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33(15):1345-1350.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434
摘要:[目的] 探讨 3D 打印个性化模型辅助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1 年 1 月—2023 年 4 月手术治疗 67 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 32 例采用 3D 打印个性化模型辅助小切口开放复位内固定 (3D 组),另外 35 例采用常规小切口开放复位内固定术(常规组)。对比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指标。[结果]67 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3D 组手术时间 [(100.6±12.4) min vs (124.5±14.8) min, P<0.001]、术中失血量 [(89.4±10.2) mL vs (115.0±13.0) mL, P< 0.001]、术中透视次数 [(12.5±3.7) 次 vs (14.7±4.3) 次, P=0.029]、住院时间 [(14.7±2.8) d vs (15.4±2.6) d, P<0.001] 及下地行走时间 [(17.0±3.2) d vs (19.0±4.0) d, P<0.001] 均显著优于常规组。此外,3D 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 [(115.3±20.4) d vs (129.8±21.7) d, P=0.007] 显著早于常规组。随时间推移,两组术后 VAS 评分、AOFAS 评分、背伸-跖屈及内-外翻 ROM 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 1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3D 组 VAS 评分 [(4.0±0.) vs (4.8±1.0), P<0.001; (0.9±0.3) vs (1.1±0.3), P=0.008]、AOFAS 评分 [(77.2±7.8) vs (73.4± 6.7), P=0.036; (93.0±4.6) vs (90.6±5.0), P=0.046] 、背伸-跖屈 ROM 及内-外翻 ROM 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影像方面,两组骨折复位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胫踝角 (tibiocrural angle, TCA)、踝内侧间隙 (medial clear space, MCS)、胫腓间隙 (tibiofibular clear space, TFCS) 均显著改善 (P<0.05),3D 组术后即刻 TCA、MCS、TFCS 显著均优于常规组 (P<0.05),两组末次随访 TCA、MCS、TFCS 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 打印个性化模型辅助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提升手术效率,有利于踝关节功能恢复。
李响,尹伟龙,姜任东,时超,彭显博,王正惠,于世龙,鲁航,贺业腾
2025, 33(15):1351-1357.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819
摘要:[目的] 比较内支架纤维带与半腱肌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1 年 7 月 —2022 年 9 月 68 例髌骨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其中 35 例采用内支架纤维带固定(纤维带组),33 例采用半腱肌固定 (肌腱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纤维带组手术时间 [(63. 5 ±6.0) min vs (88.9±6.6) min, P<0.001]、切口长度 [(3.7±0.7) cm vs (10.0±1.4) cm, P<0.001]、术中失血量 [(22.9±3.9) mL vs (53.2±13.3) mL, P<0.001]、下地行走时间 [(1.2±0.4) d vs (1.9±0.9) d, P<0.001]、住院时间 [(2.4±1.0) d vs (4.9±2.1) d, P<0.001] 均显著少于肌腱组。两组患者术后均完成随访。随访时间平均 (28.9±3.8) 个月。纤维带组术后完全负重活动时间 [(10.8±1.1) 周 vs (12.9±1.5) 周, P<0.001] 显著早于肌腱组。随时间推移,两组 Kujala、Lysholm、Tegner 评分及 ROM 均显著增加(P<0.05), VAS 评分显著减少(P<0.05) 。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影像学方面,术后两组髌骨适合角 (patellar congruence angle, PCA)、 髌骨倾斜角 (patellar tilt angle, PTA)、髌骨外移距离 (patellar displacement, PD) 均显著改善 (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影像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均能有效恢复髌骨解剖位置和膝关节功能。纤维带组仅使用带线锚钉,无骨质丢失,无需获取自体肌腱,对软组织干扰小,早期临床疗效更佳。
2025, 33(15):1358-1364.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885
摘要:[目的] 探讨开放复位内固定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RIF) 术前 3D 打印在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 (tibi- al plateau fracture, TPF) 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 2022 年 5 月—2023 年 11 月收治的复杂性 TPF 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 3D 组(22 例)和常规组(22 例)。3D 组采用 3D 打印模型手术方案,常规组采用传统手术方案。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以及影像资料。[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3D 组手术时间 [(95.2±16.6) min vs (115.3±20.7) min, P<0.001]、切口总长度 [(12.8±1.8) cm vs (15.1±2.4) cm, P<0.001]、术中失血量 [(129.5±30.1) mL vs (161.2±26.7) mL, P<0.001] 和术中透视次数 [(6.6±1.1) 次 vs (11.0±1.7) 次, P<0.001] 均显著少于常规组。随访时间平均(14.0±1.5)个月。3D 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 [(96.5±5.1) d vs (102.8± 6.8) d, P<0.001] 显著早于常规组。与术后 3 个月相比,术后 6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疼痛 VAS 评分、HSS 评分、膝 ROM 和 Rasmussen 临床评分均显著改善 (P<0.05)。术后 3 个月,3D 组疼痛 VAS 评分 [(1.5±0.9) vs (2.6±1.0), P<0.001] 显著低于常规组,术后 3、6 个月和末次随访时,3D 组 HSS 评分 [(62.8±2.7) vs (60.0±3.5), P=0.005; (90.3±3.7) vs (86.8±3.4), P=0.002; (91.1±3.5) vs (88.1±4.2), P=0.014] 和 Rasmussen 临床评分 [(22.3±3.5) vs (19.5±3.0), P=0.007; (24.5±2.3) vs (21.6±2.8), P<0.001; (26.2±2.3) vs (23.6± 0.6), P<0.001] 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影像方面,末次随访 3D 组患者 Rasmussen 影像评分 [(14.7±1.5) vs (13.5±1.8), P=0.021] 显著高于常规组,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 MPTA) [(87.0±1.2)° vs (89.6±1.6)°, P<0.001] 和胫骨平台后倾角 (posterior tibial slope, PTS) [(9.8±2.2)° vs (11.6±2.8)°, P=0.022] 均显著低于常规组。[结论] 术前 3D 打印模拟可减少复杂性 TPF 手术时间, 缩短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骨折复位质量更高。
2025, 33(15):1365-1370.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69A
摘要:[目的] 比较 TightRope 与螺钉固定治疗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1 月—2023 年 1 月 180 例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意愿,90 例采用 TightRope 固定 (扣板组),90 例采用螺钉固定 (螺钉组)。 比较两组围手术期资料、随访以及影像结果。[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下地行走时间、切口愈合时间、 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扣板组完全负重时间显著早于螺钉组 [(10.4±2.4) 周 vs (12.0±2.6) 周, P< 0.001]。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足踝外科协会 (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 评分、跖屈-背伸活动度 (range of motion, ROM)均显著升高(P<0.05),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s scale, VAS)逐渐降低(P<0.05);术后 1 个月扣板组的 AOFAS 评分 [(70.8±6.6) 分 vs (65.8±5.9) 分, P<0.001] 和跖屈-背伸 ROM [(24.7±3.8)° vs (18.7±3.4)°, P<0.001] 均显著优于螺钉组。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胫腓净间隙 (tibiofibular clear space, TFCS) 均显著降低 (P<0.05),而胫腓骨重叠 (tibiofibular overlap, TFO)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两组螺钉断裂、下胫腓联合再分离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ightRope 纽扣钢板固定下胫腓联合损伤能获得与螺钉固定一致的固定效果,但扣板固定可更早负重,有利于功能恢复。
2025, 33(15):1371-1377.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384
摘要:[目的]探讨经小切口保留梨状肌后外侧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行人工股骨头置换(hemiarthroplasty, HA)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HA 治疗股骨颈骨折的 50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医患沟通结果,25 例采用小切口后外侧入路保留梨状肌 HA (保留组),25 例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切断梨状肌 HA (切断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 保留组手术时间 [(46.9±6.4) min vs (55.6±9.6) min, P<0.001]、切口长度 [(9.1±1.2) cm vs (15.5±2.0) cm, P< 0.001]、术中失血量 [(86.7±14.5) mL vs (121.9±19.4) mL, P<0.001]、下地行走时间 [(27.2±3.2) h vs (41.1±2.8) h, P<0.001]、术后 3 d 血液 CK [(225.9±87.5) U/L vs (375.6±97.8) U/L, P<0.001]、术后 3 d VAS 评分 [(3.2±0.5) vs (5.2±1.0), P<0.001]、平均住院时间 [(9.5±1.8) d vs (13.6±3.5) d, P<0.001] 均显著优于切断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7.2±2.1)个月,与术后 1 个月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 Harris 评分、髋伸屈 ROM、髋外旋 ROM 均显著改善(P<0.05)。保留组术后 1 个月 Harris 评分 [(82.7±3.9) vs (76.3±4.9), P<0.001] 显著优于切断组。影像方面,术后 3 个月和末次随访时,保留组梨状肌 Sugaya 评级 [1/2/3/4/5, (19/3/3/0/0) vs (0/0/0/13/12), P<0.001; (15/5/4/ 1/0) vs (0/0/0/10/15), P<0.001] 和 Fuchs 评级 [0/1/2/3/4, (3/12/10/0/0) vs (0/0/1/15/9), P<0.001; (1/14/9/1/0) vs (0/0/0/10/15), P<0.001] 均显著优于切断组。[结论] 小切口保留梨状肌后外侧入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相比传统后外侧入路术中创伤更小,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快。
2025, 33(15):1378-1385.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409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胫骨高位截骨术(high tibial osteotomy, HTO)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 PRP)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 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有关 HTO 联合 PRP 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对照研究,采用 RevMan 5.4 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 11 项研究,共 617 例患者。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整体上看,HTO 联合 PRP 治疗后膝关节的 VAS 评分 (MD=-0.58, 95%CI: -0.78~-0.38, P<0.001)、关节活动度 (range of motion, ROM)(MD=7.24, 95%CI: 2.79~11.69, P<0.001)、WOMAC 评分 (MD=-5.78, 95%CI: -7.71~-3.86, P<0.001)、HSS 评分 (MD= 3.15, 95%CI: 0.64~5.66, P=0.01)、Lysholm 评分 (MD=6.67, 95%CI: 5.49~7.84, P<0.001) 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在 HTO 对 KOA 的治疗中,联合 PRP 的疗效优于其他对照,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2025, 33(15):1386-1390.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237
摘要:多发性骨坏死在临床上相对罕见,都发生在大关节的情况更加罕见。随着医学成像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进步,这一疾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不断完善。本综述以多发性骨坏死 (multiple osteonecrosis)、股骨头坏死 (femoral head necrosis)、 肱骨头坏死 (necrosis of humeral head) 作为中英文关键词对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 Pubmed 数据库收集的文献进行检索,并利用中文检索表达式“ 股骨头 AND 肱骨头 AND 特发性骨坏死”,英文检索表达式“femoral heads, humeral heads , idiaopathic os- teonecrosis”同时以双侧(bilateral, combination)作为关键词对检索出的文献进行二次检索,进而进行梳理,旨在探讨多发性大关节骨坏死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未来研究的潜在方向。
2025, 33(15):1391-1395.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277
摘要:肩袖损伤是引发中老年人肩关节疼痛、功能障碍的最常见疾病之一。随着关节镜技术的发展,镜下肩袖修复术已成为肩袖损伤的主要治疗方式,且通常能够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目前镜下肩袖修复术后腱骨愈合欠佳仍是丞待解决的问题, 如能有效提高腱骨结合部愈合率,便能确保其形成与正常腱骨相似的组织结构,恢复原有的生物力学性能。本文就影响肩袖止点腱骨愈合的因素及促进腱骨愈合的干预方法作一综述。
2025, 33(15):1396-1401.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621
摘要:[目的]探讨槲皮素(quercetin, Quer)调控核因子 E2 相关因子(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 related factor, NRF2)-血红素氧合酶 1 (heme oxygenase1, HO1) 信号通路对小鼠 ADTC-5 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小鼠 ADTC-5 细胞,分成 3 组。Contr 组,不予特殊处理;IL-1β 组,给予 10 ng/mL IL-1β 处理 24 h;IL-1β+Quer 组,经 10 ng/mL IL-1β 处理 24 h 后给予 100 μmol/L Quer 处理 24 h。行比色法、Western blot、qRT-PCR 检测二价铁离子(Ferrousion, Fe2+ )等的含量、蛋白及 mRNA 表达水平。[结果] 比色法检测显示,与 Contr 组比较,IL-1β 组和 IL-1β+Quer 组的 Fe2+ [(6.6±0.2) μmol/L vs (13.9±0.2) μmol/L vs (9.2±0.2) μmol/L, P<0.001] 、丙二醛 (malondialdehyde, MDA) [(2.2±0.1) nmol/mL vs (6.1±0.0) nmol/mL vs (3.6±0.1) nmol/mL, P< 0.001] 含量显著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58.0±0.7) U/mL vs (26.1±0.8) U/mL vs (47.8±1.0) U/mL, P< 0.001] 活力显著下降。Western blot 检测和 qRT-PCR 检测显示,小鼠 ADTC-5 细胞上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 dase 4, GPX4)、NRF2、HO1 蛋白表达水平和 mRNA 表达水平均为 Contr 组>IL-1β+Quer 组>IL-1β 组;小鼠 ADTC-5 细胞上清 IL-1β、MMP-13 蛋白表达水平和 mRNA 表达水平均为 IL-1β 组>IL-1β+Quer 组>Contr 组。[结论]槲皮素上调 NRF2-HO1 信号通路抑制小鼠 ADTC-5 细胞铁死亡。
2025, 33(15):1402-1405.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016
摘要:[目的]介绍关节镜下自体掌长肌腱重建治疗下尺桡关节不稳合并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取腕关节掌侧切口,取腱器切取掌长肌腱。暴露桡骨远端骨质,用 4.5 mm 空心钻钻取隧道。关节镜监视下前叉定位器钻取尺骨隧道,将编织的掌长肌腱穿过桡骨远端隧道后穿过尺骨隧道,尾端用带线锚钉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0.0±1.4)个月,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患者改良 Mayo 腕关节功能评分 [(61.0±3.1) 分, (90.5±8.2) 分, P<0.001] 显著改善,无患者需要翻修或者二次手术。[结论] 关节镜下自体掌长肌腱重建 TFCC 治疗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合并下尺桡关节不稳,可以恢复 TFCC 形态,同时解剖重建下尺桡关节稳定性,初步临床效果满意。
2025, 33(15):1406-1409.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423
摘要:[目的]介绍胫骨高位截骨新外固定架的研制与应用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该装置以螺纹杆和可锁定关节铰链做主架,搭配钢针固定件和 8 根装置固定钉使用,安装后可通过调节外固定架上的螺母优化术后矫形效果。选择合适患者行胫骨高位截骨术,安装可调式外固定器,术后根据复查 X 线片行截骨角度调整,直至达到目标力线,在骨折愈合后可拆除外固定架。[结果]12 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 6~12 个月,下肢膝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平均(3.2±0.2)个月。影像方面, 所有患者均骨性愈合。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 MPTA)由术前的(79.2±3.4)° 增加至术后(87.1±2.5)°(P< 0.001),关节线相交角(joint line convergence angle, JLCA)由术前的 2°~4° 矫正至术后的<2°(P<0.001)。[结论] 胫骨高位截骨新外固定架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可有效改善膝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但仍需进一步做相关对照研究验证。
刘晓峰,张弛,林振宇,林亮,郑勇强,张鸿鹏,黄晓鹏,王泽峰,方阳振,张超,张金山
2025, 33(15):1410-1413.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070
摘要:[目的] 比较“肩-肩”新型解剖标记定位法与人工智能辅助规划系统 (AIHIP 系统) 规划的全髋关节置换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 中假体置入定位及预防双下肢不等长的准确性。[方法] 2020 年 8 月—2022 年 12 月就诊于本院行初次 THA 的 94 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47 例采用“肩-肩”法(肩-肩组),另外 47 例采用 AIHIP 系统规划法(智能组),分别于术前进行规划,比较两组临床和影像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总失血量、术后下地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影像方面,两组髋臼假体匹配、股骨柄假体匹配、双下肢长度差、联合偏心距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肩-肩组的尖肩距 [(15.9±3.0) mm vs (17.7±3.4) mm, P<0.001]、截骨距 [(7.8±2.7) mm vs (9.2±4.1) mm, P=0.003] 均显著小于智能组。[结论]“肩-肩”新型解剖标记定位法可以在 THA 术中准确置入股骨侧假体,并可预防术后双下肢不等长。
2025, 33(15):1414-1418.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167
摘要:[目的] 探讨开放性旋前踝关节骨折一期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4 年 1 月—2022 年 12 月本院治疗的 26 例开放性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 (IV 度)、旋前外展型踝关节骨折 (Ⅲ度) 及 Logsplitter 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采用一期内固定治疗,评价临床与影像结果。[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26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 (16.8±3.4) 个月,与术前相比,术后 3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 评分 [(8.8±0.7), (4.1±0.5), (1.1±0.5), P< 0.001]、AOFAS 评分 [(0), (74.6±4.1), (92.9±5.1), P<0.001]、Baird Jackson 评分 [(0), (71.9±4.3), (97.1±4.8), P<0.001] 均显著改善。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 3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距骨小腿角 (talocrural angle, TCA) [(100.7±14.4)°, (82.3±2.7)°, (82.3±2.6)°, P< 0.001]、内侧净间隙 (medial clear space, MCS) [(15.1±6.5) mm, (3.3±0.5) mm, (3.3±0.4) mm, P<0.001]、胫腓净间隙 (tibiofibular clear space, TFCS)[(17.4±5.7) mm, (4.1±0.5) mm, (4.1±0.4) mm, P<0.001]、胫腓重叠(tibiofibular overlap, TFO)[(0) mm, (7.5±0.9) mm, (7.6±0.8) mm, P<0.001] 均显著改善。[结论] 对于开放性旋前型踝关节骨折患者采用一期内固定治疗有利于恢复正常解剖结构和踝关节功能,加速患者康复,临床疗效显著。
2025, 33(15):1419-1422.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234
摘要:[目的] 探讨胫腓骨截骨结合 Taylor 架矫正小腿外旋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2 月—2022 年 8 月采用胫腓骨截骨 Taylor 架矫正小腿外旋畸形 30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临床及影像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外固定架调整时间为(24.1±7.3)d,佩戴外固定架时间平均(124.3±12.2)d。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3±0.6)年, 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 VAS 评分 [(3.2±0.4), (0.4±0.2), P<0.001] 显著降低,KSS 临床评分 [(63.3±3.3), (85.0±2.5), P<0.001]、KSS 功能评分 [(64.8±5.2), (84.0±5.1), P<0.001] 显著增加,膝伸-屈 ROM 无显著变化 (P>0.05)。影像方面,末次随访时胫骨外旋角 (external tibial torsion, ETT) [(38.9±13.8)°, (8.3±1.6)°, P<0.001]、髋膝踝角 (hip-knee-ankle angle, HKA) [(4.1±1.19)°, (0.7±0.7)°, P<0.001] 均显著减小。[结论]胫腓骨截骨结合 Taylor 架治疗成人小腿外旋微创、安全、精确、可靠,短期随访效果满意。
2025, 33(15):1423-1426.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027
摘要:[目的] 比较关节囊周围神经群 (pericapsular nerve group, PENG) 阻滞与髂筋膜 (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FIC) 阻滞对全麻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影响。[方法]2020 年 6 月—2021 年 9 月本院关节外科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 109 例患者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两组,54 例采用 PENG 阻滞,另外 55 例采用 FIC 阻滞。比较两组临床和镇痛资料。[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输液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术后时间延长,两组股四头肌肌力显著增加(P<0.05),术后恶心及呕吐评分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PONV) 显著减少 (P<0.05)。术后 12 h,PENG 组在肌力 [(4.1±0.7) vs (3.3± 0.5), P<0.001]、PONV 评分 [(2.7±0.4) vs (4.6±0.5), P<0.001]、疼痛 VAS 评分 [(2.5±0.6) vs (3.7±0.9), P<0.001]、自控静脉镇痛泵(pa- 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使用次数 [(10.1±2.4) 次 vs (15.2±1.9) 次, P<0.001] 均显著优于 FIC 组。[结论] 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能够缓解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镇痛效果优于髂筋膜间隙阻滞。
2025, 33(15):1427-1430.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305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 MRI 的肩胛下肌腱形态对冻结肩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 2020 年 1 月—2023 年 6 月因肩痛在本院就诊的患者资料。按冻结肩诊断标准将患者为冻结肩组(48 例)和非冻结肩组(50 例)。比较两组影像测量结果。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 分析影像指标对冻结肩的诊断价值。[结果]冻结肩组的肩胛下肌腱厚度 (subscapularis tendon thickness, SScTT) [(4.9±0.6) mm vs (3.8±0.4) mm, P<0.001]、横截面积 (the cross sectional area of subscapularis tendon, SScT-CSA) [(69.3±27.8) mm2 vs (37.9±12.5) mm2 , P<0.001]、SScT-CSA/SSc-CSA [(0.3±0.1) vs (0.1±0.0), P< 0.001] 显著大于非冻结肩组,肩胛下肌的信号值 [(59.5±8.3) vs (74.7±7.4), P=0.040] 显著小于非冻结肩组。SScTT(AUC=0.900)和 SScT-CSA/SSc-CSA(AUC=0.915)对冻结肩均具有高诊断价值。[结论]肩胛下肌腱的厚度以及腱-肌横截面积比能间接反映肩胛下肌腱的纤维化,可以作为冻结肩 MRI 诊断的新参考指标。
王嘉正,张解元,杨建义,郭英,李广翼,李学谦,王诚,吴承霖,张书滔,梅国华,马昕,施忠民
2025, 33(15):1431-1434.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781
摘要:[目的]评价 3D 打印导板辅助经皮微创跖骨横行截骨(percutaneous minimally invasive metatarsal transverse osteotomy, PMIMTO) 治疗轻中度母外翻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2 年 6 月—2023 年 4 月采用 3D 打印导板辅助 PMIMTO 治疗的 21 例轻中度母外翻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外科学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前足评分、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对患者的疗效和功能进行评价。行影像检查,测量母外翻角 (hallux valgus an- gle, HVA)、第 1、2 跖骨间角 (intermetatarsal angle, IMA),记录手术时长和第 1 跖骨短缩程度。[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 伤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并发症。平均随访时间(15.1±2.2)个月。随术前、术后 3 个月和末次随访的时间推移,AOFAS 前足评分 [(59.7±3.6), (86.7±1.6), (89.8±4.3), P<0.001] 和疼痛 VAS 评分 [(6.1±1.3), (2.1±0.7), (0.7±0.6), P<0.001] 显著改善。至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跖骨头坏死、骨不连、畸形复发等并发症。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 3 个月和末次随访时 HVA [(32.2±5.0)°, (11.9±1.1)°, (11.2±2.6)°, P<0.001] 和 IMA [(12.6±1.6)°, (9.0±0.6)°, (8.1±1.4)°, P<0.001] 均显著改善。[结论]3D 打印置钉导板可以有效提高 PMIMTO 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缩短手术时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2025, 33(15):1435-1437.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283
摘要:
2025, 33(15):1438-1440.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495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