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32卷第20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临床论著
    • 机器人与徒手侧方椎体间融合椎弓钉固定的比较(开放获取)

      2024, 32(20):1825-1831.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698

      摘要 (104) HTML (0) PDF 2.08 M (8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机器人与徒手侧方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 LDD) 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 年1 月—2022 年1 月四川省人民医院骨科治疗的LDD 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22例采用机器人辅助单一体位侧位腰椎椎间融合术(机器人组),21 例应用传统双体位腰椎椎间融合术(徒手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期及影像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机器人组的手术时间[(136.0±18.6) min vs (149.4±22.0) min, P=0.036]、术中出血量[(124.9±16.5) ml vs (138.2±20.3) ml, P=0.023]、术中透视次数[(11.6±3.7) 次vs (40.0±8.1) 次, P<0.001] 显著少于徒手组。随访时间平均(11.3±3.8) 个月,两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腰痛以及腿痛VAS 评分、ODI 评分显著降低(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椎弓根螺钉置钉准确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椎管面积、侧隐窝矢状径、腰椎前凸角均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上述影像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机器人辅助与徒手侧位腰椎椎间融合术都是治疗LDD 的有效方法。但是机器人组可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以及术中透视次数,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江西地区中老年胸腰椎骨折手术决策的调查(开放获取)

      2024, 32(20):1832-1838.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626

      摘要 (68) HTML (0) PDF 1.69 M (8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江西地区骨科医师对50~65 岁中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决策现状。[方法] 对江西地区骨科医师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以及对50~65 岁中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手术决策依据、内固定方式选择以及术后处理。[结果] 共回收319 份问卷,其中二级医院114 份、三级医院205 份。调查对象中初级职称79 人、中级117人、高级123 人。三级医院医师术前选择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检查的比例显著高于二级医院[例(%), 149 (72.7)vs 68 (59.6), P=0.017]。初级职称医师选择感染指标[例(%), 44 (55.7) vs 86 (73.5) vs 99 (80.5), P<0.001]、肿瘤指标[例(%), 7 (8.9) vs46 (39.3) vs 71 (57.7), P<0.001] 以及BMD 检查[例(%), 25 (31.6) vs 89 (76.1) vs 103 (83.7), P<0.001] 的比例显著低于中、高级职称。三级医院骨科医师选择BMD 作为手术决策依据的比例显著高于二级医院[例(%), 157 (76.6) vs 72 (63.2), P=0.011]。初级职称选择经皮微创螺钉固定的比例显著低于中、高级职称(P<0.001)。对于伤椎骨块突入椎管但无神经症状的患者,随着职称等级的升高,选择减压的比例显著降低(P<0.001)。初级职称医师选择不进行椎体内植骨的比例显著高于中高级职称医师(P<0.001)。三级医院选择内固定术后拔除引流管即开始下地活动的比例显著高于二级医院[例(%), 119 (58.0) vs 53 (46.5), P=0.012],初级职称医师选择内固定术后卧床超过1 个月的比例显著高于中高级职称[例(%), 12 (15.2) vs 3 (2.6) vs 4 (3.3), P<0.001]。[结论] 江西地区骨科医师对50~65 岁中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决策差异大,缺乏规范的手术治疗决策依据。

    • 髓内钉固定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是否重建内侧柱

      2024, 32(20):1839-1845.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474

      摘要 (69)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Multiloc 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proximal humerus fractures. PHF) 是否内侧柱支撑重建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20 年1 月—2022 年8 月收治的84 例老年PHF 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44例行内侧柱支撑重建联合Multiloc 髓内钉治疗(重建组),另外40 例行单纯Multiloc 髓内钉内固定(未重建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学指标。[结果] 重建组手术时间[(90.7±9.0) min vs (85.0±8.5) min, P=0.004] 显著长于未重建组,但前者的主动活动时间[(5.5±1.3) d vs (6.4±1.5) d, P=0.004]、住院时间[(7.5±1.4) d vs (8.6±2.0) d, P=0.004] 显著少于后者。两组切口总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切口愈合等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平均(16.0±2.5) 个月,重建组完全负重时间显著早于未重建组[(82.6±9.8) d vs (115.0±17.4) d, P<0.001]。随时间推移,两组VAS、ASES、Constant-Murley 评分及前屈上举、外展上举ROM 均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重建组VAS、ASES、Constant-Murley 评分均显著优于未重建组(P<0.05)。此外,术后3 个月重建组前屈上举及外展上举ROM 显著优于未重建组(P<0.05),但术后12 个月两组ROM 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肱骨颈-干角(humeral neckshaftangle, HNSA) 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侧柱支撑重建联合Multiloc 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PHF 安全有效,有利于功能恢复,改善肩关节活动度。

    • 预成型弹性髓内钉固定儿童桡骨远端干骺端骨折

      2024, 32(20):1846-1851.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650

      摘要 (76)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预成型弹性髓内钉(elastic stable intramedullary nail, ESIN) 固定治疗儿童桡骨远端干骺端骨折(distalradius diaphyseal metaphyseal junction fracture, DRDMJ) 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 年1 月—2022 年9 月于本院就诊的80例DRDMJ 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40 例采用透视下改良三维重建指导预成型逆行ESIN 固定术(预成型组),40例采用透视下逆行ESIN 固定术(未成型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等级、主动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平均(15.0±3.5) 个月,两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MEPS 评分、Cooney 腕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成型组随访期间发生术后骨折二次移位发生率显著低于未成型组[例(%), 4/40 (10.0) vs 11/40 (27.5), P=0.04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4 周、末次随访时两组掌倾角(palmar tilt, PT)、尺偏角(radial inclination, RI)、桡骨茎突长度(radial length, RL) 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4 周、末次随访时预成型组PT [(8.9±2.4)° vs (7.6±2.1)°, P=0.012; (11.3±2.0)° vs (10.4±1.8)°, P=0.038]、RL [(7.6±2.1) mm vs (6.5±2.0) mm, P=0.019; (9.6±1.7) mm vs (8.8±1.8) mm, P=0.044] 显著优于未成型组。[结论] 预成型逆行ESIN 固定术应用于儿童DRDMJ 中,可改善术后骨折复位情况,对降低术后骨折二次移位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 胸腰椎骨折椎体水肿对经皮椎弓钉固定疗效的影响

      2024, 32(20):1852-1857.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608

      摘要 (72)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胸腰椎骨折患者椎体水肿程度对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 fixation, PPSF) 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 年2 月—2021 年5 月行PPSF 治疗的141 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依据术前MRI 影像椎体水肿程度将患者分为三组,其中轻度组55 例,中度组52 例,重度组34 例。三组患者手术时长、术中透视次数、切口总长度、术中失血量、一次置钉成功率、切口愈合等级、首次下地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长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平均(18.5±2.4) 个月,三组患者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时间推移,三组患者VAS、ODI、JOA 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三组间上述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三组患者椎体前缘压缩率(anterior vertebral compression rate, AVCR) 和局部后凸Cobb 角(kyphotic angle, KA) 均显著减小(P<0.05)。术前轻度组、中度组、中度组AVCR [(22.6±11.5) mm vs (29.1±9.8) mm vs(35.9±9.1) mm, P<0.001] 和KA [(7.1±10.6)° vs (11.6±8.9)° vs (16.1±8.8)°, P<0.001] 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即刻,三组患者的AVCR 和KA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三组患者AVCRR [(7.8±6.4) mm vs(10.7±6.8) mm vs (14.2±9.3) mm, P<0.001] 和KA [(-0.7±7.8)° vs (4.2±7.6)° vs (8.6±6.2)°, P<0.001] 再次呈现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椎体严重水肿的患者,术后远期容易出现迟发性后凸畸形。

    • >综述
    • 蛋白质组学在脊柱相关疾病研究的现状

      2024, 32(20):1858-1863.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243

      摘要 (75)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前蛋白质组学技术大致可分为双向电泳技术、生物质谱技术、液质联用技术等,其具备快速筛选及鉴定疾病的特异性生物标记物的优点,可以从蛋白质水平角度对机体内各种生理变化、病理转变过程进行全面的认识。目前蛋白质组学技术在医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就其在脊柱相关疾病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包括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 发生与修复机制研究以及脊柱韧带骨化与肥厚、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CS)、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脊柱侧弯、脊柱结核(spinal tuberculosis, STB)、神经管缺陷(neural tube defects,NTDs) 生物标记物筛选和发生机制研究等。

    • 毛囊多能干细胞修复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2024, 32(20):1864-1868.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544

      摘要 (72)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 会导致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因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疾病特点,给患者及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毛囊多功能干细胞(hair follicle- associat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HAPSCs) 来源于毛囊隆突处,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并表达胚胎神经嵴干细胞特异性标志物,是作为SCI 细胞移植治疗的新兴潜力细胞。既往研究已证明移植该细胞可使脊髓损伤造模动物的运动及感觉功能明显恢复。细胞、药物及组织工程与其联合应用可加强其治疗效果。本文就近年来HAPSCs 在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阐明该细胞的研究现状并预测其未来的研究方向。

    • 寰枢椎脱位的临床诊疗进展

      2024, 32(20):1869-1874.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343

      摘要 (93)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寰枢椎脱位(atlantoaxial dislocation, AAD) 是脊柱脊髓常见疾病之一,影像学一般以颈椎过伸或过屈位X 线片显示ADI 间隙增宽或SAC 间隙变窄为特征。随着上颈椎手术研究的不断深入,AAD 的临床诊疗已取得可观进步。但寰枢椎解剖结构复杂,存在神经、血管及骨性结构变异的可能,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影像学特点,有助于为患者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本文对AAD 的发病机理、诊断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AAD 诊治提供参考。

    • >基础研究
    • 电离辐射诱导椎间盘纤维环细胞衰老的研究

      2024, 32(20):1875-1881.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782

      摘要 (72)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电离辐射对大鼠纤维环细胞衰老及衰老相关分泌表型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6 只成熟SD 大鼠,取其腰尾段椎间盘纤维环细胞做体外细胞培养,将同等条件下培养的纤维环细胞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剂量为0 Gy、15 Gy 的X 线电离辐射,检测两组纤维环细胞的衰老情况以及细胞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enescence-associated secretory phenotype, SASP)的表达。[结果] 经15 Gy 电离辐射处理后,纤维环细胞在形态学上表现出典型的衰老特征,SA-β-Gal 测定显示纤维环细胞阳性染色百分比为77%。CCK-8 实验显示纤维环细胞9 d 内,未辐射组的OD 值逐渐增加(P<0.05),而辐射组OD 值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F 及PCR 检测均显示,辐射组衰老相关基因,包括P16 [(5.2±0.3) vs (1.0±0.1), P<0.001]、P21 [(12.9±0.5) vs (1.0±0.1), P<0.001] 的mRNA 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未辐射组。此外,辐射组SASP 的表达,包括胶原蛋白Col-1 [(1.6±0.1) vs (1.0±0.1), P=0.004]、Col-2 [(7.0±0.4) vs (1.0±0.1), P<0.00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 -6 [(7.9±0.2) vs (1.0±0.1), P<0.001]、IL-8 [(1.8±0.1) vs (1.0±0.1), P<0.001]、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MMP) -1 [(39.2±0.6) vs (1.0±0.1), P<0.001]、MMP-3 [(4.5±0.3) vs (1.0±0.1), P<0.001] 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未辐射组。[结论] 电离辐射能诱导大鼠椎间盘纤维环细胞衰老,其衰老相关分泌表型的表达明显增加。

    • 股骨转子间骨折外侧壁重建PFNA固定的有限元分析

      2024, 32(20):1882-1887.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667

      摘要 (69)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构建3 种不稳定转子间骨折模型并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探讨外侧壁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稳定性影响。[方法] 选取老年女性志愿者1 名,获取股骨CT 数据,经医学三维软件构建外侧壁完整的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 固定模型(完整组)、外侧壁缺损的骨折PFNA 固定模型模型(缺损组) 以及外侧壁钢板重建的骨折PFNA 固定模型(重建组)。设定边界条件、约束条件,于股骨头施加不同载荷,分析股骨-PFNA 系统的VonMises 应力、位移以及应变。[结果] 股骨-PFNA 系统位移研究结果显示,完整组和缺损组较重建组的位移稍大,但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on Mises 应力研究结果显示:在不同应力加载下,三个模型组间平均最大应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主应变依次为重建组>完整组>缺损组。股骨模型中重建组平均最大主应变显著大于缺损组[(30.3±15.1)×10-3 vs(22.5±12.1)×10-3, P<0.001],而PFNA 模型中重建组和缺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侧壁重建可提升股骨-PF-NA 系统整体稳定性,降低股骨-PFNA 系统应力分布,增加股骨近端应变分布。

    • >技术创新
    • 3D打印导板辅助单一前入路复位固定复杂髋臼骨折

      2024, 32(20):1888-1892.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913

      摘要 (58)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介绍3D 打印导板辅助单一前方入路治疗髋臼复杂骨折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2022 年2 月—2023 年9 月对15 例髋臼复杂骨折患者在3D 打印导板辅助下经单一前入路进行治疗。术前运用E-3D 数字医疗建模设计系统软件基于患者CT 数据重建骨盆模型,经镜像处理后的骨盆模型作为模拟骨折复位后的骨盆模型,在镜像模型上设计并制作1∶1 3D 打印体内后柱导板,术中在3D 打印导板的辅助下置入后柱螺钉,并经单一前方入路复位固定髋臼复杂骨折。[结果]15 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103.2±11.2) min,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X 线片及CT 提示髋臼前、后柱骨折均复位良好,髋臼后柱拉力螺钉位置好。随访时间6~12 个月,末次随访时骨折均愈合,改良的Merle D' Au-bigne 和Postel 评分为(16.9±1.5),临床结果优良率为86.7%。[结论] 3D 打印导板辅助经单一前方入路治疗髋臼复杂骨折,能够获得满意的复位及固定,其手术技术安全可靠。

    • 镜下清创植骨背侧经皮螺钉固定陈旧性腕舟骨骨折(开放获取)

      2024, 32(20):1893-1896.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592

      摘要 (60) HTML (0) PDF 928.17 K (8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介绍镜下清创植骨背侧经皮螺钉固定治疗腕舟骨陈旧性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21 年7 月—2023 年9 月对12 例腕舟骨陈旧性骨折患者采用上述手术治疗。镜下彻底清除断端纤维瘢痕及硬化骨。于背侧入路沿舟骨长轴置入导针,确认导针位置准确后,镜下经套管向断端植入松质骨,最后沿导针置入螺钉固定。[结果] 12 例患者随访时间平均(12.7±2.8) 个月,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VAS 评分[(5.1±0.8), (1.1±0.6), P<0.001]、改良mayo 腕关节功能评分[(54.6±6.9),(86.7±6.8), P<0.001] 显著改善。末次随访时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5.7±1.5) 个月。[结论] 镜下清创植骨背侧经皮螺钉固定治疗腕舟骨陈旧性骨折,可微创完成清创和植骨,避免对舟骨血运的二次破坏,愈合率高,疗效满意。

    • 3D打印辅助开放复位内固定严重鹰嘴骨折

      2024, 32(20):1897-1900.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659

      摘要 (67)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介绍使用3D 打印辅助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严重鹰嘴骨折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利用DICOM格式术前CT 数据制备1∶1 骨折3D 模型,进行模拟复位,确定钢板类型和放置位置,参照解剖标志和关键骨块边缘距离获得复位钉孔的空间信息,将这些空间信息再次导入软件,在软件中将复位钉孔和关键骨块的空间信息相互结合后,在软件中可以实现骨块和螺钉一起复位和还原初始位置的效果。术中依据3D 打印模板进行骨折复位内固定。[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随访时间均超过12 个月,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1 例异位骨化,2 例骨性关节炎。但是,术后12 个月伤侧肘关节屈曲[(126.1±10.0)° vs (133.2±12.1)°, P=0.023]、伸直[(14.2±6.2)° vs (9.1±5.0)°, P<0.001] 和肘关节活动范围[(111.1±11.2)° vs (124.0±14.1)°, P=0.001] 显著不及健侧。末次随访时Mayo 肘关节功能评分为(86.0±14.2) 分,优良率达73.1%。[结论] 3D 打印辅助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严重鹰嘴骨折,能简化操作,提升复位固定的准确性和手术效率。

    • >临床研究
    • 后正中小切口斜“T”形板固定胫骨后外侧平台骨折(开放获取)

      2024, 32(20):1901-1904.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507

      摘要 (54) HTML (0) PDF 1.28 M (8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后正中小切口斜“T”形板固定胫骨后外侧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 年6 月—2022年6 月本科治疗的21 例存在后外侧塌陷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采用斜“T”板经后正中小切口固定后外侧骨块。评价临床及影像结果。[结果] 21 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手术时间平均(119.1±11.5) min,切口长度平均(6.1±1.1) cm。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6.3±1.4) 个月。随术后1、3 个月和末次随访的时间推移,患者VAS 评分[(1.2±1.3), (0.5±0.8), (0.0±0.0), P<0.001]、HSS 评分[(48.6±11.5), (69.6±12.6), (91.3±5.5), P<0.001]、膝ROM [(91.1±20.2)°, (114.4±11.5)°, (123.4±8.7)°, P<0.001] 均显著改善。影像方面,与术后1 个月相比,术后3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 MPTA)、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 PTS) 和Rasmussen影像评分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采用后正中小切口斜“T”形板固定胫骨后外侧平台骨折,疗效优良。

    • 前外侧Gerdy结节截骨复位固定胫骨外侧平台骨折(开放获取)

      2024, 32(20):1905-1908.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484

      摘要 (52) HTML (0) PDF 1.05 M (7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前外侧Gerdy 结节截骨入路复位固定胫骨平台外侧髁塌陷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20 年1 月—2022 年3 月采用前外侧Gerdy 结节截骨入路复位固定胫骨平台外侧髁塌陷性骨折73 例。评价临床与影像学资料。[结果] 7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严重并发症。随访时间平均(15.4±3.9) 个月,随着自术前,术后3 个月和末次随访的时间推移,HSS 评分[(26.1±5.2), (80.6±4.1), (89.4±3.2), P<0.001]、VAS 评分[(8.5±0.8), (1.3±0.4), (0.3±0.1), P<0.001]、膝ROM [(3.1±0.4)°,(120.4±4.7)°, (132.3±5.6)°, P<0.001] 均显著改善。影像方面,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 MPTA) [(89.3±1.0)°,(86.2±1.6)°, (86.1±1.5)°, P<0.001]、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 PTS) [(9.0±0.8)°, (6.3±0.9)°, (6.2±0.8)°, P<0.001] 及Ras-mussen 评分[(5.1±0.7), (17.4±0.4), (17.5±0.4), P<0.001] 均显著改善。至末次随访,所有患者均无骨不连、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 采用前外侧Gerdy 结节截骨入路复位固定胫骨平台外侧髁塌陷性骨折,可同时显露外侧柱及后外侧柱,软组织损伤小,操作简便,短期疗效满意。

    •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延续家庭护理指导

      2024, 32(20):1909-1912.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185

      摘要 (74)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延续家庭护理指导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21 年6 月—2023 年12 月136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据随机抛硬币法,分为两组。常规组68 例,出院时未予以延续家庭护理;指导组68例,出院12 周内予以延续家庭护理,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研究期间指导组不良事件(包括二次骨折、跌倒、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等) 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1.5% vs 10.3%, P=0.029)。与出院时相比,出院后12 周,两组患者的Harris 评分、Barthel 指数和NRS 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出院时,两组间Harris 评分、Barthel 指数和NRS 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出院后12 周指导组的Harris 评分[(52.7±3.2) vs (45.4±3.2), P<0.001]、Barthel 指数[(51.4±3.1) vs (44.8±3.1), P<0.001] 和疼痛NRS 评分[(0.7±0.1) vs (1.2±0.3), P<0.001] 均显著优于常规组。[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延续家庭护理指导应用效果理想,可降低不良事件或并发症发生率,减轻疼痛,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

    • 腓骨肌腱脱位与跟骨骨折类型的关系△

      2024, 32(20):1913-1915.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568

      摘要 (67)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应用CT 评估跟骨骨折并发腓骨肌腱脱位与跟骨骨折类型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 年6 月—2022年6 月421 例闭合性跟骨骨折病例资料,应用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CS) 于踝关节水平近端1 cm 重建CT 横截面图像,以腓骨前外侧弧形面画最佳拟合圆,如腓骨肌腱影圆心越过圆圈,则判定腓骨肌腱“逃逸征”阳性,以此比较不同类型跟骨骨折腓骨肌腱脱位阳性病例数之间差异。[结果] 421 例跟骨骨折患者中,34 例在术前CT报告中描述或诊断腓骨肌腱脱位,发生率为8.1%。病历资料记录腓骨肌腱脱位诊断51 例,发生率为12.1%。通过CT 图像审查“逃逸征”,共76 例腓骨肌腱“逃逸征”阳性,以此得出的跟骨骨折伴腓骨肌腱脱位的发生率为18%。以“逃逸征”作为评判标准诊断腓骨肌腱脱位,与CT 诊断报告相比,新增42 例(P<0.001),与临床诊断相比,新增15 例(P=0.021)。腓骨肌腱脱位组与未脱位组年龄、性别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脱位组后关节面塌陷型骨折合并腓骨肌腱脱位的发生率[例, 塌陷/舌形, (65/11) vs (256/89), P=0.039] 显著高于未脱位组。[结论] 应用CT 横截面图像上“逃逸征”作为评判标准,塌陷型跟骨骨折更易合并腓骨肌腱脱位。

    • 侧卧位直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的近期疗效

      2024, 32(20):1916-1920.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309

      摘要 (66)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侧卧位直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 的近期疗效。[方法] 本院2022 年10 月—2023 年9 月对50 例患者行THA。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25 例采用侧卧位直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DAA),另外25例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posterolateral approach, PLA)。比较两组患者短期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DAA 组在手术时间[(48.5±2.2) min vs (63.9±3.9) min, P<0.001],切口长度[(7.8±3.1) cm vs (10.4±3.2) cm, P=0.005]、术中失血量[(222.0±39.8) ml vs (292.3±53.6) ml, P<0.001]、下地行走时间[(2.1±0.5) d vs (3.5±0.9) d, P<0.001]、住院天数[(5.1±1.0) d vs (8.1±1.7) d, P<0.001] 均显著优于PLA 组。所有患者均获随访6 个月以上。与出院时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VAS 评分和Harris 评分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DAA 组的VAS 评分[(1.6±1.1) vs (2.5±1.5), P=0.033] 和Harris 评分[(81.2±11.6) vs (72.5±9.9), P=0.007] 均显著优于PLA 组。术后影像显示,两组患者假体位置良好,两组间术后髋臼前倾角及外展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后外侧入路相比,侧卧位直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可减少手术创伤,更有利于患者早期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