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第33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临床论著
    • 腰椎管狭窄症内镜小关节切除范围对预后的影响(开放获取)

      2025, 33(2):97-103.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352

      摘要 (50) HTML (0) PDF 1.66 M (1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在脊柱内镜下行腰椎管减压术时腰椎小关节(lumbarfacetjoint,FJ)的切除程度与术后临床疗效及腰椎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1月—2023年10月87例腰椎管狭窄症(lumbarspinalstenosis,LSS)内镜减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CT测量FJ的切除量,将之分为4组:极少组(FJ切除量0~25%)22例;较少组(FJ切除量26%~ 50%)22例;中量组(FJ切除量51%~75%)21例;多量组(FJ切除量76%~100%)22例。比较四组患者围手术期、随访、 影像资料。[结果]四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下地行走时间、住院天数、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12个月以上的随访,极少量组和少量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的时间显著早于中量组和多量组[(87.8±4.3)dvs(88.6±8.0)dvs(94.6±7.3)dvs(94.3±8.8)d,P=0.002]。随时间推移,各组患者腰部、腿部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1个月时,极少组和少量组腰痛VAS[(1.9±0.8)vs(2.0±0.5)vs(2.8±0.7)vs (2.9±0.8),P<0.001]、ODI[(27.4±3.5)vs(28.3±1.8)vs(30.1±3.2)vs(30.6±3.2),P=0.002]、JOA评分[(25.1±1.3)vs(25.1±1.1)vs(23.1± 1.6)vs(23.3±1.6),P<0.001]显著优于中量组和多量组。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各组椎管面积均显著增加(P<0.05),但是,中量组和多量组腰椎角位移显著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极少组和少量组的角位移显著优于中量组和多量组[(7.6± 2.2)°vs(9.4±3.4)°vs(10.4±2.2)°vs(10.6±2.3)°,P<0.001]。[结论]对LSS内镜下FJ的切除量越多术后1年内影像的角移位越大, FJ切除的程度与术后短期内患者腰部疼痛症状及腰椎功能的恢复存在一定的关联,手术减压范围尽量小于FJ的50%。

    • 椎间孔镜与通道下腰椎间盘切除术的比较(开放获取)

      2025, 33(2):104-110.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18A

      摘要 (36) HTML (0) PDF 1.68 M (1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 PTED) 与四分通道椎间盘切除(quadrant channel discectomy, QCD)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 年度本科收治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78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40 例采用PTED,另外38 例采用QCD 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无严重并发症。尽管PTED 组在手术手术时间[(65.7±6.4) min vs (34.2±6.7) min, P=0.027] 和X 线透视次数[(6.8±1.0) 次vs (2.4±1.0) 次, P=0.004] 显著大于QCD 组,但PTED 的切口长度[(0.8±0.2) cm vs(2.3±0.2) cm, P<0.001]、术中出血量[(31.6±10.2) ml vs (54.8±11.4) ml, P=0.004] 和术后卧床时间[(2.0±0.6) d vs (3.5±0.5) d, P<0.001]均显著小于QCD 组。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组的腰部与腿部VAS 评分和ODI 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但相应时间点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患者术后病变节段椎管占位率均显著减少(P<0.05),但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前凸角无明显变化(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影像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相当,相比之下,PTED 虽然手术时间长,术中透视次数多,但创伤更小,患者能够早期下地活动,恢复更快。

    • 腰椎退变病极外侧椎间融合单侧与双侧椎弓钉固定比较(开放获取)

      2025, 33(2):111-117.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314

      摘要 (20) HTML (0) PDF 1011.26 K (1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极外侧腰椎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XLIF) 结合侧卧位单侧椎弓钉固定(unilateralpedicle screw fixation, UPSF) 与俯卧位双侧椎弓钉固定(bilater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BPSF) 治疗骨量减少腰椎退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XLIF 手术治疗伴有骨量减少的单节段腰椎退变75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25 例采用UPSF,50 例采用BPSF,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影像资料。[结果] 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UPSF 组手术时间[(73.6±10.6) min vs (84.8±12.2) min, P<0.001]、切口长度[(9.9±1.3) cm vs (14.0±1.4) cm, P<0.001]、术中出血量[(63.4±17.2) ml vs(86.7±10.8) ml, P<0.001]、术中透视次数[(6.2±1.2) 次vs (13.1±1.6) 次, P<0.001] 均显著少于BPSF 组。随访时间13~24 个月,两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腰痛VAS 评分、腿痛VAS 评分、ODI 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1 周,UPSF 组腰痛的VAS 评分[(2.5±0.9) vs (2.9±0.7), P<0.001] 显著优于BPSF 组。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椎管面积、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融合评级均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影像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两组内固定松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XLIF 结合BPSF 和计算机辅助导航的侧卧位UPSF 治疗骨量减少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均安全有效。与BPSF 相比,UPSF 组术中出血量少、透视次数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

    • 机器人辅助与徒手经皮椎体成形术比较(开放获取)

      2025, 33(2):118-123.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905

      摘要 (26) HTML (0) PDF 887.24 K (1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机器人辅助与传统徒手穿刺下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 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 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 年1 月—2022 年11 月在本院行PVP 治疗的119 例单节段OVCF 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间,将患者分为两组,后期的75 例采用机器人辅助下PVP,早期的44 例采用传统徒手椎弓根外入路PVP。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机器人组在手术时间[(19.5±5.3) min vs (28.0±7.4) min, P<0.001]、穿刺时间[(7.7±4.5) min vs (14.3±6.8) min, P<0.001]、骨水泥注入时间[(7.3±1.6) min vs (8.7±1.6) min, P<0.001]、术中透视次数[(24.2±4.1) 次vs (28.2±5.5) 次, P<0.001]、住院天数[(8.2±2.9) dvs (12.3±4.4) d, P<0.001]、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例(%), 67 (89.3) vs 27 (61.4), P<0.001]、骨水泥注入量[(6.6±1.1) ml vs (5.4±1.4) ml,P<0.001] 均显著优于徒手组。两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VAS 评分、ODI指数均显著减少(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术后局部Cobb 角、椎体前缘高度均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影像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机器人辅助下PVP 治疗OVCF 更为安全,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增加骨水泥注入量,可有效强化椎体。

    • 单节段颈椎减压融合个性化与成品零切迹融合器比较

      2025, 33(2):124-130.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075

      摘要 (23)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 联合3D 打印零切迹融合器(Cage) 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 年1 月—2022 年9 月收治的46 例需行ACDF 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12 例采用3D 打印零切迹Cage(个性化组),34 例采用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 PEEK)零切迹Cage(成品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术中失血量、透视次数、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个性化组Cage 置入时间[(8.6±0.8) min vs (9.4±0.9) min, P=0.007] 显著少于成品组。随访平均时间(34.1±13.2) 个月,两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时间推移,两组NDI 评分、JOA 评分、锥体束征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6 个月,个性化组JOA 评分[(16.4±0.8) vs (15.9±0.7) , P=0.034] 显著优于成品组;末次随访时,个性化组NDI 评分[(0.8±2.0) vs (1.3±1.4) , P=0.027] 和JOA 评分[(16.7±0.7) vs (16.0±0.8) ,P=0.008] 均显著优于成品组。影像方面,末次随访时,个性化组椎间高度[(8.4±0.7) mm vs (7.4±0.8) mm, P<0.001] 显著优于成品组,相应时间点,两组颈椎前凸角、椎管矢状径、Bridwell 评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行ACDF 治疗单节段的颈椎病患者,3D 打印零切迹Cage 置入时间更短、融合质量更好、能更好地维持椎间高度、更有效地缓解术前症状,早期临床疗效更好。

    • 伤椎强化与植骨椎弓钉固定IIIa期Kümmell病(开放获取)

      2025, 33(2):131-137.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380

      摘要 (24) HTML (0) PDF 1.27 M (1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伤椎强化椎弓钉固定与伤椎植骨联合短节段椎弓根强化螺钉内固定治疗Ⅲa 期Kümmell 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 年12 月—2021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Ⅲa 期Kümmell 病40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医患沟通结果,18 例采用伤椎强化联合短节段椎弓根强化螺钉内固定术(强化组),22 例采用伤椎植骨联合短节段椎弓根强化螺钉内固定术(植骨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以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平均(17.7±4.5) 个月,两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VAS 、ODI、JOA 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3 d 及末次随访时,两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局部后凸角及楔形角均显著改善(P<0.05),术前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末次随访时,强化组的伤椎前缘高度比[(89.1±7.2)% vs (94.2±11.4)%, P=0.036; (85.5±7.8)% vs (91.3±12.2)%, P=0.019]、楔形角[(3.5±.3)° vs (1.8±2.7)°, P=0.042; (4.9±3.1)% vs (2.7±2.8)°, P=0.018] 均不及植骨组,两组局部后凸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伤椎强化或伤椎植骨联合短节段椎弓根强化螺钉固定治疗Ⅲa 期Kümmell 病,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后者可更好地纠正伤椎高度及伤椎楔形角。

    • >综述
    • 镜下椎间盘切除纤维环缝合术后复发:1例报告和综述(开放获取)

      2025, 33(2):138-143.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235

      摘要 (40) HTML (0) PDF 1.17 M (1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纤维环缝合(annulus fibrosus suture, AFS) 是通过缝合的方式促进纤维环破口的闭合,加快纤维环的修复速度,从而降低椎间盘突出的复发率。本文报道1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镜下椎间盘切除AFS 术后复发的患者,对其病史、症状、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手术过程、翻修手术术中情况、术后恢复情况进行综述,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复习,并对AFS 在降低复发率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旨在对AFS 的作用提供直观的认识。同时本文探讨了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的高危因素,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患者的诊疗提供参考。

    • 腰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机制的研究进展

      2025, 33(2):144-148.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164

      摘要 (40)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临床的常见疾病,其中多采取非手术治疗。而重吸收现象的发生为非手术治疗的成功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支持。重吸收是指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缩小甚至消失。然而,对于重吸收发生的机制尚未明确,本文就近年来对腰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硬膜内型腰椎间盘突出症:2例报告和综述

      2025, 33(2):149-155.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881

      摘要 (23)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硬膜内椎间盘突出(intradural lumbar disc herniation, IDH) 是一种罕见疾病,其诊断易与椎管内肿瘤混淆。MRI 在临床诊断中发挥关键作用,有助于术前鉴别诊断。本文报道了2 例病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52、60 岁,涉及L4/5 节段。病例1 影像显示硬脊膜和纤维环破裂,而病例2 术前误诊为肿瘤,最终证实为IDH,2 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本文通过国内外文献回顾,讨论了IDH 的治疗策略,包括显微镜、微创技术发展及其在手术中的应用,旨在提升对IDH诊断和治疗的认识,为临床医生诊断治疗该疾病提供借鉴。

    • >基础研究
    • 中性粒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肌肉减少症的关联

      2025, 33(2):156-162.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576

      摘要 (30)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neutrophil-to-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ratio, NHR) 与肌肉减少症之间的关联。[方法] 本研究查阅2011—2018 年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Survey, NHANES) 数据库,选择了4 个周期中符合条件的20 岁及以上的受试者。采用单因素和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评估NHR与肌肉减少症之间的联系,利用限制性样条分析(RCS) 表征剂量反应关系,并通过阈值效应分析计算出肌肉减少症人群中的拐点。最后,亚组分析进一步验证了研究结果的稳健性。[结果] 总共有10 059 例纳入本研究,9 160 例为非肌肉减少症,899人为肌肉减少症。肌肉减少症者的中性粒细胞[(4.9±1.8) vs (4.2±1.7), P<0.001] 和NHR [(4.3±2.1) vs (3.4±1.8), P<0.001] 显著高于非肌肉减少症者。完全调整逻辑回归模型表明,NHR 每增加1 单位,肌肉减少症的患病率增加16% (OR=1.16, 95%CI 1.12~1.21)。将NHR 转换为分类变量后,发现高水平的NHR 与肌肉减少症患病率的增加相关。限制性样条分析发现,NHR 与肌肉减少症的患病率呈正向线性剂量-反应关系。通过阈值效应分析表明,肌肉减少症人群中的拐点NHR=2.82,且拐点左侧NHR的变化对肌肉减少症患病率的影响更大。亚组分析结果表明,NHR 与肌肉减少症患病率的正相关联系保持稳定一致。[结论]NHR 与肌肉减少症患病风险呈正向相关,可能作为早期检测肌肉减少症并指导治疗的生物标志物。

    • >技术创新
    • L5S1椎间盘突出伴狭窄斜外侧腰椎间融合联合内镜减压

      2025, 33(2):163-167.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066

      摘要 (17)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介绍L5S1 椎间盘突出伴狭窄斜外侧腰椎间融合(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OLIF) 联合内镜减压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患者全麻后侧卧于手术床上,透视椎间隙在左侧的体表投影并标记。在单一体位下进行计算机辅助导航扫描、注册。沿体表投影行皮肤切口,并钝性分离三层腹肌,直抵腹膜后间隙。导航明确椎间隙无误,沿导针安装通道、叶片牵开并保护髂血管,在通道下进行椎间隙处理。椎间处理完成以后,通过OLIF 通道完成内镜下椎管腹侧的直接减压。撤除椎间孔镜设备,椎间植入合适的椎间融合器,安放钉板系统,逐层缝合皮肤。[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300.2±63.7) min,术中失血量平均(240.4±33.2) ml,下地时间平均(54.4±12.2) h,住院时间平均(14.0±33.2)d。术后1 周下肢VAS 评分、后背痛VAS 评分、ODI、责任椎体间高度、椎间孔高度、椎孔的矢状径均明显改善。[结论] 内镜减压联合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治疗L5S1 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症,将内镜的直接减压优势和OLIF 的微创融合优势相结合,初步临床效果满意。

    • >临床研究
    • 内镜清创持续灌洗引流治疗胸腰椎化脓性感染(开放获取)

      2025, 33(2):168-171.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850

      摘要 (22) HTML (0) PDF 889.99 K (1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全可视脊柱内镜病灶清除联合持续灌洗引流治疗胸腰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9 年1 月—2022 年10 月收治的34 例胸腰椎感染伴或不伴脓肿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临床、实验室及影像结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手术时间平均(120.3±31.4) min、术中失血量平均(31.2±13.5)ml。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患者VAS 评分[(6.2±0.7), (3.1±1.2), P<0.001]、ODI [(57.4±6.7), (20.4±5.8), P<0.001] 均显著减少。术后随时间推移,患者WBC、CRP 和ESR 均显著降低(P<0.05)。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局部后凸Cobb 角无显著变化(P>0.05),椎间隙高度[(7.7±1.6) mm, (4.7±3.0) mm, P<0.001] 显著降低,病灶活动度[例(活动/静止/愈合), (30/4/0), (0/16/18), P<0.001] 显著改善。[结论] 全可视脊柱内镜病灶清除联合持续灌洗引流治疗不同病灶位置的胸腰椎感染伴脓肿形成的患者,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 高龄急性根性疼痛经椎板间内镜减压治疗

      2025, 33(2):172-175.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604

      摘要 (19)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interlaminar endoscopic discectomy, PIED) 治疗高龄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 急性根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2020 年6 月—2023 年6 月采用PIED 治疗43 例高龄LDH 急性根性疼痛患者,评价临床与影像结果。[结果] 43 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未发生硬膜撕裂、神经根损伤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患者均获得1 年以上随访。与术前相比,术后3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患者腰痛VAS [(6.7±1.6),(2.5±0.8), (1.6±0.8), P<0.001]、腿痛VAS [(6.5±1.8), (2.3±1.2), (1.6±0.9), P<0.001]、ODI [(34.2±5.6), (13.8±4.2), (9.4±2.5), P<0.001]、JOA 评分[(10.5±2.3), (23.2±3.2), (25.1±3.0), P<0.001] 均显著改善。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3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椎间孔矢状径[(1.6±1.1) mm, 2.8±1.4) mm, (2.6±1.4) mm, P<0.001] 及椎间隙高度[(6.1±1.6) mm, (10.4±1.2) mm, (9.6±0.9) mm, P<0.001] 均显著增加,腰椎前凸角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PIED 能有效缓解高龄LDH 急性下肢疼痛症状,是治疗高龄LDH 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 单侧双通道内镜腰椎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

      2025, 33(2):176-179.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183

      摘要 (20)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估单侧双通道内镜腰椎融合(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y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UBE-LIF) 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 年—2022 年在本院接受UBE-LIF 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临床及影像结果。[结果] 413 例患者均顺利手术,手术时间平均(158.3±17.2)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17.5±22.1) ml,随访时间平均(17.3±3.1) 个月。与术前相比,术后6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痛VAS [(6.9±0.6), (1.6±0.3), (1.4±0.2), P<0.001]、腿痛VAS [(8.0±0.7), (1.5±0.5), (1.3±0.4), P<0.001] 及ODI 评分[(78.5±6.1), (17.5±3.7), (17.5±3.7), P<0.001] 均显著减少。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6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椎管面积[(128.6±19.8) mm2, (238.2±12.5) mm2, (223.4±12.7) mm2, P<0.001] 、侧隐窝矢状径[(1.5±0.5) mm, (6.3±0.5) mm, (6.0±0.5) mm, P<0.001] 及椎间隙高度[(7.5±0.7) mm, (12.3±0.5) mm, (11.8±0.5) mm, P<0.001] 均显著改善。术后第6 个月CT 示融合率达92.5%,末次随访时MacNab 优良率达94.4%。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6%。[结论] UBE-LIF技术手术时间较长,但总体上临床效果较好,术后并发症率较低。

    • 上中胸段结核单纯后路病灶清除固定融合

      2025, 33(2):180-184.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569

      摘要 (22)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上中胸段(T4~6) 结核单纯后路病灶清除固定融合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 年1 月—2016年1 月在本院行上述手术治疗的67 例T4~6 节段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临床及辅助检查结果。[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165.1±27.9)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792.5±297.2) ml。67 例患者均获得5 年以上随访,与术前相比,术后1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 评分[(7.1±1.1), (1.7±0.2), (1.3±1.1), P<0.001]、ODI [(48.9±15.4), (20.2±1.7), (11.2±4.1), P<0.001] 显著减少;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ASIA 分级[例, B/C/D/E, (3/5/19/40), (0/2/3/62), P<0.001] 显著改善。辅助检查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1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 角[(34.8±10.9)°, (10.2±1.3)°, (11.3±3.2)°, P<0.001] 显著减小,ESR [(50.9±16.6) mm/h,(16.9±3.2) mm/h, (10.1±2.4) mm/h, P<0.001] 和CRP [(34.1±16.7) mg/L, (9.2±2.5) mg/L, (2.6±2.0) mg/L, P<0.001] 均显著降低。[结论]上中胸段结核单纯后路病灶清除固定融合术能有效清除病灶并纠正后凸畸形,对于T4~6节段结核有良好疗效。

    • 腰椎崩裂性滑脱与椎管狭窄椎弓根CT影像比较

      2025, 33(2):185-189.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851

      摘要 (22)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腰椎崩裂性滑脱和单纯腰椎管狭窄的腰椎椎弓根形态差异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2020 年1 月—2023 年10 月在本院行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的62 例L5 崩裂性滑脱(滑脱组) 和45 例单纯L5S1 椎管狭窄患者(狭窄组) 纳入本研究。滑脱组中Ⅰ度滑脱31 例,Ⅱ度滑脱31 例。比较滑脱组与狭窄组以及滑脱组内Ⅰ度滑脱和Ⅱ度滑脱各CT 参数的差异。[结果] 在L1~5 各层面,滑脱组患者的椎弓根内聚角(pedicle angle, PA) [(12.4±2.8)° vs (8.9±2.7)°, P<0.001; (13.4±2.7)°vs (10.2±2.7)°, P<0.001; (18.2±3.9)° vs (14.6±3.4)°, P<0.001; (22.3±4.8)° vs (17.2±4.5)°, P<0.001; (31.5±4.7)° vs (28.3±4.7)°, P=0.002]、椎弓根长度(pedicle length, PL) [(18.3±1.6) mm vs (17.4±1.6) mm, P=0.008; (17.1±1.3) mm vs (16.3±1.7) mm, P=0.020; (16.9±1.7) mmvs (16.1±1.7) mm, P=0.029; (14.7±1.4) mm vs (14.1±1.4) mm, P=0.018; (15.8±1.5) mm vs (14.3±2.1) mm, P<0.001] 显著大于狭窄组患者,滑脱组的钉道长度(screw trajectory length, STL) 也均显著大于狭窄组患者(P<0.05),而前者的椎弓根直径(pedicle width,PW) 在L1~5 各层面均显著小于后者(P<0.05)。Ⅰ度滑脱和Ⅱ度滑脱之间所有CT 参数在L1~5 层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椎崩裂性滑脱患者各节段腰椎椎弓根均呈现变细变长的形态学改变,这种改变可能与崩裂的发病原因有关。此类患者在置钉过程中应适当增大其内聚角度。

    • >个案报告
    • 强直性脊柱炎机器人辅助直前入路同期双侧全髋置换1例报告

      2025, 33(2):190-192.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141

      摘要 (29)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