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2(21):1921-1927.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933
摘要:[目的] 比较经腰三角入路侧前入路与后路病灶清除固定融合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lumbar brucellus spondyli-tis, LBS) 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 年1 月—2022 年10 月收治的102 例LBS 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46 例采用经腰三角侧前入路手术(侧前组),56 例采用后路手术(后路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侧前组手术时间[(163.0±15.4) min vs (200.4±22.6) min, P<0.001]、切口长度[(13.0±1.5) cm vs (15.5±2.0) cm, P<0.001]、术中失血量[(233.0±26.8) ml vs (350.2±30.7) ml, P<0.001]、术后下地时间[(3.0±0.5) d vs (4.0±0.8) d, P<0.001] 与住院时间[(8.6±2.0) d vs (12.5±2.2) d, P<0.001] 均显著优于后路组。侧前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后路组[(96.2±7.3) d vs (100.0±10.5) d, P=0.041] 。随时间推移,两组术后VAS、ODI、JOA 评分及ASIA 分级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3 d 侧前组VAS 评分显著优于后路组(P<0.05);术后3 d、末次随访时,侧前组ODI、JOA 评分均显著优于后路组(P<0.05)。辅助检查方面,术后3 d侧前组CRP [(20.5±7.8) mg/L vs (24.8±8.0) mg/L, P=0.008]、ESR [(30.2±9.0) mm/h vs (34.5±10.2) mm/h, P=0.028] 水平均显著低于后路组。[结论] 相比后路手术,经腰三角侧前入路手术治疗LBS 具有创伤小、术后下地时间早、腰椎功能改善好的优点,安全可行。
2024, 32(21):1928-1934.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903
摘要:[目的] 比较手法复位联合弯角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curved vertebroplasty, PCVP) 与单纯PCVP 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不愈合(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non-union, OVCF-NU) 的疗效。[方法] 随机数表法将本院2020 年6 月—2022 年9 月收治的90 例OVCF-NU 患者分为两组,45 例行手法复位联合PCVP 治疗(复位组), 另外45 例未复位,仅行单纯PCVP 治疗(未复位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学指标。[结果] 复位组手术时间[(40.6±6.7) min vs(36.5±5.6) min, P=0.002]、术中X 线曝光次数[(22.0±3.0) 次vs (20.3±2.5) 次, P=0.004] 均显著多于未复位组,但是,两组骨水泥注入量、有效弥散倍数、骨水泥渗漏、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平均(16.0±2.0) 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VAS 评分、ODI 评分显著减少(P<0.05);末次随访,复位组ODI 评分显著优于未复位组[(13.3±3.4) vs(15.0±4.0), P=0.03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3 d 和末次随访时,两组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后缘高度比、局部后凸Cobb角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3 d、末次随访复位组伤椎前缘高度比[(69.5±8.4) % vs (65.4±8.2) %, P=0.024;(68.0±8.0) % vs (64.5±7.8) %, P=0.042] 、伤椎后缘高度比[(84.5±4.0) % vs (82.0±3.6) %, P=0.003;(82.7±4.2) % vs (80.2±3.8) %, P=0.005] 均显著优于未复位组,末次随访复位组局部后凸Cobb 角显著小于未复位组[(11.2±1.8)° vs (12.7±3.0)°, P=0.006]。[结论] 手法复位联合PCVP 治疗OVCF-NU 安全有效,能快速缓解疼痛,有效恢复伤椎高度及后凸畸形。
2024, 32(21):1935-1940.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745
摘要:[目的] 比较脊柱内镜下单纯减压与传统开放减压固定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退行性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 年1 月—2022 年9 月本院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椎管狭窄63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26 例采用脊柱内镜下单纯减压(减压组),37 例采用开放减压融合(融合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资料、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 减压组在手术时间[(94.6±24.2) min vs (161.1±26.1) min, P<0.001]、术中失血量[(19.8±7.5) ml vs (155.4±57.5) ml, P<0.001]、切口总长度[(2.0±0.2) cm vs (7.2±1.2) cm, P<0.001]、术中透视次数[(2.7±0.7) 次vs (4.5±1.3) 次, P<0.001]、术后引流量[(12.2±9.5) ml vs (275.9±171.8) ml, P<0.001]、术后下地行走时间[(3.1±1.0) d vs (15.3±4.4) d, P<0.001]、住院天数[(6.9±3.0) d vs (13.2±6.2) d, P<0.001] 均显著优于融合组。平均随访时间(14.8±2.7) 个月,两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VAS 评分、ODI 指数均显著减少(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VAS 评分、ODI 指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 个月,两组改良MacNab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腰椎前凸角无显著变化(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腰椎前凸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柱内镜下单纯减压术与传统开放减压融合术治疗退行性滑脱腰椎管狭窄的临床效果相似,但脊柱内镜下单纯减压显著减少了手术创伤和患者负担。
2024, 32(21):1941-1945.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005
摘要:[目的] 探讨痉挛性脑瘫患儿脊柱发育的影响因素。[方法] 共纳入本院收治的痉挛性脑瘫患者92 例,观察脊柱发育情况。采用单因素比较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脊柱发育的相关因素。[结果] 92 例患儿中,脊柱矢状面平衡55 例,占59.8%;脊柱矢状面失平衡37 例,占40.2%。单项因素比较,失衡组的脊柱矢状面轴向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 SVA) [(8.2±2.5) cm vs (2.6±1.5) cm, P<0.001]、股骨头向外侧移位值(migration percentage, MP) [(41.8±17.3)% vs (38.3±19.3)%, P<0.001] 显著高于平衡组,而失衡组癫痫发生率显著低于平衡组[例(%), 0 (0.0) vs 6 (10.9), P=0.038]。两组年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行走时间、瘫痪肢数、GMFCS 评分、体重、身高、BMI、AI 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VA 绝对值与性别(r=0.231, P=0.027)、斜视情况(r=0.209, P=0.045)、GMFCS 评级(r=0.239, P=0.022)、MP 值(r=0.226, P=0.030)、AI 值(r=0.217, P=0.038)呈显著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GMFCS 评级、性别、AI 值是SVA 绝对值大的相关因素(P<0.05),回归方程式为Y=-57.715+12.314GMFCS 分级+29.204 性别+1.965AI。[结论] 本研究发现,GMFCS 分级、AI 值、MP 值、性别和斜视情况影响痉挛性脑瘫患儿的脊柱发育,且GMFCS 分级、性别、AI 值可综合预测脑瘫脊柱SVA 值。
2024, 32(21):1946-1952.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817
摘要:[目的] 探讨儿麻膝屈曲畸形股骨髁上截骨两种内固定的临床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 年1 月—2021 年6 月本院行股骨髁上截骨矫形内固定治疗儿麻后遗症膝关节屈曲畸形60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30 例采用动力髁钉板(dynamic condyle screw, DCS) 固定(DCS 组),30 例采用锁定板(locking plate, LP) 固定(LP 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结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DCS 组在手术时间[(54.1±4.3) min vs (62.5±3.2) min, P<0.001]、切口总长度[(13.4±1.0) cm vs (14.6±0.9) cm, P<0.001]、术中失血量[(39.1±4.0) ml vs (49.8±4.0) ml, P<0.001]、术中透视次数[(2.8±0.8) 次vs (3.5±0.8) 次, P<0.001]、下地行走时间[(92.9±3.0) d vs (102.3±5.1) d, P<0.001]、住院时间[(14.7±1.5) d vs (15.8±1.3) d, P=0.002]、住院费用[(1.6±0.1) 万元vs (2.4±0.2) 万元, P<0.001] 均显著优于LP 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0.2±7.7) 个月。DCS 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137.4±5.8) d vs (144.4±3.2) d, P<0.001] 显著早于LP 组。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的VAS 评分显著降低(P<0.05),膝关节伸屈活动度、HSS 临床评分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术后两组的膝屈曲角显著减小(P<0.05),而两组的FTA 角、K-L 分级无明显变化(P>0.05)。相同时间点,两组的膝屈曲角、FTA 角、KL分级、截骨愈合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股骨髁上截骨矫形结合DCS 或LP 固定治疗儿麻后遗症膝关节屈曲畸形疗效确切,安全性好,但DCS 固定住院时间短、费用低、下地时间早、并发症相对更少。
2024, 32(21):1953-1958.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090358
摘要:[目的] 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 UBE) 和椎间孔镜(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 PETD)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 年2 月—2020 年9 月采用内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的67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28 例采用UBE 组术,另外39 例采用PETD 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UBE 组手术时间[(58.1±10.6) min vs (65.5±11.3) min, P=0.009]、术中透视次数[(3.1±1.1) 次vs (5.2±1.2) 次, P<0.001] 显著少于PETD 组,但前切口长度[(2.3±0.2) cm vs (1.2±0.2) cm, P<0.001] 和椎间盘切除量[(3.5±1.1) cm3 vs (2.8±1.1) cm3, P=0.011] 显著大于后者。随访时间平均(10.5±2.0) 个月。两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VAS 及ODI 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1 个月UBE 组的腰痛VAS [(2.3±0.7) vs(2.7±0.6), P=0.028] 及ODI [(27.1±4.9) vs (29.7±5.3), P=0.045] 显著优于PETD 组。影像方面,两组患者术后神经根压迫Pfirrmann 分级均显著改善(P<0.05),椎管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 of canal, CSAC) 显著增加(P<0.05),而椎间孔面积无显著变化(P>0.05)。术后UBE 组的CSAC 显著优于PETD 组[(184.4±40.6) mm2 vs (137.0±28.9) mm2, P<0.001]。[结论]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作为一种新的脊柱内镜技术,创伤小,减压充分,有利于患者早期恢复。
2024, 32(21):1959-1964.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092
摘要:[目的] 采用荟萃分析方法评价膝关节内注射脂肪源性血管基质组份(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 SVF) 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 的临床疗效。[方法] 检索2022 年7 月29 日之前在PubMed、Web of Science 发表的相关文章,阅读全文提取效应量,采用STATA 14.2 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从检索到的176 篇文献中选出12 篇,共401 例患者,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VAS 评分(MD=-2.944, 95%CI -3.295~-2.539, P<0.001)、随访时间不足12 个月WOMAC 评分(MD=-16.676, 95%CI -17.536~-15.817, P<0.001)、术后18 个月WOMAC 评分(MD=-32.940, 95%CI -34.563~-31.317, P<0.001) 均显著降低。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基于目前可用的有限证据,SVF 注射能在短期内降低KOA 患者的VAS 和WOMAC 评分,提示其对KOA 患者的疼痛及关节功能障碍有确切疗效,同时无严重不良事件。
2024, 32(21):1965-1969.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732
摘要:脊柱硬膜外脂肪增多症(spinal epidural lipomatosis, SEL) 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其特征是正常无包膜的脂肪组织在椎管内沉积。SEL 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是腰骶椎,可压迫及侵犯脊髓、马尾神经以及神经根。此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当以肛周刺痛、烧灼感为主要表现时更容易被误诊或漏诊。既往对于SEL 的手术治疗以后路开放椎板切除减压手术为主,近年来脊柱内镜技术的发展使微创治疗SEL 成为可能。本文报道1 例通过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治疗SEL 的病例,并从SEL 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治疗等方面对近期发表的SEL 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总结。
2024, 32(21):1970-1975.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525
摘要: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IDD) 是引起腰背痛的主要原因之一。IDD 的发病机制复杂,与年龄、创伤、遗传易感性、自身免疫炎症反应等有关。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在IDD 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白细胞介素通过介导椎间盘内炎症反应,促进细胞外基质降解以及椎间盘细胞凋亡来加速IDD 的病理过程。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 IL-17A) 在退变的椎间盘中高表达,提示其作为一种重要的炎症因子,参与IDD 病理生理过程。IL-17A 通过诱导炎症细胞因子、细胞外基质降解相关因子以及趋化因子等的产生,促进IDD 的发生与发展。本文旨在探讨IL-17A 在椎间盘中的产生与作用以及其介导IDD 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为防治IDD 提供新思路。
2024, 32(21):1976-1979.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621
摘要:半月板撕裂在骨科疾病中越来越常见,由于半月板的组织特殊性,通常通过保守治疗或者手术治疗撕裂的半月板来避免发展为骨关节炎。因为半月板缺乏血液供应,且具有不可再生性,所以无论是外伤性或者退行性病变,半月板切除后都会导致后期骨关节炎的发生。随着3D 打印技术的兴起,给半月板修复带来了希望。当然,3D 打印需要高精密的仪器和性能优良的3D 打印墨水。本综述对目前用于生物打印的不同生物墨水(包括细菌纤维素) 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概述了其进一步发展的前景。
2024, 32(21):1980-1986.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609
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时长锻炼对膝关节屈伸肌群等速肌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校大学生54 人纳入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法,将研究对象分为,10 s 组11 人、15 s 组11 人、20 s 组11 人、25 s 组10 人、30 s 组11 人。分别给予相应时长的膝关节功法锻炼,持续12 周。采用Biodex S4 等速测试系统,测试锻炼前与锻炼12 周后,在角速度60°/s 和180°/s 的峰值力矩(peak torque, PT)、相对峰值力矩(peak torque / body weight, PT/BW)、平均功率(average power, AP) 及屈伸肌比值(hamstring /quadriceps, H/Q)。[结果] 与锻炼前相比,锻炼12 周后在60°/s 角速度下伸肌群测试,五组的PT、PT/BW 均显著提高(P<0.05),10 s 组、15 s 组、20 s 组和30 s 组的AP 显著提高(P<0.05);在180°/s 角速度下,10 s、20 s、30 s 组的PT、PT/BW 和AP 显著提高(P<0.05);其中20 s 组和30 s 组的变化最为显著。组间比较,相应时间点五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60°/s 角速度下,10 s 组、15 s 组、20 s 组、30 s 组屈肌测试PT、PT/BW 均显著提高(P<0.05),15 s 组、20 s 组、30 s 组AP 显著提高(P<0.05);在180°/s 角速度下,10 s 组、20 s 组、30 s 组PT、PT/BW、AP 显著提高(P<0.05)。各组锻炼前后H/Q 无显著变化(P>0.05),相应时间点,五组间H/Q 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传统功法锻炼有助于改善膝关节屈伸肌群最大肌力、爆发力及肌耐力。其中,时长为20 s 及30 s 的锻炼,对于膝关节屈伸肌力改善效果最显著。
2024, 32(21):1987-1993.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093
摘要:[目的] 在三维模型确定与镜下观测一致的骨性标志点,测量辅助单孔分体内镜准确定位并安全减压L4 出口神经根的参数。[方法] 构建34 例L4/5 单侧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CT 三维模型,以横突根部下缘与峡部外侧缘的交点(in-tersection of the lower margin of the transverse process root with the lateral margin of the isthmus, ITPI) 为骨性标志点,分别在ITPI 所在的矢状面测量相关指标,并进行男女间、健侧与患侧的比较。[结果] L4 出口神经根下缘投影于L4/5 椎间隙之上,健侧占比(4/34, 11.8%) 小于患侧占比(18/34, 52.9%),投影于L4/5 椎间隙之内,健侧占比(30/34, 88.2%) 大于患侧占比(12/34,35.3%)。分别测量ITPI 至L4 出口神经根上缘的垂直距离、L4 出口神经根下缘的垂直距离、L4 出口神经根后缘的前后水平距离、L4 下终板的垂直距离、L5 上终板的垂直距离、L4 椎弓根下缘的垂直距离;ITPI 分别至L4 下终板最外侧缘的左右水平距离以及其所在矢状面上L4 出口神经根上缘的垂直距离、L4 出口神经根下缘的垂直距离、L4 下终板的垂直距离、L5 上终板的垂直距离;ITPI 分别至L4 椎弓根内侧壁的左右水平距离、硬脊膜外侧缘的左右水平距离,以上指标男女间、健患侧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测量指标与年龄、BMI 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以L4 横突根部下缘与峡部外侧缘交点作为骨性标志点,无需向上探查,只需向外、向下磨除部分骨质即可显露并安全减压L4 出口神经根。
2024, 32(21):1994-1997.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114
摘要:[目的] 探讨足部截骨联合Ilizarov 技术治疗失神经支配性足部僵硬性畸形合并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 年4 月—2022 年12 月手术治疗失神经支配性足部僵硬性畸形合并溃疡20 例(24 足) 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足部肌腱延长、肌腱转位、三关节截骨后安装Ilizarov 架,术后5~7 d 调整外固定架逐步矫正足部残余畸形,足部溃疡术中清创后常规换药。2 例患者为Wanger IV 级溃疡同时行胫骨横向搬移术。评价临床及影像结果。[结果] 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外固定架调整时间平均(23.3±5.4) d,足部溃疡愈合时间平均(22.6±5.2) d,佩戴外固定架时间平均(99.3±14.4) d。随访时间平均(2.3±0.9) 年。与术前相比,术后3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 评分显著减小[(3.2±0.4), (0.4±0.2), (0.3±0.2), P<0.001],AOFAS 评分显著增加[(37.8±3.9), (78.4±4.0), (88.3±4.0), P<0.001]。影像方面,随时间推移,胫骨跟骨角(tibial-calcaneal angle, TCA)[(123.2±8.4)°, (63.7±1.6)°, (63.6±1.6)°, P<0.001]、Meary 角[(38.3±6.0)°, (3.6±1.0)°, (3.5±0.7)°, P<0.001] 显著减小,术后3 个月,所有截骨均完全融合。[结论] 足部截骨联合Ilizarov 技术治疗失神经支配性足部僵硬性畸形合并溃疡,安全、可靠,短期随访效果满意。
2024, 32(21):1998-2001.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648
摘要:[目的] 探讨后路经皮大通道内镜椎板开窗减压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 年1 月—2022 年12 月,采用后路经皮大通道内镜椎板开窗减压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2 例患者的资料,评价临床和影像结果。[结果] 32 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平均(39.3±5.8)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5.6±5.4) ml,随访时间平均(16.4±3.5) 个月。与术前相比,术后3 d 及末次随访时,颈肩痛VAS 评分[(6.7±1.0), (2.2±0.5), (1.3±0.4), P<0.001]、上肢痛VAS 评分[(7.4±0.8), (2.3±0.9), (1.3±0.5), P<0.001] 和NDI 评分[(39.6±2.4), (17.7±1.8), (10.7±1.7), P<0.001] 均显著降低,JOA 评分[(7.3±1.7), (16.4±2.6), (22.63±2.3), P<0.001] 显著增加。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3 d 及末次随访时,责任节段椎管面积[(1.6±0.1)mm2, (1.9±0.1) mm2, (2.0±0.1) mm2, P<0.001] 显著增加,椎间隙高度和颈椎前凸角略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路经皮大通道内镜椎板开窗减压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2024, 32(21):2002-2006.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786
摘要:[目的] 探讨骨填充囊袋(bone-filling mesh container, BFMC) 对于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 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 中双侧骨水泥注入量及渗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2022 年10 月—2023 年7 月行单椎体PKP 的100 例OVCF 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其中50 例接受BFMC-PKP 治疗(BFMC 组),另50 例接受常规双侧PKP 治疗(PKP 组)。比较临床早期结果与影像资料。[结果] BFMC 组囊袋侧的骨水泥推注量[(4.8±0.8) ml vs (2.6±0.6), P<0.001] 显著多于PKP 侧。BFMC 侧推注的骨水泥量[(4.8±0.8) mlvs (4.1±0.9), P=0.030] 显著大于PKP 组。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3 d VAS 评分显著降低(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VAS 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FMC 组囊袋侧骨水泥渗漏率[例(%), 5 (10.0) vs 20 (40.0), P<0.001] 显著低于对侧,BFMC 组囊袋侧的骨水泥渗漏率[例(%), 5 (10.0) vs 14 (28.0), P=0.020] 显著低于PKP 组。骨水泥渗漏较多发生于上终板、侧方以及前方。与术前相比,两组伤椎前缘高度均显著增加(P<0.05),局部后凸角均显著减小(P<0.05)。[结论] BFMC 在PKP 治疗OVCF 时可显著降低同侧的骨水泥渗漏率,但会导致对侧骨水泥注入量减少以及渗漏率的增加。
2024, 32(21):2007-2011.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125
摘要:[目的] 比较经CT 与经透视引导下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 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 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9 年5 月—2021 年5 月80 例行PVP 手术治疗的老年OVCF 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抽签法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40 例经CT 引导下完成PVP 操作(CT 组),另40 例经C 形臂X 线机透视引导下完成PVP 操作(透视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及影像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CT 组手术时间[(45.6±1.7) min vs (69.2±2.0) min, P<0.001]、术中X 线曝光次数[(16.8±0.9) 次vs (38.6±2.6) 次, P<0.001]、穿刺时间[(23.2±1.5)min vs (46.2±2.1) min, P<0.001] 均显著少于透视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例(%), 32 (80.0) vs 26 (65.0), P<0.001] 显著高于透视组。两组骨水泥渗漏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2~12 个月,与术前相比,两组出院时VAS、ODI 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相同时间点,两组间VAS、ODI 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出院时两组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an-terior vertebral height, AVH) 和局部后凸角(local kyphotic angle, LCA) 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 引导穿刺准确率更高,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实时监控骨水泥注射过程。对于重度骨质疏松的高龄患者,优势显著。
2024, 32(21):2012-2013.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109
摘要:腰椎微创减压术,并发症,硬膜外血肿
曾兰卿,郑仲洲,张济鹏,许月泠,梁佩文,金秀均,郭紫嫣,程桯,孙永生,穆晓红
2024, 32(21):2014-2016.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097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