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32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临床论著
    • 保留残端骨髓刺激的镜下肩袖修复术(开放获取)

      2024, 32(2):97-103.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4.02.01

      摘要 (253) HTML (0) PDF 2.73 M (18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保留肩袖残端联合骨髓刺激技术修复急性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5 月—2020 年 5 月本院收治的 64 例急性肩袖撕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32 例采用保留肩袖残端微骨折骨髓刺激修复(改良组),另外 32 例采用传统骨床新鲜化修复技术(传统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结果。[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愈合、主动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平均随访时间 (31.9±3.4) 个月,两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 VAS、 Constant-Murley、UCLA 和 ASES 评分,以及肩前屈上举、外展上举、内-外旋活动度 (range of motion, ROM) 均显著改善 (P< 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肌腱完整性均显著改善 (P<0.05),肩肱距离 (acromiohumeral distance, AHD)、肌腱脂肪浸润程度、肌腱萎缩程度无显著变化 (P> 0.05)。末次随访时,改良组肌腱完整性 [I/II/III/IV/V, (20/11/0/0/1) vs (15/9/0/5/3), P=0.042] 和再撕裂率 (3.1% vs 25.0%, P= 0.026) 均显著优于传统组。[结论]保留残端骨髓刺激技术在关节镜下修复急性肩袖撕裂,保留了肩袖原生止点,能缓解患者疼痛,提高肩关节功能评分,改善肩关节活动度,且有良好的临床愈合效果,这可能为临床医师在治疗急性肩袖撕裂中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输血的相关因素

      2024, 32(2):104-108.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4.02.02

      摘要 (220)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转子间骨折术后输血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对其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 2016 年 12 月—2021 年 12 月收治的老年转子间按骨折共 358 例患者临床资料。按术后是否输血,分为输血组和非输血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得出术后输血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对模型效能进行评定。[结果] 358 例患者中,共 168 例术后输血,占 46.9%。单项因素比较显示,输血组患者较非输血组年龄更大 [(80.7±8.5) 岁 vs (76.6±8.7) 岁, P<0.001]、BMI 更小 [(20.7±3.3) kg/ m2 vs (21.5±3.7) kg/m2 , P=0.015]、高血压占比更高 [(105/63) vs (93/97), P=0.010]、骨折类型更严重 [A1/A2/A3, (40/93/35) vs (80/83/ 27), P<0.001]、手术时间更长 [(122.9±56.6) min vs (101.4±30.5) min, P<0.001]、术中出血量更多 [(258.3±218.9) ml vs (130.5±94.9) ml, P<0.001]、术前 HB 更低 [(93.1±14.8) g/L vs (111.6±14.2) g/L, P<0.001]、术前 Alb 更低 [(34.7±8.2) g/L vs (36.8±4.5) g/L, P= 0.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年龄 (OR=1.053, P=0.007)、手术时间 (OR=1.008, P=0.025)、术中出血量 (OR=1.007, P<0.001) 是术后输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 BMI (OR=0.900, P=0.025) 和术前血红蛋白 (OR=0.904, P<0.001) 是术后输血的独立保护因素。基于逻辑回归结果所得的术后输血预测方程曲线下面积 AUC 为 0.894,95%CI 0.862~0.927,最佳临界值为 0.578,敏感度为 74.4%,特异度为 88.4%。[结论]高龄、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多、低 BMI 和低血红蛋白是术后发生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输血预测模型有助于临床判断输血发生风险并提前预防。

    • 踝外侧慢性不稳镜下两种锚钉修复距腓前韧带比较(开放获取)

      2024, 32(2):109-114.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4.02.03

      摘要 (173) HTML (0) PDF 908.55 K (20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两种锚钉技术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 ATFL)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1 月—2021 年 1 月本院关节镜下锚钉修复 ATFL 的 88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49 例患者采用无结锚钉修复技术 (无结组),另外 39 例患者采打结锚钉修复技术 (打结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 [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失血量、切口长度、下地行走时间及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无结组出现异物反应的比率显著低于打结组 (0% vs 33.3%, P<0.001)。所有患者均获得 24 个月以上的随访,两组患者恢复完全负重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两组踝背伸-跖屈 ROM、Karlsson-Peterson 评分、AOFAS 评分较术前均显著增加(P<0.05),而踝内翻-外翻 ROM 和 VAS 评分显著减少(P<0.05),前抽屉试验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的距骨内翻应力位距骨倾斜角 (ta- lar tilt, TT) 和前抽屉应力距骨前移位 (anterior displacement, AD) 值均显著减少 (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 TT 及 AD 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锚钉关节镜下 ATFL 修复技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均能够恢复稳定性,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相比之下,无结锚钉的早期异物反应更小。

    • 超声引导下儿童前臂骨折复位弹性髓内针内固定

      2024, 32(2):115-120.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4.02.04

      摘要 (189)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儿童尺桡骨骨折手法复位弹性髓内针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9 月— 2021 年 7 月本科采用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针固定治疗前臂骨折 60 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30 例采用超声引导复位固定,另外 30 例采用透视引导复位固定。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超声组在手术时间 [(23.4±3.6) min vs (31.9±3.5) min, P<0.05]、术中失血量 [(4.5±2.7) ml vs (6.7± 4.5) ml, P<0.05]、术中透视次数 [(3.2±1.5) 次 vs (10.4±2.1) 次, P<0.05]、住院时间 [(3.2±1.5) d vs (4.2±1.0) d, P<0.05]、去除外固定时间 [(28.0±5.3) d vs (32.3±3.2) d, P<0.05] 均显著优于透视组;但是两组间切口长度、切口愈合等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超声组初次闭合复位成功率显著高于透视组 (96.7% vs 70.0%, 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 VAS 评分均显著减少 (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 VAS 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术后 3 个月相比,两组术后 12 个月 DASH 评分、前臂旋转 ROM、肘伸屈 ROM、腕伸屈 ROM 均显著改善 (P< 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骨折复位质量 、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前臂骨折闭合手法复位弹性髓内针固定中应用超声引导,可减少患儿放射损伤,提高初次闭合复位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

    • 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稳定评分系统的预测价值

      2024, 32(2):121-126.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4.02.05

      摘要 (136)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失败的危险因素,建立 PFNA 术后稳定性评分系统,并探讨其预测价值。[方法]2019 年 1 月—2022 年 1 月宁阳县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 164 例纳入本研究,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成功组、失败组。采用单因素及二元回归分析探讨导致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依据危险因素建立 PFNA 术后稳定性评分表。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 (ROC) 分析此评分预测失败的价值。[结果] 164 例患者中,共 38 例 PFNA 失败,失败率 23.2%。单项因素比较,失败组外侧壁完整 [例, 完整/不完整; (12/25) vs (93/33), P< 0.05],Cal-TAD [例, <25 mm/≥25 mm; (9/29) vs (83/43), P<0.05],螺旋刀片位置 [例, 好/差; (13/25) vs (111/15), P<0.05],骨折分型 [例, 完整/危险/破裂; (5/12/21) vs (98/17/11), P<0.05],复位质量 [例, 优/良/差; (4/12/22) vs (81/29/16), P<0.05],皮质支撑 [例, 阳性/ 中性/阴性; (4/11/23) vs (82/29/15), P<0.05] 显著差于成功组。逻辑回归分析表明,外侧壁完整差 (OR=12.118, P=0.007)、CalTAD 大 (OR=18.995, P=0.003)、螺旋刀片位置不佳 (OR=20.603, P=0.003)、骨折分型差 (OR=14.71, P=0.014)、内侧皮质阴性支撑(OR=16.068, P=0.01)、复位质量差(OR=45.598, P=0.001)是 PFNA 固定失败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逻辑回归建议评分系统,ROC 分析显示,此评分系统预测固定失败的临界值为 6.5,曲线下面积 (AUC) 为 0.934,灵敏度及特异度为 94.7%、 73.0%。[结论]外侧壁完整差、螺旋刀片位置不佳、骨折分型差、内侧皮质阴性支撑、复位质量差是 PFNA 失败的危险因素, 据此建立的评分系统,对预测 PFNA 失败可能有一定临床意义。

    • 两种入路半髋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开放获取)

      2024, 32(2):127-132.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4.02.06

      摘要 (146) HTML (0) PDF 1.11 M (18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上关节囊入路 (supercapsular approach, SC) 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7 年 4 月—2020 年 3 月在本科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50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医患沟通结果,25 例采用 SC 入路,另外 25 例采用后外侧入路(posterolateral approach, PL)。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 SC 组手术时间 [(60.5±8.5) min vs (74.0±6.5) min, P<0.05]、切口长度 [(8.2±0.5) cm vs (12.1±1.1) cm, P< 0.05]、术中失血量 [(200.8±29.7) ml vs (297.2±23.0) ml, P<0.05]、下地行走时间 [(1.8±0.7) d vs (3.2±0.8) d, P<0.05]、住院时间 [(9.6± 1.4) d vs (11.7±2.0) d, P<0.05] 均显著优于 PL 组。所有患者均获随访 12 个月以上,SC 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 PL 组 [(5.6±1.0) 周 vs (6.8±1.2) 周, P<0.05]。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 Harris 评分、髋伸-屈 ROM、内-外旋 ROM 均显著增加 (P<0.05)。末次随访时,SC 组 Harris 评分 [(79.4±2.6) vs (73.9±3.3), P<0.05]、髋伸-屈 ROM [(97.0±5.0)° vs (93.2±4.3)°, P<0.05]、 内-外旋 ROM [(57.6±5.9)° vs (52.2±5.7)°, P<0.05] 均显著优于 PL 组。影像方面,随时间推移,两组双侧肢长差均显著减小 (P< 0.05),两组双侧肢长差、骨折复位、假体位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均无髋关节脱位、假体松动发生。[结论]SC 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较 PL 入路而言,具有微创、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疼痛轻、康复快等优势。

    • 过伸与非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比较

      2024, 32(2):133-138.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4.02.07

      摘要 (131)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方式选择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6 年 1 月—2021 年 1 月本院采用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 53 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参照 Firoozabadi 标准分为过伸型组 19 例,非过伸组 34 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 过伸组在合并伤的总发生率 (63.1% vs 23.4%, P<0.05)、手术时间 [(141.3±19.7) min vs (107.6±15.4) min, P<0.05]、切口长度 [(19.6±4.1) cm vs (15.4±3.4) cm, P<0.05] 及术中失血量 [(228.3±33.9) ml vs (163.4±24.1) ml, P< 0.05] 显著大于非过伸组;两组术中透视次数、下地行走时间、切口愈合及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平均(14.3±1.1)个月,两组术后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 KSS 临床评分、KSS 功能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 2 个月过伸型组 KSS 功能评分显著低于非过伸组 [(50.4±5.4) vs (54.7±5.8), 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关节面对合度均显著改善(P<0.05),MPTA 均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关节面对合、骨折愈合时间、MPTA 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过伸型组 PTS 显著小于非过伸组(P<0.05),术后两组 PTS 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非过伸型骨折相比,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常合并其他结构损伤,手术治疗复杂,预后较差。

    •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网袋成形是否手法复位比较

      2024, 32(2):139-144.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4.02.08

      摘要 (148)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网袋成形术 (vesselplasty, VP) 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 ture, OVCF)是否手法复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2020 年 7 月—2022 年 4 月本院采用 VP 治疗 OVCF 65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 31 例 VP 术前进行手法复位 (复位组),34 例术前未进行手法复位 (未复位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复位组手术时间 [(31.4±6.7) min vs (38.9±13.0) min, P=0.006]、骨水泥渗漏率(22.6% vs 58.8%, P=0.003)显著优于未复位组,两组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 1 年以上随访,两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时间推移,VAS 和 ODI 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局部 Cobb 角、椎体前缘高度均显著改善 (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局部 Cobb 角、椎体前缘高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P 联合手法复位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中能更好地降低骨水泥渗漏率,缩短手术时间。

    • >荟萃分析
    • 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远端是否锁定的荟萃分析

      2024, 32(2):145-149.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4.02.09

      摘要 (137)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髓内钉远端锁定与非锁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 2022 年 10 月以前收录在 Pubmed、Embase、Cochrane、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髓内钉远端锁定与远端非锁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研究。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查、数据提取并评价其方法学质量,采用 Rev- Man5.3 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 9 篇文献,共 1 977 例转子间骨折的患者,其中锁定组 830 例,非锁定组 1 147 例。荟萃分析结果显示:非锁定组的手术时间 (MD=7.5, 95%CI 5.0~10.1, P<0.001)、术中出血量 (MD=37.6, 95%CI 20.1~55.2, P<0.001),透视时间 (MD=6.8, 95%CI 4.4~9.2, P<0.001),切口总长度 (MD=2.5, 95%CI 2.1~2.9, P<0.001) 均显著优于锁定组。 非锁定组的术后大腿疼痛发生率显著低于锁定组(RR=4.7, 95%CI 2.4~9.2, P<0.001)。两组在骨折延迟愈合、髋部疼痛、伤口感染、近端螺钉切出、髓内钉周围骨折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 Harris 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对于 31A1+A2 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远端不锁定可以在保证关节功能的同时降低术中伤害, 降低术后大腿疼痛发生率。

    • >综述
    • 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再发骨折的研究进展

      2024, 32(2):150-155.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4.02.10

      摘要 (196)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骨质疏松症是骨科的常见疾病,老年人群中发生率较高。发生骨质疏松后,由于骨强度降低和骨脆性增加,日常活动中即可导致椎体压缩骨折,即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经皮椎体成形术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 是临床医生用于 OVCF 治疗的有效手段,但经过临床研究发现,PVP 术后容易再发椎体骨折,增加患者病痛和负担。其发展进程引起了骨科医生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其发生原因及机制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 OVCF 患者 PVP 术后再发骨折的流行病学、时间和空间性、相关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以减少 PVP 术后再发骨折的概率。

    •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居家康复的研究进展

      2024, 32(2):156-161.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4.02.11

      摘要 (135)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取决于术后康复训练,而居家康复是当前医疗资源紧张的情况下最具有成本效益的长效康复模式,但居家康复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该文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居家康复的现况、影响因素、干预策略、局限性 4 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患者居家康复的可控因素和干预方案提供参考。

    • 3D打印个性化矫形器制作技术进展

      2024, 32(2):162-166.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4.02.12

      摘要 (185)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逆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 RE)是个性化矫形器制作的重要部分,根据测量数据重构患处 3D 模型,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 CAD)方法设计矫形器,再利用快速成型技术(rapid prototyping, RP)制作。3D 打印个性化外固定矫形器目前是“医工”交叉学科研究的热门领域,具有高贴合度、轻便透气、定制结构等优点,有助于功能恢复。近年来,对于个性化矫形器制造流程的效率、成本及舒适度的研究逐年增加,本文侧重于 RE 方法,按照制造流程从光学扫描、 CAD 建模、镂空最后到 3D 打印成型的相关技术优化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 Felix IV-A假体周围骨折:1例报告和综述

      2024, 32(2):167-171.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4.02.13

      摘要 (124)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全膝关节置换术后(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假体周围骨折已成为一个日益常见和具有挑战性的骨科问题。临床中 TKA 术后胫骨假体周围骨折较股骨远端以及髌骨骨折少见,胫骨结节骨折合并髌腱损伤则更为罕见,在文献中很少被描述,其诊断与治疗充满挑战性。本文介绍了 1 例 74 岁女性患者,右膝骨关节炎行 TKA 术后 4 年,因下楼摔伤致右胫骨结节骨折伴髌腱损伤,骨折类型为 Felix IVA 型。手术采用缝线桥固定骨折,并联合半腱肌腱环形重建髌腱,在固定骨折断端的同时修复膝关节伸膝装置。术后 10 个月随访,患者获得了完全主动的膝关节伸展功能,无伸膝迟滞。此外,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 >技术创新
    • 经皮植骨椎弓钉固定治疗严重Kümmell病

      2024, 32(2):172-176.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4.02.14

      摘要 (141)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介绍经皮植骨椎弓钉固定治疗严重 Kümmell 病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2019 年 6 月—2021 年 6 月采用经皮植骨椎弓钉固定治疗严重 Kümmell 病患者 14 例。全麻后取俯卧位,透视定位进钉点,做体表标记,牵引按压复位。经皮置入椎弓钉,先旋出伤椎一侧螺钉,顺导钉道置入植骨通道,将骨粒以通道植入椎体裂隙中,再行对侧相同操作。最后紧固钉-棒系统。[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长平均 (112.6±28.2)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 (131.4±77.6) ml。随术前,术后 1 周及末次随访的时间推移,VAS 评分 [(7.1±0.8), (3.1±0.6), (1.6±0.6), P<0.001] 及 ODI 评分 [(75.4±4.1), (30.9±3.7), (16.0±3.5), P<0.001] 均显著降低。影像显示内固定位置良好,与术前相比,术后 Cobb 角 [(29.1±4.4)°, (12.8±3.8)°, (13.6±3.2)°, P<0.001] 和前缘高度 [(11.8±4.0) mm, (20.1±1.5) mm, (19.6±1.2) mm, P<0.001] 均显著改善。[结论]经皮植骨椎弓钉固定治疗严重 Kümmell 病手术微创,技术可行,能有效缓解疼痛、矫正后凸畸形、恢复椎体高度。

    • C臂三维影像牵引器复位动力交叉钉固定股骨颈骨折

      2024, 32(2):177-181.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4.02.15

      摘要 (152)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介绍 C 形臂三维影像下牵引器复位动力交叉钉(femoral neck system, FNS)内固定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对 21 例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 C 形臂三维影像下牵引器复位 FNS 内固定治疗。患侧垫高 40°,斜侧卧位,于股骨髁上穿针,安装骨折牵引器,施加纵向牵引力,内收内旋患肢使骨折复位。股骨大粗隆行纵行 3 cm 切口,暴露股骨近端外侧壁,放置定位导向器,沿定位导向器钻入导针股骨头软骨下 5 mm,沿导针安装 FNS,关闭切口。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54.2±11.3)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97.5±18.3)ml,透视时间平均(65.1± 3.2)s。随访时间平均(14.5±4.2)个月,骨折复位质量 Garden 指数Ⅰ级 16 例,Ⅱ级 5 例,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时间(3.5±1.5)个月,末次随访髋关节 Harris 评分平均(84.5±4.2)分。[结论]C 形臂三维影像下牵引器复位(FNS 内固定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提高复位精准度,骨折固定稳定,髋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 >临床研究
    • 牵拉和选择性胫神经缩窄治疗痉挛性马蹄内翻足

      2024, 32(2):182-185.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4.02.16

      摘要 (149)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 Ilizarov 牵拉技术结合选择性胫神经缩窄术治疗脑瘫痉挛性马蹄内翻足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 2015 年 1 月—2019 年 12 月,于本院进行 Ilizarov 技术结合选择性胫神经缩窄术治疗的脑瘫痉挛性马蹄内翻足患者 37 例(48 足),包括 Diméglio III 级 32 足,diméglio IV 级 16 足,评估临床和影像结果。[结果]患者手术顺利,无神经血管损伤。手术时间平均 (96.9±14.2)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 (39.7±10.4) ml,部分负重时间平均 (6.7±0.9) d,外固定架调整时间平均 (8.0± 1.1)周,完全负重时间平均(9.9±1.7)周,外固定时间平均(12.2±1.0)周。随访时间平均(18.3±3.6)个月,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ICFSG [(37.8±4.0),(8.7±6.4), P<0.05] 、MAS 评分 [3.0 (3.0~4.0), 1.0 (0~3.0), P<0.05] 显著降低,踝关节活动度 [(12.4± 6.9) °, (33.7±10.4)°, P<0.05] 和 AOFAS 评分 [(42.1±7.7), (81.2±9.3), P<0.05] 显著增加。影像学指标 TC [(8.9±3.4)°, (30.0±6.1)°, P< 0.05]、 TF [(-24.2±13.0)°, (2.6±6.7)°, P<0.05] 和 LTC [(5.0±2.4)°, (34.8±7.3)°, P<0.05] 显著增加。[结论] 脑瘫引起的痉挛性马蹄内翻足应用 Ilizarov 技术结合选择性胫神经缩窄术治疗,矫形效果确切且安全。

    • 膝关节置换术艾司氯胺酮对止血带损伤的影响

      2024, 32(2):186-189.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4.02.17

      摘要 (147)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术应用艾司氯胺酮对止血带损伤的影响。[方法]106 例全身麻醉下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53 例应用艾司氯胺酮(用药组), 53 例常规全麻(未用药组)。比较两组临床与检验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用药组止血带 60 min [(109.7±8.3) mmHg vs (115.7±9.5) mmHg, P<0.001] 和松止血带 10 min 的平均动脉压 (mean artery pressure, MAP)[(102.6±7.4) mmHg vs (99.3±6.9) mmHg, P=0.019] 均显著低于未用药组。相应时间点,用药组 NRS 评分均显著低于未用药组(P<0.05)。术后 7 d 用药组股部周径显著大于未用药组 [(42.7±5.4) cm vs (40.4±5.1) cm, P=0.026],两组恶心呕吐、躁动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术后谵妄发生率显著低于未用药组(1.9% vs 15.1%, P=0.031)。检验方面,充气前,两组 IL-6、LA、MDA 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松止血 10 min 用药组 IL-6 [(407.3±26.7) pg/ml vs (432.5±28.7) pg/ml, P<0.001]、LA [(0.8±0.2) mmol/L vs (1.0±0.2) mmol/L, P<0.001]、MDA [(4.4±0.6) μmol/L vs (4.8±0.6) μmol/L, P< 0.001] 显著低于未用药组。[结论]膝关节置换术应用艾司氯胺酮具有抑制止血带高血压,减轻止血带疼痛,预防股四头肌萎缩的作用。

    • >个案报告
    • 外伤性漂浮锁骨1例报道

      2024, 32(2):190-192.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4.02.18

      摘要 (185)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