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32卷第2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临床论著
    • 髂骨间固定与骶髂螺钉治疗B型骨盆骨折疗效比较(开放获取)

      2024, 32(24):2209-2214.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095

      摘要 (66) HTML (0) PDF 904.01 K (2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髂骨间固定(transiliac internal fixator, TIFI) 和骶髂螺钉(sacroiliac screw, SIS) 结合前环固定治疗B 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 年10 月—2021 年7 月本院手术治疗47 例Tile B 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23 例采用TIFI 结合微创前环钢板治疗(髂间组),24 例采用SIS 结合前环钢板固定(骶髂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学结果。[结果] 髂间组手术时间[(262.4±33.2) min vs (316.9±46.9) min, P<0.001]、术中出血量[(107.6±13.0) ml vs (128.8±13.3) ml, P<0.001]、透视次数[(13.0±3.1) 次vs (27.9±5.6) 次, P<0.001] 均显著少于骶髂组,但切口总长度[(13.3±1.1) cm vs (10.7±1.2) cm, P<0.001] 显著大于骶髂组。所有患者随访12 个月以上。两组患者下地行走时间、完全负重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VAS 评分、Majeed 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相同时间点,两组VAS 评分、Ma-jeed 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Matta 评级显著改善(P<0.05),相同时间点,两组间Matta 评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FI结合微创前环固定治疗B 型骨盆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透视次数少及骨折复位满意等优点。

    • 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小切口与开放复位内固定比较(开放获取)

      2024, 32(24):2215-2220.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773

      摘要 (49) HTML (0) PDF 1.98 M (2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前瞻性研究小切口与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 年3 月—2022年3 月本院骨科收治的87 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开放组(44 例) 和小切口组(43 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小切口组的手术时间[(94.3±9.2) min vs (79.1±10.8) min, P<0.001] 显著长于开放组,但切口长度[(7.4±0.9) cm vs (10.8±1.5) cm, P<0.001]、术中失血量[(138.6±8.9) ml vs (190.2±13.7) ml, P<0.001]、主动活动时间[(6.4±1.8) d vs (8.9±1.5) d, P<0.001] 和住院时间[(8.5±0.7) d vs (9.7±1.1) d, P<0.001] 均显著少于开放组。术后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 评分、Constant-Murley 评分、前屈上举及外展上举ROM 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3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小切口组VAS 评分[(1.3±0.5) vs (1.6±0.7), P=0.024; (0.8±0.4) vs (1.0±0.5), P=0.042] 均显著优于开放组。术后1、3 个月,小切口组Con-stant-Murley 评分[(70.3±3.2) vs (68.3±3.9), P=0.011; (82.5±5.7) vs (80.1±4.5), P=0.032] 均显著优于开放组。术后相应时间点,小切口组的前屈上举与外展上举ROM 均显著优于开放组(P<0.05)。影像方面,两组骨折复位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 周小切口组骨折愈合率[例(%), 34 (77.3) vs 25 (58.1) P=0.028] 显著高于开放组。相应时间点,两组间肩峰下间隙(subacromi-nalinterval, SAI) 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切口微创复位内固定和传统开放切口均可用于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但小切口微创技术能够有效保护骨折端微循环系统,有利于骨折早期愈合和康复。

    • 轻中度腰椎滑脱症UBE-TLIF与MIS-TLIF对比

      2024, 32(24):2221-2227.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224

      摘要 (27)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UBE-TLIF) 与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MIS-TLIF) 治疗轻中度腰椎滑脱症(LS) 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 年1 月—2023 年3 月收治的106 例LS 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50 例采用UBE-TLIF,另外56 例采用MIS-TLIF。对比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指标。[结果] UBE-TLIF 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MIS-TLIF 组[(145.0±31.2) min vs (124.8±20.5) min, P<0.001],但是UBE-TLIF 组在切口总长度[(3.4±0.5) cm vs (6.2±0.8) cm, P<0.001]、术中失血量[(113.54±30.8) ml vs (125.3±22.6) ml, P=0.026]、术中透视次数[(5.0±1.7)次vs (7.0±2.5)次, P<0.001]、下地行走时间[(1.8±0.7.2) d vs (3±0.6) d, P<0.001] 与住院时间[(6.2±1.8) d vs (7.5±2.6) d, P=0.004] 均显著优于MIS-TLIF 组。随访时间(16.5±3.1) 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腰痛和腿痛VAS 以及ODI 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而JOA 评分显著增加(P<0.05)。UBE-TLIF 组术后1 周腰痛VAS 评分[(3.4±0.9) vs (4.0±1.0), P=0.002] 显著优于MIS-TLIF 组。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椎间盘高度(disc height, DH)、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LL)、椎间孔面积(foraminal area, A)、椎体滑脱率均显著改善(P<0.05);UBE-TLIF 组术后1 周DH [(11.8±2.0) mm vs (11.0±1.8) mm, P=0.033]、FA [(13.4±2.0) mm2 vs (12.5±2.1) mm2, P=0.026] 均显著大于MIS-TLIF 组。[结论] UBE-TLIF 治疗单节段轻中度LS 可取得与MIS-TLIF 类似的效果,但UBE-TLIF 相对切口更小、出血量更少、术后早期恢复更快。

    • 单侧双通道与椎间孔内镜椎间盘切除比较

      2024, 32(24):2228-2233.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094

      摘要 (35)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下髓核摘除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discectomy, UBED) 与经皮椎间孔内镜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 PTED) 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 年1 月—2021 年12 月应用内镜手术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118 患者。依据术前医患沟通,58 例采用UBED,另外60 例采用PTED。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UBED 组在术中透视次数[(1.4±0.5) 次vs (7.4±1.5) 次, P<0.001] 显著少于PTED 组,但两组手术时间[(60.6±0.9) min vs (62.0±9.4) min, P=0.470]、下床行走时间[(1.7±0.5) d vs (1.6±0.6) d, P=0.705] 及住院时间[(4.4±1.0) d vs (4.4±0.9) d, P=0.862]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是,UBED 组治疗费[(30.5±0.8) 千元vs (26.4±1.6) 千元, P<0.001] 显著高于PTED 组。随时间推移,两组腰腿痛VAS 评分及ODI 均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腰腿痛VAS 评分及ODI 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椎管占位面积率均显著下降(P<0.05),而椎间隙高度和腰椎前凸角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UBED 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与PTED 相似,虽然UBED 透视辐射更少,但住院花费相对更多。

    • 髋发育不良全髋置换术后跛行相关因素与预测

      2024, 32(24):2234-2239.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017

      摘要 (24)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DDH) 患者全髋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 后跛行步态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青海大学附属医院2019 年1 月—2023 年1 月收治的接受THA 治疗的DDH 患者106 例。根据术后6 个月髋关节Harris 评分分为跛行组和步态正常组。采用单因素比较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探索DDH 患者THA 后跛行步态的影响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结果] 106 例DDH 患者中跛行的发生率为34.0%(36/106)。跛行组患者的股骨假体置入深度[(134.7±21.1) mm vs (156.7±23.9) mm, P<0.001]、髋关节旋转中心高度[(9.6±5.8) mm vs (31.0±4.2) mm, P<0.001] 均显著小于正常组,股骨距长度[(18.7±3.3) mm vs (15.1±2.1) mm, P<0.001] 及股骨偏心距[(36.9±2.5) mm vs (34.8±2.8) mm, P<0.001] 均显著大于正常组。逻辑回归表明,术后股骨假体置入深度大(OR=0.259, 95%CI 0.089~0.759) 是DDH 患者THA 后发生跛行步态的保护因素;而股骨偏心距大(OR=4.084, 95%CI 1.395~11.947)、术后保留股骨距长度(OR=3.050, 95%CI 1.042~8.922)、髋关节旋转中心高度(OR=2.998, 95%CI 1.025~8.772) 是DDH 患者THA 后发生跛行步态的危险因素。列线图模型预测DDH 患者THA后发生跛行步态的灵敏度为0.791(95%CI 0.653~0.872),特异度为0.847(95%CI 0.752~0.936),AUC 为0.839(95%CI 0.791~0.927)。[结论] 术后股骨假体置入深度、术后保留股骨距长度、髋关节旋转中心高度及股骨偏心距是DDH 患者THA 后发生跛行步态的影响因素,构建风险模型有助于预测术后跛行。

    • Pilon骨折数字规划开放复位内固定

      2024, 32(24):2240-2245.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920

      摘要 (27)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数字化骨科技术在Pilon 骨折内固定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2019 年5 月—2022 年5 月接诊的Pi-lon 骨折患者102 例,随机分为两组,规划组51 例术前采用数字化骨科技术模拟骨折复位,常规组51 例接受常规后Pilon 骨折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学结果。[结果] 规划组手术时间[(93.6±18.0) min vs (107.6±20.3) min, P<0.001]、切口总长度[(14.6±2.9) cm vs (17.2±3.4) cm, P<0.001]、术中失血量[(72.6±19.4) ml vs (87.2±20.5) ml, P<0.001]、术中透视次数[(4.8±1.4) 次vs (6.9±1.7) 次, P<0.001]、切口愈合等级[例, 甲/乙, (50/1) vs (44/7), P=0.027]、住院时间[(18.3±5.9) d vs (21.7±4.3) d,P<0.001] 显著优于常规组。两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时间推移,两组踝背伸-跖屈ROM、VAS 评分及AOFAS 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相同时间点,两组上述指标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骨折复位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数字化骨科技术应用于后Pilon 骨折内固定术中,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促进下肢踝关节功能的恢复。

    • >综述
    • 上颈椎骨折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

      2024, 32(24):2246-2250.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661

      摘要 (27)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上颈椎解剖位置特殊、结构复杂,上接颅脑、下连脊柱,周围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组织,头颈部的致伤暴力容易导致此处骨折脱位甚至脊髓损伤。在治疗上,常规开放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多数患者难以接受,而保守治疗适应证又很局限。微创手术以其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少等优势逐渐成为一项新的选择。本文将上颈椎骨折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全膝关节置换后关节线高度的研究进展

      2024, 32(24):2251-2256.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485

      摘要 (26)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 后关节线高度改变可能造成膝关节屈伸活动受限,过度上移可导致膝关节屈曲过程中胫骨平台或垫片与髌骨下缘撞击,影响伸膝装置,增加髌股关节应力,引起屈曲受限及髌骨疼痛,甚至引起伸肌机制失效。目前关于关节线高度改变后的研究大多局限于理论,而有关临床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通过知网、Pubmed、SCI 检索库,回顾近年来国内外文献,从关节线高度的测量、生物力学研究、对临床功能的影响及其预防策略等方面对其进行综述,为临床外科医师提供理论参考,以改善临床功能,提高患者满意度。

    • >基础研究
    • 冻结肩与正常人IL-1和受体拮抗剂的基因多态性

      2024, 32(24):2257-2263.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799

      摘要 (23)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冻结肩(frozen shoulder, FS) 与IL-1β 和白细胞介素-1 受体拮抗剂(interleukin-1 receptor antagonist,IL-1Ra) 的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 年1 月—2023 年8 月在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就诊的225 例原发性或有该病病史的患者为冻结肩组,另275 名正常人为正常组。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两组IL-1β 基因位点的基因型,分析其单倍体与冻结肩患病风险率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IL-1 受体拮抗剂等位基因2(interleukin-l receptor an-tagonist allele*2, IL-1RN) 不同基因型与冻结肩患病易感性的相关性。[结果] 与野生型CC(未发生基因突变的基因型) 相比,杂合子CT 基因型(发生基因突变) 的患者发生FS 的风险显著升高(OR=1.952, 95%CI 1.142~3.320, P=0.014),同时,IL-1B+3954 位点的C 基因可能是保护基因,IL-1B+3954 位点具有C 基因发生FS 的风险显著降低(OR=0.577, 95%CI 0.309~0.987, P=0.049)。IL-1B-31C/T 位点CT 基因型发生FS 的风险显著高于TT 型(OR=1.791, 95%CI 1.171~2.742, P=0.004)。单倍体型分析发现,与最常见的CCT 单体型相比较,单体型TTT 与FS 高风险发病率具有更强的相关性(OR=7.100, 95%CI 1.492~33.870,P=0.014)。经非条件逻辑回归分析发现,IL-1RN(VNTR) 的4 种基因在两组之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1),IL-1RN基因变异型组(1/2 和2/2) 发生FS 的风险是非变异组(1/1、1/3、1/4) 的1.895 倍,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冻结肩组中IL-1β 基因rs1143627 与rs1143634 位点的CT 基因型与冻结肩的易感性相关;由3 个基因位点形成的单倍体型TTT 可能会增加罹患冻结肩的风险,在IL-1RN 中未发现冻结肩的易感基因型。

    • 黄豆黄苷对地塞米松诱导成骨细胞凋亡的影响△(开放获取)

      2024, 32(24):2264-2270.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967

      摘要 (31) HTML (0) PDF 1.86 M (2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黄豆黄苷(glycitin, GL) 对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 DEX) 诱导的成骨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应用DEX 刺激MC3T3-E1 细胞模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glucocorticoids-induced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GC-ONFH) 体内的激素环境, 根据细胞处理不同分为3 组,对照组(blank control, BC):培养基中加入等量的PBS;DEX 组:培养基中加入浓度为100 μmol/L 的DEX;DEX+GL 组(dexamethasone+glycitin, DEX+GL):培养基中加入浓度为100 μmol/L 的DEX 以及浓度为15 μmol/L 的GL,干预时间为24 h,不分时间组。MC3T3-E1 细胞传代常规培养48 h 后,将细胞培养基更换为成骨诱导培养基。[结果] 流式细胞检测方面,与BC 组比较,DEX 组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与DEX 组相比,DEX+GL 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9.8±1.5)% vs (17.7±1.4)% vs (13.6±0.4)%, P<0.001]。RT-qPCR 检测方面,BC 组,DEX 组和DEX+GL 组的基因表达水平分别为,Collagen I [(1.0±0.0) vs (0.5±0.3) vs (1.0±0.2), P=0.011],Runx-2 [(1.0±0.0) vs (0.6±0.1)vs (1.1±0.0), P<0.001],Cleaved Caspase 3 [(1.0±0.0) vs (1.3±1.3) vs (0.9±0.0), P=0.002]、Bax [(1.0±0.0) vs (1.4±0.3) vs (0.8±0.1), P=0.0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 检测方面,与BC 组相比,DEX 组ALP、Collagen I、Runx-2、Bcl-2、Wnt3a、β-catenin 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与DEX 组相比,DEX+GL 组上述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与BC 组相比,DEX 组Cleaved Caspase 3、Bax 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与DEX 组相比,DEX+GL 组上述两指标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减少(P<0.05)。与BC 组相比,DEX 组的细胞绿色荧光显著增强(P<0.05),与DEX 组相比,DEX+GL 组绿色荧光显著减弱(P<0.05)。[结论] GL 能够逆转DEX 介导的成骨细胞成骨抑制、改善DEX 介导的成骨细胞凋亡增加,保护DEX 介导的成骨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其机制可能与GL 激活Wnt3a/β-Catenin 信号通路有关。

    • >技术创新
    • 股骨头坏死的改良外科脱位病灶清除植骨术(开放获取)

      2024, 32(24):2271-2275.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404

      摘要 (33) HTML (0) PDF 1.37 M (2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介绍股骨头坏死的不截大粗隆改良外科脱位病灶清除植骨术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患者全麻+神经阻滞后取侧卧位,患侧朝上。同侧髂骨取自体骨后以股骨大粗隆为核心,在髋关节外侧沿股骨长轴取长约10 cm 纵行直切口,自臀大肌与阔筋膜张肌间隙切开阔筋膜,向近端分离臀小肌与臀中肌之间间隙约3 cm,在大粗隆及股骨前侧将臀小肌止点锐性切断,显露关节囊,沿股骨颈长轴切开关节囊,内收外旋患肢,脱出股骨头。自股骨头颈结合处前方沿股骨颈轴线用小骨头刀凿开直径约2 cm 骨槽窗口,刮除股骨头坏死组织,经骨窗将修剪成颗粒骨的自体髂骨松质骨植入股骨头坏死区域。[结果] 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随访12~24 个月,末次随访患者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89.0±8.4) 分显著高于术前(60.5±7.0) 分,髋关节股骨头优良率为87.5%。[结论] 不截大粗隆的改良外科脱位病灶清除植骨术治疗中日友好医院股骨头坏死分型L3 型合并国际骨循环学会(the Association Research Circulation Osseous, ARCO) 分期Ⅲ期股骨头坏死的技术可行,是一个相对微创、安全实用的保髋治疗选择,短期显著改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

    • 经肩胛下肌入路镜下治疗肩关节习惯性前脱位

      2024, 32(24):2276-2280.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09A

      摘要 (20)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介绍经肩胛下肌入路镜下治疗肩关节习惯性前脱位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采用全身麻醉,取健侧卧位,患肢外展40°位悬吊牵引。前上入路置入关节镜。镜下使用16 号套管穿刺针、1.0 mm 克氏针及不同直径的自制套筒建立经肩胛下肌入路,该入路位于经喙突的肱骨干平行线上、喙突远端2 cm。通过前上侧入路进行松解、新鲜化、标记锚钉位置等操作。通过经肩胛下肌入路由远向近依次置入2.8 mm 锚钉,最远端的锚钉要求位于5∶30 (右肩) 或6∶30 (左肩)位。按照常规操作修复撕裂的盂唇及关节囊。[结果] 所有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出现感染、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其中,25 例平均随访时间(12.0±0.3) 个月。与术前相比,术后12 个月肩关节的ASES 评分[(64.8±7.9), (95.0±3.9). P<0.001] 和Rowe 评分[(42.4±6.9), (92.4±6.8), P<0.001] 均显著改善。术后肩关节功能的优良率为100%。[结论] 经肩胛下肌入路镜下治疗肩关节习惯性前脱位技术可行,有利于锚钉置入,初步临床效果满意。

    • 镜下避开骺板固定儿童胫骨髁间棘骨折

      2024, 32(24):2281-2284.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750

      摘要 (20)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介绍镜下避开骺板固定儿童胫骨髁间棘骨折的手术方法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取膝关节前内、前外入路,置入关节镜及刨刀清理阻挡滑膜、骨折端内血凝块,予缝合钩横穿前交叉韧带下止点处,引入PDS 线,利用PDS 线引入高强线,将高强线引出前内侧切口,牵引高强线复位骨折端,并于胫骨近端前内侧骨骺处寻找安装外排钉最佳位置,予2.0 mm克氏针钻孔,C 形臂X 线机透视确认位置,于克氏针入针点处作0.3 cm 切口,拔除定位克氏针,于该切口处将高强线引出并将尾线穿入外排钉,将其打入钻好的骺内隧道,再次镜下检查骨折复位情况及前交叉韧带松紧度。[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59.4±1.7)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44.2±2.0) ml,术后X 线片示骨折对位对线满意。随访时间平均(23.4±10.7) 个月。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Lysholm 评分[(34.6±7.9), (94.4±3.5), P<0.001]、IKDC 评分[(32.3±8.7), (93.2±4.5),P<0.001] 显著增加。[结论] 镜下外排钉规避骺板固定治疗儿童新鲜胫骨髁间棘骨折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术式;外排钉内固定可靠,规避骺板固定可避免损伤骺板,可以早期行功能锻炼。

    • >临床研究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踝疼痛与下肢影像学参数的关系

      2024, 32(24):2285-2289.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736

      摘要 (25)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踝疼痛与下肢影像学参数的关系。[方法] 2023 年9 月—2024 年2 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初次TKA 的41 例患者纳入本研究。观察术后6 个月踝疼痛的发生情况,测量下肢影像参数,分析是否踝疼痛与影像参数的关系。[结果] 41 例患者中,术后6 个月出现踝关节疼痛13 例,占31.7%;无踝关节疼痛28 例,占68.3%。术前,疼痛组HKA、TAA、TTA 和TI 显著大于无疼痛组(P<0.05);术后6 个月,疼痛组TAA、TTA、TI 和mLDTA 显著大于无痛组患者(P<0.05)。两组间术前及术后6 个月的ADTA 和HAA 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 分析结果表明,?HKA 和?mLDTA 预测术后踝关节疼痛的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e, AUC) 值分别为0.893 和0.955。[结论] 膝关节内翻纠正过大及踝关节代偿不足,可能与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踝关节疼痛有关。

    • 改良杂交架固定老年合并软组织损伤的胫腓骨干骺端骨折

      2024, 32(24):2290-2294.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403

      摘要 (22)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改良的杂交外固定架全程治疗老年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的胫腓骨干骺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 年5 月—2023 年4 月采用改良杂交外固定架治疗,老年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的胫腓骨干骺端骨折27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68.4±4.5) 岁。评价治疗期与随访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手术,伤口愈合。骨折复位优17 例(63.0%),良10 例(37.0%),差0 例。患者住院时间(7.4±2.4) d,部分负重时间(19.7±4.5) d。随术前、术后3 d、术后1 个月的时间推移,VAS 评分显著降低[(7.1±1.4), (3.7±1.3), (1.1±1.3), P<0.001]。所有患者随访(24.0±6.4) 个月,5 例患者(18.5%) 发生针道感染,均未引发不良后果。2 例患者骨折延迟愈合,给予戴原外固定架局部植骨。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折愈合。随术后3、6、12 个月的时间推移,LEFS 评分[(36.7±9.7), (60.1±4.1), (75.9±2.9), P<0.001] 显著增加。[结论] 改良杂交外固定架全程治疗老年人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的胫腓骨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技术。

    • 腰椎管狭窄症单侧双路内镜与通道下减压比较(开放获取)

      2024, 32(24):2295-2298.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874

      摘要 (22) HTML (0) PDF 1.36 M (2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腰椎管狭窄症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 UBE) 与通道下减压对腰椎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 LSS) 的治疗疗效。[方法] 将60 例符合要求的LSS 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医患沟通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27 例采用UBE 术治疗(UBE 组),33 例采用小通道直视下减压术治疗(通道组)。比较两组围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UBE 组患者的手术时间[(45.9±7.6) min vs (54.4±2.9) min, P<0.001]、术后3 d 阿片类药物使用量[(215.6±49.3) mg vs (260.4±67.5) mg, P=0.006]、术后1 d CRP [(15.6±3.7) mg/L vs (17.9±2.1) mg/L, P=0.004]、术后下地时间[(1.2±0.4) d vs (1.6±0.2) d, P<0.001]、术后住院时间[(5.1±1.3) d vs (6.0±0.8) d, P=0.002] 显著少于通道组。随时间推移,两组VAS、ODI 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术后2 个月UBE 组ODI 评分显著优于通道组(P<0.05)。影像方面,术后两组椎管面积显著增加(P<0.05),UBE 组椎旁肌截面积(cross sectional area, CSA) 无显著变化(P>0.05),通道组CSA 显著减小(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椎管面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相应时间点UBE 组CSA 显著大于通道组(P<0.05)。[结论] UBE、小通道直视下减压术均是治疗LSS 的有效方法,但UBE 可降低患者术后麻醉药物用量、术中组织损伤及术后炎症反应。

    • >个案报告
    • 股骨头上支持带动脉周围炎性沉积病变1例

      2024, 32(24):2299-2301.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889

      摘要 (27)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颈椎骨折交锁脱位后路内镜松解与前路固定1例

      2024, 32(24):2302-2304.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821

      摘要 (25)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