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2(19):1729-1734.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789
摘要:[目的] 比较欧洲骨关节感染学会(European Bone and Joint Infection Society, EBJIS) 2021、国际共识会议(Interna-tional Consensus Meeting, ICM) 2018 和美国传染病学会(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IDSA) 2013 三种假体周围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 PJI) 诊断标准在中国人群的诊断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 年1 月—2019 年11 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接受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治疗的140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相关数据,分别按照三种诊断标准进行PJI 诊断,对均满足三个诊断标准的患者与满足部分诊断标准的患者数据进行比对及分析。[结果] 在140 例患者中,符合IDSA2013 标准135 例(96.4%),符合ICM2018 标准127 例(90.7%),符合EBJIS2021 标准133 例(95.0%),三个标准诊断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2 例(87.1%) 符合三种诊断标准,18 例(12.9%) 符合其中一种或两种诊断标准。满足三个标准组患者存在窦道[例,无/有, (79/43) vs (18/0),P=0.002]、术中见脓[例, 无/有, (85/37) vs (17/1),P=0.027]、不同部位培养阳性[例, 否/是, (38/84) vs (18/0),P<0.001] 的比率显著高于至多两个标准组。满足三个标准组患者CRP [mg/dl, M (P25, P75), 1.95 (0.55, 3.81) vs 0.95 (0.1, 2.58), P=0.030]、关节液白细胞计数[细胞/μl, M (P25, P75), 11 970 (2 126.5, 24 900) vs 300 (32, 5 498), P=0.021] 显著高于至多两个标准组。[结论] EBJIS2021 的PJI 诊断标准与IDSA2013 及ICM2018 的标准具有相似的诊断效能,但是,三种诊断标准对于全身炎症反应或局部症状较轻的PJI 患者诊断存在分歧。
2024, 32(19):1735-1739.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296
摘要:[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s to lymphocytes ratio, NLR) 联合C-反应蛋白/白蛋白[(C-reactiveprotein, CRP) / (albumin, ALB), CRP/ALB] 比值对脊柱疾病患者术后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 年10 月—2022 年5 月在本院进行手术的145 例脊柱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根据术后7 d 内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未感染组127 例和感染组18 例。单项因素比较和二元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curve, ROC) 分析评估NLR、CRP/ALB 比值对术后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患者性别、身体指数(BMI)、手术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感染组在年龄[(67.2±5.8) 岁vs (58.3±4.6) 岁, P<0.001],手术时间[(189.4±22.7) min vs (167.3±23.1) min, P<0.001],输血比率[是/否, (12/6) vs (52/75), P=0.040]、内固定比率[是/否, (10/8) vs (29/98), P=0.003], 术后NLR [(7.5±2.0) vs (4.7±1.3), P<0.001] 和CRP/ALB [(3.5±0.6) vs (2.4±0.4), P<0.001] 均显著高于未感染组。逻辑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大(OR=3.651, P=0.001)、使用内固定(OR=2.362, P=0.038)、术后CRP/ALB 升高(OR=2.324, P=0.002)、术后NLR 升高(OR=1.681, P=0.011)、手术时间长(OR=1.584, P=0.043)、术中输血(OR=1.333, P=0.003) 是术后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ROC 分析表明,术后NLR、CRP/ALB 比值单独及联合预测术后发生感染的ROC 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7(95%CI 0.785~0.934)、0.956(95%CI 0.898~1.000)、0.982(95%CI0.912~1.000)。[结论] 脊柱疾病患者术后感染NLR、CRP/ALB 比值显著升高,其单独及联合检测均有预测价值。
2024, 32(19):1740-1746.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784
摘要:[目的] 评价经皮椎体成形(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 联合增强椎弓钉(augmented pedicle screw, APS) 治疗III 期Kummell 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 年3 月—2021 年8 月本院手术治疗无神经症状III 期Kummell 病76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32 例采用单纯PVP(PVP 组),21 例采用PVP-椎弓钉(pedicle screw, PS)(PVP-PS 组),23例采用PVP-增强椎弓钉(PVP-APS 组),比较三组患者围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 PVP 组在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穿刺调整次数、骨水泥注入量、术中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PVP-PS 组和PVP-APS 组(P<0.05)。随访时间均超过1 年,随时间推移,三组VAS、ODI 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末次随访时,PVP-PS 组和PVP-APS 组的VAS [(2.7±0.6) vs(2.4±0.6) vs (3.3±0.4), P<0.001] 以及ODI 评分[(22.6±4.3) vs (25.0±4.8) vs (30.1±5.8), P<0.001] 均显著优于PVP 组。影像方面,末次随访时,PVP-PS 组和PVP-APS 组的矢状面指数(sagittal index, SI) [(88.4±3.6)% vs (93.2±3.7)% vs (46.2±3.6)%, P<0.001]、局部后凸Cobb 角[(17.6±4.2)° vs (10.7±3.5)° vs (27.6±4.6)°, P<0.001] 以及椎管狭窄率[(14.4±3.6)% vs (9.1±3.2)% vs (25.2±4.8)%, P<0.001] 显著优于PVP 组,且PVP-APS 组显著优于PVP-PS 组(P<0.05)。[结论] 采取经皮骨水泥螺钉短节段固定联合病椎PVP 术治疗无神经症状III 期Kummell 病,能有效恢复病椎高度、矫正后凸畸形、改善椎管狭窄,短期临床疗效满意,长期疗效仍待随访观察。
2024, 32(19):1747-1752.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780
摘要:[目的] 比较固定平台单髁置换(fixed-bearing 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 FB-UKA) 与活动平台单髁置换(mobile-bearing 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 MB-UKA) 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 年1 月—2023 年2 月采用UKA 治疗的98 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43 例采用FB-UKA,使用Zimmer 假体;另外55 例采用MB-UKA,使用Oxford 假体。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下地行走时间、切口愈合等级、住院时间、治疗费用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平均(12.7±4.8) 个月。两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VAS、WOMAC 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HSS、FJS 评分及膝伸-屈ROM 均显著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MB 组的关节遗忘评分(forgotten joint score, FJS) [(85.5±3.5) vs (84.1±2.7), P=0.032]、膝伸-屈ROM [(125.4±3.5)° vs (123.7±4.2)°, P=0.031] 显著优于FB 组。影像方面,术后两组HKAA、JICA 均显著改善(P<0.05),TPVA 无显著变化(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影像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内侧室膝骨性关节炎,MB-UKA 术后近期关节遗忘评分优于FB-UKA。
2024, 32(19):1753-1757.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730
摘要:[目的] 探讨椎管扩大成形术(expansive open-door laminoplasty, ELAP) 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2020 年7 月—2023 年6 月因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ELAP 手术治疗的患者196 例,采用单项因素比较和二元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影响神经功能恢复率的相关因素。[结果] 神经功能恢复率优良组149 例(恢复率≥50%),占76.0%;,不良组47 例(恢复率<50%),占24.0%。单因素分析显示,不良组年龄[(62.2±8.8) 岁vs (56.3±10.2) 岁, P<0.001]、BMI [(27.0±2.9) kg/m2 vs (24.3±2.8) kg/m2, P<0.001]、高血压病占比[例(%), 24 (51.1) vs 32 (21.5), P<0.001]、冠心病占比[例(%), 11(23.4) vs 8 (5.4), P<0.001]、吸烟[是/否, 23/24 vs 37/112, P=0.002]、病程[(14.9±15.1) 个月vs (10.3±10.8) 个月, P=0.022] 均显著大于优良组。多因素逻辑回归显示吸烟史(OR=6.406, P<0.001)、高血压病史(OR=5.204, P=0.005)、BMI(OR=1.396, P<0.001)、年龄(OR=1.075, P=0.034) 是多节段CSM 经ELAP 治疗后神经恢复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前JOA 评分(OR=0.465, P<0.01) 及术后1 个月C2~7 Cobb 角(OR=0.841, P<0.05) 则是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保护因素。[结论] 年龄、BMI、高血压病史、吸烟史是多节段CSM 经ELAP 治疗后神经恢复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JOA 评分及术后1 个月C2~7 Cobb 角则是神经恢复的保护因素。
许宏斌,杨学锋,蒋宜伟,徐克武,强胜林,贾永龙,黄凯,陈海,张德胤
2024, 32(19):1758-1763.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769
摘要:[目的] 比较后前拉力螺钉与支撑钢板治疗Haraguchi Ⅰ型后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 年6 月—2022 年9 月开放复位内定治疗Haraguchi Ⅰ型后踝骨折80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38 例采用后前拉力螺钉固定后踝(螺钉组),另外42 例采用支撑钢固定后踝(钢板组),同时间处理合并的外踝和内踝骨折。比较两组围术期、随访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螺钉组在手术时间[(69.5±4.6) min vs (90.2±6.4) min, P<0.001]、切口总长度[(9.0±2.3) cm vs (10.3±2.6) cm, P=0.021]、术中失血量[(104.8±20.5) ml vs (116.0±21.3) ml, P=0.019] 均显著少于钢板组,但螺钉组下地行走时间[(64.8±3.7) d vs(60.0±4.0) d, P=0.019] 显著晚于钢板组,两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3 个月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VAS、AOFAS 评分及背伸-跖屈ROM 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3 个月,螺钉组AOFAS 评分[(83.6±4.9) vs (86.0±5.5), P=0.044] 显著低于钢板组,两组VAS 评分及踝背伸-跖屈ROM 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前拉力螺钉与支撑钢板治疗Haraguchi Ⅰ型后踝骨折的复位质量、功能改善相当,后者相对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但其下地行走时间早。
廖烨晖a,叶入裴b,唐超a,马飞a,唐强a,何宝强a,钟德君a
2024, 32(19):1764-1769.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355
摘要:[目的] 采用荟萃分析评价经椎板间内镜椎间盘切除(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 PEID) 与经椎间孔内镜椎间盘切除(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 PETD) 治疗钙化型椎间盘突出症(calcified lumbar discherniation, cLDH) 的疗效。[方法] 检索1973 年1 月—2023 年2 月PubMed, Web of science, EMSCO, CNKI 及万方、维普数据库,搜集PEID 与PETD 治疗cLDH 疗效文献。采用Revman 5.4 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共纳入英文文献2 篇,中文文献1篇。共纳入病例161 例,其中PEID 治疗72 例,PETD 治疗89 例。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下肢VAS 评分[PEID 组(MD=6.58, 95% CI 4.65~8.51, P<0.001); PETD 组(MD=6.40, 95% CI 4.72~8.07, P<0.001)]、ODI 评分[PEID 组(MD=53.39, 95%CI 50~56.78, P<0.001); PETD 组(MD=52.34, 95%CI 48.73~55.96, P<0.001)] 均显著改善。两组末次随访时下肢VAS、ODI 评分及Modified 评分优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ID 和PETD 均可有效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PEID 和PETD 之间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024, 32(19):1770-1775.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462
摘要: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IVDD) 是导致腰痛的重要原因,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而退变的关键始动因素被认为是细胞衰老,许多内在(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端粒缩短、DNA损伤、营养剥夺和表观遗传学改变等) 和外在因素(急性椎间盘损伤、过度机械载荷和长期吸烟等) 已被证明促进了椎间盘细胞的衰老。本文总结椎间盘细胞的相关研究进展,汇总了近年来一些针对抗衰老的干预措施在延缓椎间盘细胞衰老中的作用,包括衰老细胞清除、抗炎、抗氧化应激、端粒酶转导、生长因子供应和阻断细胞周期抑制剂等,这些措施为延缓IVDD 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
2024, 32(19):1776-1779.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643
摘要:先天性脊柱侧弯是脊柱胚胎发育异常所导致的一种先天性脊柱畸形,半椎体切除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方式。近年来,半椎体切除术在手术分期、手术入路、融合方式等方面发生了转变。为此,本文介绍了半椎体切除术的演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联合、相关的新技术新理念以及半椎体切除术的常见失败原因和改进方案,并就半椎体切除术在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弯(congenital scoliosis, CS) 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24, 32(19):1780-1785.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099
摘要:随着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等尖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关节置换术机器人手术系统在稳定性和准确性方面与关节置换术传统手术技术相比具有显著优势,有效地提高了手术治疗效果。随着关节置换术机器人手术系统的不断迭代更新,并与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相结合,产生了强大的术前规划和智能操作功能。当今市场上关节置换术机器人手术系统种类繁多,本文就关节置换术机器人手术系统的最新应用现状及今后发展趋势进行综述,阐述了关节置换术机器人手术系统在临床应用方面的优势和局限性,并提出可解决的方案,为今后关节置换术机器人手术系统的研究发展提供参考。
2024, 32(19):1786-1790.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44A
摘要:脊柱疾病病因复杂,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并发症严重,患者在诊疗的过程中心理和生理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焦虑情绪是比较常见而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已有相关报道称焦虑与患者的预后存在相关性,并影响着诊疗过程。本文通过对脊柱围手术期焦虑产生的原因,焦虑的评估工具,焦虑对围手术期的危害及焦虑的管理治疗策略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焦虑对脊柱外科围手术期患者的影响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024, 32(19):1791-1796.
摘要:[目的] 探究不同浓度的黄芪多糖对维甲酸诱导的骨质疏松大鼠的影响。[方法] 50 只SD 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10 只。除对照组外其他各组予以70 mg/kg 维甲酸连续灌肠18 d,对照组使用等体积蒸馏水灌肠。之后,予以黄芪多糖灌胃,低剂量组(100 mg/kg)、中剂量组(200 mg/kg) 和高剂量组(400 mg/kg),对照组和模型组使用等体积蒸馏水,用药第30 d 后,行大鼠左侧股骨大体、BMD、生物力学检测,检测血清TNF-α 和TGF-β1 浓度,检测骨均浆蛋白。[结果] 股骨重量由高至低依次为对照组>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模型组[(1.1±0.2) g vs (1.0±0.1) gvs (0.9±0.2) g vs (0.8±0.1) g vs (0.6±0.0) g, P<0.001],对照组与高剂量组间骨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MD 依次为对照组>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模型组[(252.5±21.2) mg/cm2 vs (232.7±21.4) mg/cm2 vs (190.6±31.2) mg/cm2 vs (158.1±13.1) mg/cm2 vs(119.9±12.2) mg/cm2, P<0.001],对照组与高剂量组间BMD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力学测试的最大载荷排序同上,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检测TNF-α 排序为对照组<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模型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检测TGF-β1 排序为高剂量组>对照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模型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均浆检测BMP-2/β-actin 和p-ERK/ERK 均为对照组>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模型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多糖可改善维甲酸诱导的大鼠骨质疏松症状,其机理可能是激活MAPK/ERK 信号通路下游。
2024, 32(19):1797-1802.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091110
摘要:[目的] 探讨Janus 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信号通路(Janus kinase-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signaling pathway, JAK-STAT signaling pathway) 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发生机制之间的关联。[方法] 体内试验,36 只Sprague-Dawley(SD) 大鼠按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2 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干预组,给予相应药物处理,行股骨头HE 染色和TUNEL 染色。体外试验,自幼鼠颅骨分离成骨细胞,分为同体内试验相同的三组,给予相应体外处理,检测ALP 和JAK-STAT 通路蛋白p-JAK2、p-STAT3 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体内试验,HE 染色骨空隐窝率由高至低依次为:模型组>干预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8.9±1.3)% vs (18.9±0.9)% vs (3.2±0.6)%, P<0.001];TUNEL 染色细胞凋亡率依次为:模型组>干预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2±2.7)% vs (16.1±1.3)% vs (6.2±1.1) %, P<0.001]。体外试验,TUNEL 染色细胞凋亡率由高至低依次为:模型组>干预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3±3.5)% vs (18.2±1.6)% vs (10.2±1.3)%, P<0.001];ALP 由低至高依次为:模型组<干预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3.6±7.7) IU vs (79.2±6.5) IU vs (92.4±4.4) IU, P=0.037]。此外,模型组JAKSTAT相关标志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干预组,p-JAK2 [(1.6±0.2), (1.0±0.1), (1.3±0.3), P<0.05]、p-STAT [(1.4±0.2), (1.0±0.1),(1.2±0.3),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JAK-STAT 信号通路特异性抑制剂AG490 可抑制激素引发细胞凋亡,其机理可能与抑制p-JAK2 和p-STAT 蛋白表达有关。
邹小宝,马向阳,付索超,杨浩志,张双,邓琛府,陈钧麟,马仁财,陈泽星,夏虹
2024, 32(19):1803-1806.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475
摘要:[目的] 介绍后路寰枢椎防旋转钉棒固定融合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2018 年6 月—2022年6 月采用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16 例。全麻后行颈后正中切口,C1 行椎弓根螺钉或部分经椎弓根螺钉固定,C2 行椎弓根螺钉或椎板螺钉固定,再直接置入预弯的防旋转连接棒,形成寰枢椎防旋转钉棒系统内固定,完成提拉复位,最后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后定时随访并评估寰枢椎复位、植骨融合以及神经功能情况。[结果] 16 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影像学提示寰枢椎复位满意,ADI 由术前的(5.7±1.3) mm 减小至术后1 周的(1.7±0.7) mm,JOA 评分由术前的(13.7±1.1) 分提高至术后1 周的(16.3±0.9) 分,术后随访3~24 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寰枢椎间骨性融合。[结论] 后路寰枢椎防旋转钉棒固定融合寰枢椎脱位初步临床疗效满意,术中操作更加便利,但仍需进一步与寰枢椎常规钉棒系统对比,以验证其优势。
2024, 32(19):1807-1810.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459
摘要:[目的] 探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 UBE) 治疗多节段退变性腰椎疾病(multileveldegenerative lumbar disease, MDLD) 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 年7 月—2022 年6 月本科收治的29 例MDLD 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UBE 技术治疗。评价临床及影像结果。[结果] 29 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178.6±26.5) min,术中透视次数平均(10.9±2.9) 次。并发症方面,硬膜囊撕裂2 例,短暂性下肢麻木2 例,硬膜外血肿1 例,均未引起严重不良后果。随访时间平均(19.3±6.3) 个月,随术前、术后7 d、术后3 个月至术后12 个月的时间推移,VAS 评分[(6.6±1.5), (3.2±0.5), (2.1±0.6), (1.7±0.5), P<0.001]、ODI 评分[(58.6±11.2), (33.5±4.6), (22.8±3.8), (17.5±2.2), P<0.001]、JOA 评分[(15.6±2.4), (19.6±2.0), (21.2±2.2), (24.7±2.5), P<0.001] 均显著改善。术后12 个月,按改良MacNab 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86.2%。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12 个月椎管面积显著增加[(58.3±9.6) mm2, (118.4±14.2) mm2, P<0.001]。术后各节段关节突关节面积保留率均超过60%。[结论] UBE 技术治疗MDLD 的临床效果满意,保留更多小关节突,有利于维持腰椎的稳定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付拴虎,伍亮,钟远鸣,卢大汉,陈勇喜,谷金,覃浩然,宋泉生,覃海飚
2024, 32(19):1811-1815.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399
摘要:[目的] 对比自研配套器械经皮Kambin 三角入路腰椎间融合术(percutaneous Kambin triangle approach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KLIF) 与常规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nimal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MIS-TLIF) 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DLS) 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 年3 月—2024 年3 月本院收治的32 例DLS 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15 例采用自研配套器械行PKLIF,另外17 例行常规入路MISTLIF。比较两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神经损伤及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平均随访时间(6.0±1.8) 个月。PKLIF 术中出血量[(82.7±9.6) ml vs (165.3±25.3) ml, P<0.001]、下地时间[(1.9±0.7) d vs (3.1±0.6) d, P<0.001]、住院时间[(8.3±2.2) d vs (11.7±2.6) d, P<0.001]、术后1 d 腰痛VAS 评分[(1.8±0.7) vs (2.9±0.7), P<0.001]、术后2 周ODI 评分[(31.2±3.0)vs (40.6±5.8), P<0.001] 均显著优于MIS-TLIF。但是,PKLIF 组透视次数[(17.7±1.7) 次vs (5.1±1.0) 次, P<0.001] 及手术时间[(134.0±12.4) min vs (115.9±13.7) min, P<0.001] 显著大于MIS-TLIF 组。[结论] PKLIF 治疗DLS 可以缓解临床症状,同时具有术中出血量少、下地时间早、住院时间短等优势。相比MIS-TLIF,不足之处是术中透视次数多、手术时间长。
2024, 32(19):1816-1820.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326
摘要:[目的] 评价单侧双通道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fusion, UBE-TLIF) 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recurrent lumbar disc herniation, RLDH) 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 月—2023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38 例RLDH 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18 例行UBE-TLIF 翻修术,另外20例行开放后路腰椎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 翻修术。评价比较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神经损伤等并发症。BE-TLIF 组在手术时间[(138.3±15.4) min vs (154.8±14.6) min, P=0.002]、术中出血量[(186.1±41.0) ml vs (230.5±55.8) ml, P=0.009]、下地时间[(2.4±0.6) d vs (5.9±1.0) d, P<0.001]、住院时间[(8.1±2.3) d vs (12.4±2.9) d, P<0.001]均显著优于PLIF 组。随访时间平均(5.4±1.1) 个月,UBE-TLIF 组在术后1 d 腰痛VAS 评分[(2.2±0.7) vs (3.1±0.8), P=0.002]、ODI 评分[(36.7±3.4) vs (57.0±3.9), P<0.001] 和JOA 评分[(11.2±2.4) vs (9.2±2.5), P=0.018] 均显著优于PLIF 组,但是,末次随访时,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BE-TLIF 组早期功能恢复优于PLIF 组,并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下地时间早、住院时间短等优势。
2024, 32(19):1821-1824.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124
摘要:[目的] 探讨母长屈肌肌腱腱鞘囊肿的MRI 表现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 年12 月—2021 年12 月19例母长屈肌肌腱腱鞘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囊肿位置及范围、信号特征及软骨退变情况。[结果]19 例患者中,踝管近端囊肿8 例(42.1%),最长径4~8 cm。踝管远端囊肿6 例(31.6%),最长径2~6 cm。跖趾关节囊肿5 例(26.3%),最长径2.5~3.4 cm。MRI 表现为关节周围呈边缘光滑肿块,T1 WI 为低信号或中等信号,T2 WI 或PDWI 为高信号。19 例患者中15 例存在明显的邻近关节退变,其中11 例在关节周围形成骨赘,9 例出现软骨下骨硬化,4 例存在干骺端的骨髓水肿。13 例患者关节软骨退变,参照Re-cht 分级标准,共涉及67 个关节软骨面,其中5 个关节软骨面为I 级,18 个为II 级,其余关节软骨面均出现III 级或IV 级改变。[结论] MRI 能够显示母长屈肌肌腱腱鞘囊肿的范围、解剖关系及周围关节退变情况,为临床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案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