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33(4):289-292.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93A
摘要:足踝外科在过去的十年中发展迅速,各种手术技术亦逐渐成熟,使得各类足踝部创伤及疾病的整体治疗效果较前明显改善。随着对足踝外科领域的进一步深入探索,理念之更新、内置物技术之创新以及数智化技术之赋能,为足踝外科医生打开了新的大门。本期《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涵盖了前足、中足及踝关节多种损伤及疾病的治疗技术,对一些新的理念认识、技术进展及未来发展进行探讨及分析,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及参考。
2025, 33(4):293-298.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130
摘要:[目的]比较胫骨逆行髓内钉(retrogradetibialintramedullary nailing, RTIN)与微创经皮钢板接骨(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 MIPPO)治疗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2021 年 6 月—2022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40例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前医患沟通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RTIN组18例,MIPPO 组22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RTIN组的切口总长度[(6.7±0.5)cmvs (10.4±1.1) cm, P<0.001] 和住院时间 [(13.9±1.9) d vs (15.6±2.0) d, P=0.012] 显著少于 MIPPO 组;而 RTIN 组术中透视次数显著多于 MIPPO 组[(14.0±2.7) 次 vs (11.6±2.6) 次, P=0.006] 。所有患者均获 12~20 个月随访。RTIN 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85.9±11.3) d vs (98.6±23.5) d, P=0.042] 显著早于 MIPPO 组,随时间推移,两组VAS评分、AOFAS评分、踝ROM均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TIN组软组织激惹显著优于MIPPO组[否/是, (18/0)vs(15/7) ,P= 0.008] 。末次随访时,两组下蹲能力和Johner-Wruh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双侧胫骨长度差、胫骨远端外侧角(lateraldistaltibialangle, LDTA)、胫骨远端前侧角(anterior distal tibial angle, ADTA) 均显著减小(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影像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愈合。[结论]两种经皮内固定技术均可有效治疗胫骨远端骨折,逆行髓内钉的临床疗效更佳。
2025, 33(4):299-304.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47A
摘要:[目的]探讨Lisfranc损伤手术治疗过程中判断第一跖楔关节是否解剖复位的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年1月 —2019 年12月本院手术治疗的闭合性Lisfranc骨折脱位的74例患者临床资料。早期的35例患者采用单一标准,以第1跖楔关节相邻的背侧皮质与内侧皮质为解剖复位的标志;后期的39例采用复合标准,在原有标准基础上,再加上术中透视以胫侧籽骨为标志,避免第一跖骨的旋转。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术中无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术中失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下地行走时间、切口愈合和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终点为内固定取出之前,为术后10~14个月。复合标准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单一标准组[(61.6±9.0) d vs (69.2±7.2) d, P<0.001]。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休息VAS 评分和行走VAS评分均显著减少(P< 0.05),而 AOFAS 中足评分显著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复合标准组行走时VAS评分[(1.4±1.0)vs(2.7±1.5),P<0.001] 和 AOFAS 评分[(98.2±3.9) vs (95.5±6.0), P=0.025] 显著优于单一标准组。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SOS、 C1-M2 间隙、M1-M2间隙、C1-C2间隙、Méary-Tomeno 角和籽骨Hardy评分均显著减小(P<0.05)。末次随访时复合标准组患者的Hardy-Clapham 籽骨分度显著小于单一标准组[(2.6±0.5)vs(4.7±0.9), P<0.001]。[结论]解剖复位是 Lisfranc 手术治疗的关键。以第一跖趾关节关节面的背侧与内侧皮质,结合远端胫侧籽骨位置为标志,可以确保第一跖楔关节的矢状位、冠状位与旋转解剖复位。
2025, 33(4):305-310.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196
摘要:[目的]比较胫骨膜搬移术与胫骨段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023年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采用骨膜或骨段搬移术治疗的78例糖尿病足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39例采用骨膜搬移,另外39例采用骨段搬移,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辅助检查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骨膜组手术时间[(26.5±4.4)minvs(52.4±7.2)min,P<0.001]、术中出血量[(30.2±11.4)mLvs(81.0±22.4)mL,P<0.001]、住院时间[(11.9±2.1)d vs(13.3±3.5)d,P=0.044]显著优于骨段组,两组创面清创次数、换药次数、创面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入院时相比,出院时两组创面面积均显著减小(P<0.05)。两组创面愈合时间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12周 VAS评分及足背皮温显著改善(P<0.05),相同时间点,两组间VAS评分及足背皮温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2周,WBC、CRP、ESR均显著降低(P<0.05),相同时间点,两组间上述检验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胫骨膜搬移术与胫骨段搬移术均能够通过刺激血管微循环重建,从而加快糖尿病足的创面愈合,效果相近,相比之下胫骨膜搬移技术手术操作用时短,难度明显降低。
2025, 33(4):311-317.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490
摘要:[目的] 比较跗骨窦入路接骨板内固定与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 年7 月—2022 年1 月收治的43 例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23例行跗骨窦入路切开复位接骨板固定(跗骨窦组),20 例行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固定(经皮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跗骨窦组手术时间[(81.7±12.7) min vs (71.9±13.9) min, P=0.020]、切口长度[(5.6±1.1) cm vs (1.9±0.6) cm, P<0.001]、术中失血量[(56.7±26.8) mL vs (14.1±8.7) mL, P<0.001]、住院时间[(7.3±2.0) d vs (5.5±1.4) d, P<0.001] 及切口愈合等级[例, 甲/乙/丙, (17/3/3) vs (20/0/0), P=0.048] 均不及经皮组;但跗骨窦组术中透视次数显著少于经皮组[(7.1±2.6) 次vs (10.4±2.7) 次, P<0.001]。两组患者随访(18.7±5.9) 个月,术后随时间推移,两组的VAS 评分、AOFAS 评分、足内-外翻ROM 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1 个月,跗骨窦组的足内-外翻ROM [(30.9±5.6)° vs (40.0±4.5)°, P<0.001] 显著小于经皮组。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B?hler 角、Gissane 角、跟骨长度、跟骨宽度、跟骨高度均显著改善。末次随访时,跗骨窦组B?hler 角[(29.1±1.6)° vs (27.3±1.8)°, P<0.001]、跟骨高度[(45.9±2.3) mm vs (43.7±2.3) mm, P=0.003] 均显著优于经皮组。术后6 个月与末次随访时,跗骨窦组软骨面塌陷[(1.4±0.7) mm vs (2.5±1.1) mm, P<0.001; (2.0±1.2) mmvs (4.1±1.6) mm, P<0.001] 显著优于经皮组。[结论] 两种术式均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有效方式,相比之下,闭合复位螺钉固定具有微创优势,而跗骨窦切开复位接骨板固定维持骨折稳定性更好,固定强度更为可靠。
2025, 33(4):318-323.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076
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三维空心钉与开放钢板固定治疗Sanders Ⅱ型及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 年12 月—2021 年12 月本科手术治疗的99 例Sanders Ⅱ型和Ⅲ型跟骨骨折患者。根据医患沟通结果,51 例采用闭合复位埋头钉三维立体髓内固定治疗(经皮组);48 例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开放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 经皮组手术时间[(50.2±1.8) min vs (87.6±1.8) min, P<0.001]、切口长度[(3.1±0.5) cm vs (14.3±0.4) cm, P<0.001]、术中出血量[(15.0±1.8) mL vs (164.9±1.8) mL, P<0.001]、住院时间[(4.0±0.2) d vs (9.9±0.2) d, P<0.001] 均显著少于开放组,但经皮组术中透视次数[(17.1±1.9) 次vs (4.9±1.8) 次, P<0.001] 显著多于开放组。经皮组术后下地行走时间和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均显著早于开放组(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VAS、AOFAS 评分和足内-外翻ROM 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3 d 和末次随访时,经皮组VAS [(2.9±0.8) vs (5.8±1.1), P<0.001; (0.9±1.0) vs (2.0±1.0), P<0.001]、AOFAS 踝-后足评分[(63.4±2.9) vs (60.6±2.6), P<0.001; (94.9±2.2) vs (91.1±2.5), P<0.001] 和足内-外翻ROM [(15.4±0.6)° vs (11.7±0.7)°, P<0.001; (54.6±1.8)° vs (51.5±1.6)°, P<0.001] 均显著优于开放组。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B?hler 角、Gissane 角、软骨面塌陷、跟骨长度、跟骨宽度以及跟骨高度均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跟骨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经皮组其他影像指标均显著优于开放组(P<0.05)。[结论] 经皮三维空心钉髓内固定为髓内多维固定,根据跟骨应力分布设计置钉方向,更加符合跟骨的生物力学特征,可以有效固定术后跟骨的位置和正常形态,安全性更高。
2025, 33(4):324-328.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53A
摘要:随着3D 打印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使用定制假体进行全距骨置换(total talar replacement, TTR) 已成为治疗踝关节疾病,如距骨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AVN) 和骨关节炎的有效选择。过去20 年来,TTR 手术已取得成功,并且总体存活率令人满意。然而,目前对于距骨置换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需要长期评估其效果。本综述旨在总结有关TTR的文献,并提供历史调查、适应证和禁忌证的变化、3D 打印技术在距骨假体中的应用、存活率以及功能结果方面最新进展。
2025, 33(4):329-334.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462
摘要:数字医学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门借助信息技术并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与实践而形成的集数字医学诊断、治疗和检测技术于一体的新兴前沿科学。数字医学包括三维模型重建、手术导航系统、3D 打印技术及个性化手术导板和手术机器人等。三维打印,又称3D 打印,是一种快速成型技术,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构造物体。从个性化定制型足踝部矫形器,到定制手术截骨导板和螺钉导向器,3D 打印技术在足踝外科领域的应用已经逐渐深入;从术前规划和宣教、医学教育,再到临床医学实践中的应用,3D 打印技术的优势涉及各个方面。3D 打印技术利于更细致的术前规划、更精简的手术过程、更高效的医患交流,对实施精准医疗的贡献是显著的。目前研究表明,3D 打印技术有可能显著提高足踝外科医生的临床技能、优化手术过程、增进医患关系、改善医患沟通,提高患者对所患疾病的认知,对改善整体医疗行为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2025, 33(4):335-339.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323
摘要: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 是一种常见的老年退行性疾病,终末期KOA 可能会造成膝关节屈曲畸形(knee flexion deformity, KFD),KFD 可能会导致原有的人体矢状面失衡。人体则通过脊柱、骨盆、下肢等部位代偿性改变来维持平衡。然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 主要是针对膝关节进行的一种手术,目的是为了矫正KFD。这种手术不仅会影响手术部位的解剖结构和功能,还可能对脊柱、骨盆、髋关节、踝关节产生一定影响,以适应新的膝关节功能和稳定性。本文就TKA 前后的脊柱、骨盆、下肢等部位的矢状位生物力学改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邓文芳,曾剑文,袁灵梅,梁超轶,熊伟,郭灵,潘斌,魏文强,熊羽康,李勇,曾志奎
2025, 33(4):340-344.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335
摘要:[目的] 研究中国人群正常肢体存在冠状位膝外侧股胫偏移(lateral femorotibial deviation, LFTD) 的发生率与程度,分析其与其他影像学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 年10 月—2023 年10 月本院华奕区域医学影像系统符合纳入标准的双下肢全长负重位X 线片,测量LFTD、胫骨近端内侧角(mechanical 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 mMPTA)、髋-膝-踝角(hip knee ankle angle, HKA)、机械轴偏离(mechanical axis deviation, MAD)、外侧股骨远端机械角(mechanical lateral distal femo-ral angle, mLDFA) 及关节线匹配角(joint line congruence angle, JLCA),评估该人群存在LFTD 的程度及比例,比较男女两性之间测量结果差异,评估LFTD 与其他影像学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了387 个正常单侧下肢全长的X 线片,其中男性123 例,女性264 例。总体LFTD 为(3.8±2.0) mm。本研究纳入387 例正常的膝关节,91 例(74.0%) 男性膝关节和170例(64.4%) 女性膝关节LFTD>3 mm,即膝关节存在体质性冠状位自然对位外侧偏移现象,仅6 例男性膝关节与2 例女性膝关节LFTD 为负值。两性比较方面,男性组的年龄显著小于女性组[(53.3±19.4) 岁vs (59.6±15.3) 岁, P=0.001],男性组LFTD 显著大于女性组[(4.2±1.9) mm vs (3.6±2.1) mm, P=0.005],但是,男性JLCA 显著小于女性[(1.9±1.9)° vs (2.5±2.3)°, P=0.023]。两性之间HKA、mLDFA、mMPTA、MAD 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FTD 与其他影像指标的两两相关分析表明,所有影像测量指标均与LFTD 相关,相关程度依次为mMPTA (r=-0.343, P 0.001),HKA (r=0.334, P<0.001) 和MAD (r=0.323, P<0.001)。其他影像学参数相关程度较低:mLDFA(r=0.123, P=0.016) 和JLCA(r=0.110, P=0.030)。[结论] 中国人群正常膝关节大部分存在一定程度的冠状位膝外侧股胫偏移,其偏移程度与mMPTA、HKA 及MAD 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2025, 33(4):345-350.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54A
摘要:[目的] 评价切开复位微型锁定钛板内固定治疗伴有骰骨压缩性骨折的Lisfranc 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 年10 月—2018 年1 月作者医院采用切开复位微型锁定钛板内固定伴有骰骨压缩性骨折的Lisfranc 损伤21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 例,女8 例。评估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手术,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平均随访(29.3±8.9) 个月。随访过程中,1 例患者因行走时中足部位疼痛明显行二次跖跗关节融合手术。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VAS评分[(5.3±0.6), (1.2±0.9), P<0.001] 和AOFAS 踝-后足评分[(50.1±3.4), (83.0±6.3), P<0.001] 均显著改善。末次随访时,临床结果评定为优3 例,良14 例,可4 例,差0 例,优良率94.4%。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台阶征位移距离(step-offsign, SOS) [(4.7±1.2) mm, (1.3±0.5) mm, P<0.001]、M1-M2 间隙[(13.4±1.9) mm, (2.3±0.6) mm, P<0.001]、C1-C2 间隙[(3.1±1.4) mm,(1.7±0.5) mm, P<0.001] 和Meary 角[(18.8±8.9)°, (2.8±0.9)°, P<0.001] 均显著改善。至末次随访时2 例患者外侧柱遗留轻度短缩畸形,11 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跖跗关节炎征象。[结论] 切开复位微型锁定钛板内固定治疗伴骰骨压缩性骨折的Lisfranc 损伤,可有效恢复外侧柱长度,避免继发足部畸形的发生,临床效果满意。
2025, 33(4):351-355.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48A
摘要:[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一期修复距腓前韧带(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 ATFL) 与三角韧带(deltoid ligament,DL) 治疗踝关节旋转不稳定的的短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8 年1 月—2021 年12 月本院采用镜下一期修复ATFL 和DL,并随访资料完整的18 例患者。评估术前及末次随访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 18 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6.7±7.2) min;术中失血量(9.4±1.4) mL;下地行走时间(14.9±0.5) d。所有切口均为一期甲级愈合,无切口深部感染,术中无重要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随访(16.4±2.1) 个月。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AOFAS 评分[(65.1±8.3), (93.7±4.4),P<0.001] 和踝背伸-跖屈ROM [(61.3±3.7)°, (68.0±2.3)°, P<0.001] 显著增加;而疼痛VAS 评分[(3.8±1.0), (0.7±0.7), P<0.001] 和踝内-外翻ROM [(47.2±2.2)°, (44.2±1.7)°, P<0.001] 显著减小。此外,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患者踝关节的抽屉试验、外翻试验及内翻试验均显著改善(P<0.001)。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的距骨小腿角(talocrural angle, TCA) 和内侧间隙(me-dial clear space, MCS) 均无显著变化(P>0.05)。所有患者均出现踝关节明显退行性改变。[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一期修复ATFL与DL 能够有效改善踝关节旋转不稳定。
2025, 33(4):356-360.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543
摘要:[目的] 评价钢板内固定联合经皮克氏针固定Chopart 关节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 年1 月—2022 年12 月在本院收治的Chopart 关节骨折脱位13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开放复位钢板内固定联合经皮克氏针固定的治疗方式。评价临床及影像学结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重要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随访时间平均(20.0±5.4) 个月。末次随访AOFAS 中足评分平均(83.2±6.7) 分,Karlsson-Peterson 评分平均(78.2±7.1) 分。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VAS 评分显著减少[(8.0±0.7), ( 2.5±1.4), P<0.001]。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患足负重侧位X 线片Meary 角[(15.2±3.2)°, (3.2±2.4)°, P<0.001] 和侧位台阶征位移距离(step-off sign, SOS) [(9.0±2.1) mm, (1.0±0.8) mm, P<0.001] 均显著减小。[结论] 钢板内固定联合经皮克氏针固定Chopart 关节骨折脱位手术安全,临床结果满意。
2025, 33(4):361-364.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474
摘要:[目的] 探讨跖跗关节融合术治疗隐匿性Lisfranc 损伤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0 年4 月—2020 年5月19 例隐匿性Lisfranc 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跖跗关节融合术。分析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随访时间12~24 个月。随时间推移,VAS 评分显著减少[(5.2±1.6), (1.5±0.8), (1.1±0.7), P<0.001],而AOFAS 评分[(48.5±5.2), (75.8±8.7), (80.8±6.7), P<0.001] 和SF-36 评分[(40.1±5.9), (70.7±4.0), (75.4±6.3), P<0.001] 显著增加。影像方面,随时间推移,患足非负重位X 线片C1-M2 的间隙[(3.6±1.4), (1.2±0.2), (1.0±0.3), P<0.001] 和M1-M2 的间隙[(4.6±1.1),(1.6±0.3), (1.4±0.4), P<0.001] 显著减少。[结论] 跖跗关节融合术是治疗隐匿性Lisfranc 损伤的安全、有效的术式
张凯亭,邹保利,徐镜程,张宏宁,沈国栋,邹运璇,赖志斌,朱永展
2025, 33(4):365-368.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912
摘要:[目的] 探讨逆行单平面外翻髓内钉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病和后足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 年1 月—2022 年11 月本院采用逆行单平面外翻髓内钉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关节病的26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临床及影像结果。[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随访时间平均(38.5±21.9) 个月,与术前相比,术后3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 评分[(6.1±1.5), (3.7±0.7), (1.6±0.6), P<0.001] 显著减少,AOFAS 评分[(45.3±4.9),(73.9±6.5), (77.8±5.9), P<0.001] 显著增加。影像方面,患者内翻冠状位胫跟角(coronal tibiocalcaneal angle, CTCA) [(14.2±7.8) °,(4.4±1.1) °, (4.7±0.7) °, P=0.014]、外翻CTCA [(10.4±1.1) °, (3.9±0.5) °, (4.5±0.5) °, P=0.002] 均显著减小,矢状位胫跟角(sagittaltibiocalcaneal angle, STCA) 无显著变化(P>0.05)。至末次随访时,25 例患者融合良好,融合时间平均(3.8±0.9) 个月,融合率为96.2%。[结论] 对于终末期踝关节病和后足畸形患者,采用逆行单平面外翻髓内钉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术中神经、血管损伤风险更小。
2025, 33(4):369-372.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536
摘要:[目的] 测量胫骨远端关节面穹隆前后置钉的安全高度和角度。[方法] 用医学影像浏览器测量100 例(男性组64例、女性组36 例) 踝关节MRI 矢状位T2 加权像上胫骨远端关节面穹隆顶点的软骨下骨与胫骨远端关节面前、后唇下缘连线的距离及胫骨远端关节面前唇弧形的切线与前、后唇连线的夹角。比较分析男女组、左右侧组的差别。[结果] 男性右侧关节面穹隆顶与前后唇连线距离显著高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6±0.9) mm vs (5.1±0.8) mm, P=0.035]。男性的左侧与右侧的前唇切线与前后唇连线夹角均低于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与女性中,左侧的关节面穹隆顶与前后唇连线距离均高于右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37.6±5.0)° vs (32.2±8.2)°, P=0.003] 和女性[(37.8±4.6)° vs (32.7±7.3)°, P=0.026] 的左侧的前唇切线与前后唇连线夹角均显著大于右侧。[结论] 踝关节远端前后向置入螺钉时,螺钉下缘应至少位于前唇边缘上方约7 mm,男性右侧高于女性右侧。如置入更远端螺钉,应向胫骨近端倾斜至少42°,男女性左侧均高于右侧。
2025, 33(4):373-376.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152
摘要:[目的] 探讨Tight rope 联合侧方钢板固定Lisfranc 损伤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 年1 月—2023 年10 月采用上述方法手术治疗Lisfranc 损伤30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平均(40.2±10.7)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0.3±5.0) mL。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8±2.0) 个月。与术前相比,术后3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患者VAS 评分[(5.6±1.2), (3.0±0.8), (1.9±1.1), P<0.001]、AOFAS评分[(39.8±3.6), (60.3±6.0), (86.0±4.3), P<0.001] 均显著改善。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3 个月和末次随访正位第2 跖骨基底侧移位[是/否, (30/0), (0/30), (0/30), P<0.001]、侧位背侧台阶征[是/否, (18/12), (0/30), (0/30), P<0.001] 均显著纠正,患者第1 和第2 跖骨基底间距离[(5.7±1.3) mm, (1.9±0.3) mm, (1.6±0.2) mm, P<0.001] 显著减小。[结论] 采用Tight rope 联合侧方固定治疗足Lisfranc 损伤短期内可取得满意疗效,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2025, 33(4):377-380.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718
摘要:[目的] 应用胫骨后肌腱(posterior tibial tendon, PTT) 厚度指标从量化角度验证副舟骨(accessory navicular bone,AN) 对早期胫骨后肌腱功能障碍(posterior tibial tendon dysfunction, PTTD) 中PTT 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 2019 年1 月—2022 年8 月本院116 例对PTT 行MRI 检查患者纳入本研究。将足内侧疼痛且MRI 显示PTT 损伤或鞘旁积液者定义为异常组;将无症状且MRI 正常者定义为正常组。再另将两组按AN 类型不同定义4 个亚组,既无AN 组、I 型AN 组、II 型AN 组、III型AN 组,比较两组测量结果,以是否异常与PTT 厚度行ROC 分析。[结果] 正常组内各亚组PTT 厚度无显著变化(P>0.05);异常组内II 型AN 组PTT 厚度显著增大(P<0.05),与正常组比较,异常组II 型AN 亚组中PTT 厚度[(4.1±1.2) mm vs(5.5±0.6 ) mm, P<0.001] 显著增大,而其他各亚组两组间PTT 厚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I 型AN 亚组PTT 横截面短径厚度判断是否异常ROC 曲线,最佳截点是PTT 厚度为4.7 mm 时,敏感度为87.5%,特异度为85.7%,AUC 为0.875。[结论] 在PTTD 中,II 型AN 的存在可导致PTT 厚度增加,加重其损伤程度。
2025, 33(4):381-384.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952
摘要:[目的] 探讨副舟骨融合胫后肌腱止点重建术治疗成人Ⅱ型痛性足副舟骨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2021 年3 月—2023 年6 月,采用上述手术方法治疗的10 例成人Ⅱ型足副舟骨痛患者,男3 例,女7 例,平均年龄(40.2±4.4) 岁。评价临床及影像结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4.2±4.4) min,切口长度(5.1±0.9) cm,术中失血量(17.0±8.2) mL,术中透视次数(1.9±0.8) 次,下地时间(5.2±0.9) 周,完全负重活动时间(8.5±1.1) 周。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3.5±1.9) 个月,与术前相比,术后3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患者VAS 评分[(6.1±1.0), (1.3±0.7), (1.4±0.8), P<0.001]、AOFAS 评分[(55.6±7.1), (87.5±4.6), (90.0±0.5), P<0.001] 显著改善。影像方面,术后跟骨倾斜角无显著变化。足舟骨与副舟骨均获得融合,融合时间平均(16.2±3.5) 周。[结论] 改良副舟骨融合胫后肌腱止点重建术是治疗成人Ⅱ型痛性足副舟骨的有效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