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第33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临床论著
    • 神经根型颈椎病内镜与开放减压融合的比较△(开放获取)

      2025, 33(5):385-391.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532

      摘要 (116) HTML (0) PDF 0.00 Byte (3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比较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 UBE) 与开放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
      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ACDF) 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CSR) 的临床疗效。[方
      法] 回顾性分析2021 年1 月—2023 年6 月本科手术治疗单节段CSR 的28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12 例
      接受UBE,另外16 例接受ACDF,比较两组围手术期资料、随访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UBE 组切
      口长度[(1.9±0.1) cm vs (5.5±0.6) cm, P<0.001]、术中失血量[(22.1±5.0) mL vs (35.9±12.6) mL, P<0.001] 及住院天数[(6.3±1.8) d vs
      (9.3±3.1) d, P=0.003] 均显著优于ACDF 组,但前者术中透视次数显著多于后者[(5.3±0.8) 次vs (3.4±0.8) 次, P<0.001]。两组患者随
      访时间均超过12 个月,两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3 个月及末次随
      访时VAS、NDI、JOA 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同一时间点,两组间的上述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
      面,末次随访时,UBE 组的椎间孔面积[(67.0±3.2) mm2 vs (61.2±3.6) mm2, P<0.001]、颈椎前凸角[(20.4±0.9) ° vs (17.7±1.5) °, P<
      0.001] 均显著优于ACDF 组,但前者的椎间隙高度明显不及后者[(5.4±0.6) mm vs (6.0±0.7) mm, P=0.025]。[结论] UBE 在治疗单节
      段CSR 上与ACDF 疗效相当,但内镜手术组织损伤更少,且术后恢复更快。

    • Wiltse入路与经皮椎弓根固定单节胸腰椎骨折比较△(开放获取)

      2025, 33(5):392-397.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930

      摘要 (92) HTML (0) PDF 0.00 Byte (3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Wiltse 入路与经皮椎弓根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 年1 月—2020年12 月本科收治的无神经损伤胸腰段骨折97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51 例采用Wiltse 入路(Wiltse 组),46例采用经皮入路(经皮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Wiltse 组手术时间[(75.5±8.6) min vs (103.5±9.0) min, P<0.001]、术中透视次数[(6.4±0.9) 次vs (15.4±1.6) 次, P<0.001]、住院费用[(4.3±0.3) 万元vs(5.0±0.2) 万元, P<0.001] 显著优于经皮组,但前者的切口总长度显著大于后者[(7.0±0.7) cm vs (6.3±0.5) cm, P<0.001]。术后第1 dWiltse 组CK 水平显著低于经皮组[(155.7±9.9) U/L vs (174.3±15.8) U/L, P<0.001]。随时间推移,两组术后腰痛VAS、ODI 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术后3 d 经皮组ODI 评分显著少于Wiltse 组(P<0.05)。影像方面,两组患者置钉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局部后凸Cobb 角均显著减小(P<0.05),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显著增加(P<0.05)。术后3 d、内固定取出前、后,Wiltse 组局部后凸Cobb 角均显著小于经皮组(P<0.05),术后3 d Wiltse 组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显著大于经皮组(P<0.05)。[结论] Wiltse 入路及经皮内固定术均是胸腰段骨折微创术式,可获得满意临床疗效。相比之下,Wiltse 入路手术耗时更短、医患射线暴露更少、住院费用更低,改善胸腰段后凸角及恢复伤椎高度更满意。

    • 根型颈椎病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是否中药从督论治

      2025, 33(5):398-403.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301

      摘要 (66)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经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ACDF) 联合中药内服从督论治对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CSR) 的临床治疗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22 年1 月—2022 年12月收治的43 例单节段CSR 患者行ACDF 治疗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22 例采用ACDF 联合中药内服从督论治(联合组),21 例采用单纯ACDF(单纯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下地时间及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中医证候积分、VAS 评分、NDI 功能障碍指数、JOA 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联合组中医证候积分[(7.4±2.9) vs (11.6±5.2), P<0.001]、VAS 评分[(0.9±0.4) vs (1.9±1.1), P<0.001]、JOA 评分[(15.6±1.1) vs (14.4±0.9), P<0.001]、NDI 评分[(25.4±4.2) vs (27.9±4.2), P=0.028] 均显著优于单纯组。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椎间隙高度无显著变化(P>0.05),但颈椎前凸角显著增大(P<0.05),颈椎ROM 显著减小(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影像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SR 采用ACDF 联合中药内服从督论治可解除神经根压迫且疏通督脉瘀阻,显著改善神经功能,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间盘切除与椎体次全切融合比较

      2025, 33(5):404-409.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826

      摘要 (78)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tomy and fusion, ACDF) 与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with fusion, ACCF) 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MCSM) 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02 例在本院接受治疗的MCSM 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51 例采用ACDF 术,另外51 例采用ACCF 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 ACDF 组在手术时间[(125.8±12.6) min vs (136.8±13.7) min, P<0.001]、术中失血量[(185.6±18.6) mL vs (206.7±21.2) mL, P<0.001]、住院时间[(10.6±1.1) d vs (12.7±1.3) d, P<0.001] 均显著优于AC-CF 组。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NDI 评分、JOA 评分及锥体束征均明显改善(P<0.05),ACDF 组术后6 个月和末次随访JOA 评分[(13.6±1.6) vs (12.1±1.3), P<0.001; (15.1±1.6) vs (14.4±1.6), P=0.029],以及末次随访NDI 评分[(10.8±1.1) vs 13.6±1.3), P<0.001] 均显著优于ACCF 组。影像学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颈椎前凸角、C2~7矢状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 SVA)、T1倾斜角及最小椎管矢状径均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ACDF 组颈椎前凸角[(28.8±2.9)° vs (5.1±2.5)°, P<0.001] 、SVA [(11.4±1.2) mmvs (15.4±1.6) mm, P<0.001] 和T1 倾斜角[(25.1±2.5)° vs (28.3±2.9)° , P<0.001] 均显著优于ACCF 组。[结论] 与ACCF 相比,ACDF治疗MCSM 可有效减少手术创伤,取得更好临床治疗结果。

    • Delta内镜与UBE内镜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的比较

      2025, 33(5):410-415.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65A

      摘要 (73)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Delta 内镜与单侧双通道内镜(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 UBE) 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 LSS) 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 年1 月—2023 年6 月内镜减压治疗LSS 100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46 例采用Delta 内镜治疗,54 例采用UBE 内镜治疗。比较围术期、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 Delta 组在手术时间[(94.2±15.6) min vs (102.3±13.9) min, P=0.007]、切口长度[(1.3±0.1) cm vs (2.2±0.2) cm, P<0.001] 和术中透视次数[(3.5±0.4) 次vs (6.4±0.6) 次, P<0.001] 均显著优于UBE 组。两组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愈合质量、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3 个月、末次随访腰、下肢VAS 评分、ODI 指数均逐渐改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完全负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末次随访椎管面积、硬膜囊横截面积均增加(P<0.05),但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elta 内镜与UBE 内镜腰椎管减压术治疗LSS 均能获得良好的近期疗效。相比之下,Delta 内镜在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和透视次数方面优于UBE 内镜。

    • 超声CT融合影像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

      2025, 33(5):416-421.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417

      摘要 (72)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CT 融合影像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应用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医院在2021 年1 月—2023 年1月拟手术治疗的椎间盘突出症54 例患者,随机将患者分成两组,每组均为27 例。透视组予C 形臂X 线机引导椎间孔镜治疗;影像融合组予CT-超声融合成像引导下椎间孔镜治疗。比较围手术期、随访、影像学指标。[结果] 影像融合组手术时间[(89.2±10.7) min vs (109.3±11.8) min, P<0.001]、穿刺时间[(9.2±1.1) min vs (13.8±2.5) min, P<0.001]、术中透视次数[(3.8±0.8) 次vs(6.2±0.9) 次, P<0.001] 及一次穿刺成功率[例(%), 22 (81.5) vs 15 (55.6), P=0.040] 均显著优于透视组。所有患者均随访12 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腰痛与腿痛VAS 评分、ODI 评分、JOA 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1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融合组腰痛VAS评分[(3.6±0.9) vs (4.5±1.1), P<0.001; (0.9±0.2) vs (1.3±0.3), P<0.001] 与腿痛VAS 评分[(3.2±0.8) vs (3.7±0.9), P<0.001; (1.1±0.2) vs(1.6±0.5), P<0.001] 、ODI 评分[(45.5±5.6) vs (51.8±6.7), P<0.001; (20.4±2.6) vs (25.4±3.4), P<0.001]、JOA 评分[(16.2±2.3) vs (14.1±2.5), P<0.001; (23.5±3.2) vs (19.7±3.5), P<0.001] 均显著优于透视组。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两组患者椎管占位面积率显著降低(P<0.05),椎间隙高度与腰椎前凸角无显著变化(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影像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CT 融合影像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可明显改善患者疼痛及腰椎功能,提高手术安全性。

    • 布氏菌腰椎炎UBE辅助与开放后路病灶清除融合术

      2025, 33(5):422-428.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395

      摘要 (63)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 UBE) 与开放后路病灶清除椎间融合治疗椎间盘炎型腰椎布鲁氏菌性脊柱炎(lumbar brucellosis spondylitis, LBS) 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获得完整随访的34 例单间隙椎间盘炎型LBS 患者。后期的16 例患者采用UBE 辅助下后路椎间隙病灶清除引流,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UBE 组);而早期的18 例患者行腰椎后路脊柱感染病灶清除,椎弓根钉内固定(开放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影像学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UBE 组手术时间[(191.3±18.6) min vs (143.3±34.4) min, P<0.001]、术中透视次数[(5.6±1.0) 次vs(2.4±0.8) 次, P<0.001] 显著大于开放组;但前者切口长度[(5.4±0.3) cm vs (14.8±0.9) cm, P<0.001]、术中失血量[(185.7±18.1) mL vs(261.9±17.9) mL, P<0.001]、下地行走时间[(2.1±0.4) d vs (5.4±0.6) d, P<0.001] 及住院时间[(8.8±3.0) d vs (13.7±7.2) d, P=0.017] 显著优于后者。所有患者均获12 个月以上随访,术后随时间推移,两组VAS、ODI、JOA 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1 个月,UBE 组的VAS 评分[(1.8±0.7) vs (4.1±0.6), P<0.001]、ODI 评分[(32.2±7.0) vs (40.5±4.6), P<0.001]、JOA 评分[(20.2±1.7) vs (17.2±1.0), P<0.001] 均显著优于开放组。辅助检查方面,术后两组ESR、CRP 均显著减少(P<0.05),椎间隙高度、Cobb 角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Bridwell 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BE 辅助下手术治疗椎间盘炎型LBS 具有术后早期疼痛轻、术中失血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 >可视化分析
    • 经口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的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

      2025, 33(5):429-435.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012

      摘要 (69)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寰枢椎毗邻延髓、椎动脉等重要结构,当出现脱位、畸形时往往会导致神经功能损伤,严重者会影响生命安全。临床上通常使用单一后路减压及内固定治疗寰枢椎疾患,但少部分患者不能很好地实现寰枢椎复位。而经口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transor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 TARP) 内固定手术可在单一入路下一次完成寰枢椎减压、复位、内固定和融合。TARP 内固定手术是治疗寰枢椎疾患的有效补充手段。本研究拟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可视化技术,对TARP 手术的相关文献进行全方位和深度的分析。这不仅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该领域的研究历程、当前状态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还能揭示出研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可能的研究方向,从而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新的见解和指导。

    • >综述
    • 胸腰椎屈曲牵张型损伤的研究进展△(开放获取)

      2025, 33(5):436-441.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376

      摘要 (69) HTML (0) PDF 0.00 Byte (2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屈曲牵张型损伤(flexion distraction injury, FDI) 为脊柱三柱损伤,好发于胸腰椎,特点为棘突或后方韧带复合体(posterior ligamentous complex, PLC) 损伤,可伴有椎体压缩骨折或爆裂骨折,Chance 骨折仅为FDI 的一个亚型。在临床中,可能更关注显而易见的椎体骨折及神经压迫,而对胸腰椎屈曲牵张型损伤(thoracolumbar flexion distraction injury, TLFDI) 认识不足,容易漏诊误诊,阻碍了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不当的治疗方案会导致脊柱不稳以及神经功能恶化等。本文旨在对目前TLFDI 的损伤机制、临床分型、诊断方法、治疗方案选择及是否去除内固定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加强临床医生对此类损伤的认识,为TLFDI 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腰椎峡部裂修复术后愈合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2025, 33(5):442-447.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958

      摘要 (71)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腰椎峡部裂是引起青少年下腰痛的常见病因之一,最常见的治疗方式为保守治疗。在保守治疗无效或者合并椎体滑脱时常常需要手术治疗。大多数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峡部裂的断端可愈合,而少部分患者因自身内源性因素或者外源性因素引起峡部裂断端的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目前关于峡部裂修复术后愈合的相关因素并未见相关文献进行具体阐述,本文通过整理近年来峡部裂修复术后及骨折愈合不良相关文献,对峡部裂修复术后愈合不良因素进行综述。

    • 3D打印技术在脊柱外科应用现状与未来

      2025, 33(5):448-453.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827

      摘要 (69)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医学3D 打印技术的发展,其在精准化、个体化医疗中显示出巨大优势,有效推动了医学的发展。尤其在脊柱外科领域,3D 打印技术在个体化内置物设计及制作、手术辅助导板、手术规划、体外矫形、教学培训、医患沟通和生物材料等方面均表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拟对近年来3D 打印技术在脊柱外科领域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为脊柱外科疾病治疗方案的精准性和个体化提供参考。

    • 脊柱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诊治的现状

      2025, 33(5):454-458.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687

      摘要 (67)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深静脉血栓是指静脉回流障碍引起局部肿胀和疼痛,可引起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脊柱外科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有较大差异,与疾病类型、监测方法、监测时间等因素有关。抗凝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最佳的抗凝药物和治疗时间取决于临床评估。本文就脊柱外科常见疾病例如腰椎退变、脊柱骨折、颈椎病等在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早期诊断与治疗的现状做一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 人工智能在儿童脊柱侧弯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2025, 33(5):459-463.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843

      摘要 (87)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儿童脊柱侧弯是常见的三维脊柱畸形,早期准确诊断和干预可有效阻止侧弯进展。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图像识别任务上取得了显著进展,其通过数据收集、特征提取和模型构建等步骤处理医学图像,已被初步应用于脊柱侧弯的智能化诊断,并有望改善手工测量依赖医生经验、耗时费力、可重复性差的缺点。本文综述了人工智能在儿童脊柱侧弯诊断上的研究进展,为今后开发全自动、智能化脊柱侧弯诊疗工具提供研究思路和参考。

    • >临床研究
    • 老年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改良椎管扩大成形术△(开放获取)

      2025, 33(5):464-467. DOI: 1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064

      摘要 (62) HTML (0) PDF 0.00 Byte (1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改良腰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老年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 LSS) 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20 年2 月—2022 年12 月行改良腰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35 例老年多节段LSS 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平均随访(23.9±9.2) 个月,与术前相比,术后3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痛VAS 评分[(4.8±1.3), (1.5±0.7), (1.4±0.5), P<0.001]、腿痛VAS 评分[(6.9±1.1), (2.5±0.7), (2.3±0.6), P<0.001] 及ODI评分[(90.0±20.0), (10.0±10.0), (10.0±10.0), P<0.001] 均显著降低,平地连续行走距离[(183.7±114.4) m, (817.1±108.4) m, 1 212.9±175.5) m, P<0.001] 显著增加。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3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椎管面积[(1.3±0.1) cm2, (1.8±0.1) cm2, (1.8±0.1) cm2,P<0.001] 及侧隐窝矢状径[(3.0±0.5) mm, (5.4±0.6) mm, (5.5±0.6) mm, P<0.001] 均显著增加。[结论] 改良腰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老年多节段LSS 临床疗效满意,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

    • 腰椎不稳与稳定腰痛患者的MRI参数比较

      2025, 33(5):468-472.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758

      摘要 (61)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腰椎不稳与稳定腰痛患者MRI 测量参数(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parameters, MRIPs) 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21 年1 月1 日—2023 年8 月31 日收治的361 例腰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在过伸过屈动态腰椎X 线片腰椎体滑移是否>3 mm 分为不稳组181 例,稳定组180 例。比较两组腰椎MRI 参数的差异,包括小关节积液厚度、关节突关节夹角(facet joint angle, FJA)、椎间盘高度指数(disc height index, DHI)。[结果]右侧不稳组关节积液厚度显著大于稳定组[(1.2±0.8) mmvs (0.9±0.7) mm, P=0.023],不稳组两侧FJA 均显著大于稳定组[左侧: (61.2±9.8)° vs (57.2±8.4)°, P=0.039; 右侧: (62.9±10.1)° vs (59.1±6.5)°, P=0.003],不稳组的DHI 显著小于稳定组[(0.3±0.1) % vs (0.3±0.1) %, P=0.005]。此外,不稳定组椎间盘退变分级显著重于稳定组(P<0.05)。[结论] 对腰痛患者进行MRIPs 测量可对腰椎不稳做出准确评价并为手术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 认知行为干预对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恐动症的作用

      2025, 33(5):473-476.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59A?

      摘要 (59)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 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恐动症的干预效果。[方法] 2021 年1 月—2023 年1 月采用PLIF 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并患有恐动症的100 例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抛硬币法随机分为两组。其中,50 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干预,另外50 例仅给予术后常规护理。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结果] 认知行为组卧床时间[(2.1±0.6) d vs (3.8±0.8), P<0.001]、住院时间[(7.2±1.1) d vs (8.5±1.3) d , P<0.001]、并发症总发生率(8% vs 24%, P=0.029) 均显著优于常规组。认知行为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常规组[(45.3±4.9) d vs (53.8±6.6) d, P<0.001]。随时间推移,两组恐动症Tampa 评分(Tampa scale for kinesiophobia, TSK) 均显著下降(P<0.05),而JOA 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术后1 周和1 个月时,认知行为组的TSK 评分[(32.1±5.3) vs (44.8±6.6), P<0.001; (23.4±3.7) vs (30.4±4.7), P<0.001] 和JOA 评分[(20.6±3.5) vs (18.8±3.2), P<0.001; (22.4±3.0) vs (20.5±3.4), P<0.001] 均显著优于常规组。[结论] 认知行为干预能够促进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恐动症早期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功能康复。

    • 脊柱术后切口引流管引流液培养的意义

      2025, 33(5):477-480.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771

      摘要 (67) HTML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脊柱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切口引流管引流液培养的意义。[方法] 2019 年9 月—2024 年9 月本院行脊柱开放手术933 例患者纳入本研究,于拔除引流管时,切口引流管引流液进行细菌培养。记录细菌培养结果,并按临床相关指标分层比较分析。[结果] 933 例患者中培养阳性89 例,共分离97 株病原菌,其中49 株革兰阳性菌,47 株革兰阴性菌,1 株真菌感染。分层比较表明:按手术部位分层培养阳性率由高至低依次是,颈椎后路>胸椎>腰椎>颈椎前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4 h 者培养阳性率显著高于手术时间<4 h 者(11.7% vs 6.8%, P=0.013),炎性指标升高者的培养阳性率显著高于炎性指标未升高者(23.1% vs 7.3%, P<0.001),切口渗液者的培养阳性率显著高于无切口渗液者(15.2% vs 7.5%, P<0.001)。但是,糖尿病者与非糖尿病者的培养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3% vs 10.2%, P=0.220)。[结论] 脊柱外科术后切口引流管培养结果对术后伤口深部感染存在一定的预判作用,但需提高采样技术,减少假阳性结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