lando?双层人工真皮修复材料修复指端缺损伴指骨外露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20 年1 月—2022年12 月作者对30 例(30 指) 因各种外伤导致手部指端缺损合并指骨外露患者行清创后,采用双层人工真皮缝合于缺损处,打包加压包扎。术后7~10 d 拆除加压缝合包,术后3 周拆除缝线,术后4 周揭除双层人工真皮表面硅胶膜,让创面自然上皮化。观察创面愈合外观及功能恢复,评估疗效。[结果] 30 例患者中,27 例创面均一期愈合;2 例患者部分创面残留,但无骨外露,换药后愈合;1 例患者术后仍部分肌腱外露,再次行双层人工真皮移植修复后愈合。所有创面自然上皮化时间平均为(60.1±8.8) d。术后随访均超过6 个月,创面愈后指腹饱满,色泽良好,皮肤感觉良好。与术后3 个月相比,术后6 个月两点辨别觉显著改善[(3.8±1.1) mm, (2.5±0.9) mm, P<0.001]。[结论] 双层人工真皮一期修复指端合并骨外露缺损创面操作简单,供区损伤小,疗效可靠。
2024, 32(18):1725-1728.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854
摘要:[目的] 对马里东战区维和二级医院接诊的骨科患者进行病例分析,掌握骨科疾病谱分布特点。[方法] 选取第十批马里东战区维和二级医院2022 年9 月—2023 年8 月就诊的骨科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门诊接诊登记、门诊病例及专家咨询等方式汇总其疾病类别、国家和月份的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年共接诊3 442 例,骨科疾病占13.3%。纳入本研究的326 例,男306 例,女20 例;年龄20~61 岁,平均(35.1±8.4) 岁。疾病类别,软组织损伤62.6%;劳损性腰痛13.8%;骨折11.4%;腱鞘滑囊疾病和腰椎间盘突出分别为4.6%、3.7%。患者类型及国别,维和军事人员占骨科患者首位(79.1%);发病率前5 位的国家是约旦(13.7%)、埃及(13.0%)、斯里兰卡(10.3%)、中国(9.8%)、孟加拉国(9.4%)。就诊季节,发病主要集中在雨季和凉季,共80.1%;6、9 个月达到高峰。疾病发生部位,下肢141 例(40.6%);腰部81 例(23.3%);上肢79例(22.8%);肩部26 例(7.5%);头颈部13 例(3.8%)。[结论] 马里维和人员骨科疾病类型主要为软组织损伤、劳损性腰痛和骨折。伤病员主要出现在约旦、埃及、斯里兰卡、中国、孟加拉国等出兵人数多的国家,雨季及凉季和各出兵国轮换期是疾病的高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