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33(7):577-583.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375
摘要:[目的] 比较髓内钉与钢板治疗腓骨中下段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0 年 1 月— 2022 年 12 月在本院内固定联合下胫腓 TightRope 固定治疗腓骨中下段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 40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医患沟通结果, 20 例采用髓内钉固定,另外 20 例采用钢板固定。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髓内钉组手术时间 [(117.1±24.5) min vs (147.2±26.6) min, P<0.001]、切口长度 [(4.1±1.7) cm vs (6.9±3.5) cm, P=0.003]、术中失血量 [(175.8±26.4) mL vs (199.4±22.5) mL, P=0.004] 和术中透视次数 [(5.7±1.2) 次 vs (7.1±1.5) 次, P=0.002]、切口愈合等级 [例, 甲/乙/ 丙, (20/0/0) vs (16/4/0), P=0.035]、下地行走时间 [(3.5±1.2) d vs (5.1±1.7) d, P<0.001]、住院时间 [(9.6±4.8) d vs (14.6±5.3) d, P=0.003] 均显著优于钢板组。随访时间平均(13.0±0.6)个月。髓内钉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 [(68.2±5.1) d vs (75.8±8.8) d, P=0.003] 显著早于钢板组。术后 1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髓内钉组的 VAS 评分 [(3.4±0.9) vs (4.5±1.0), P<0.001; (0.5±0.3) vs (1.0±0.6), P=0.002]、AOFAS 评分 [(76.5±5.3) vs (70.1±6.1), P<0.001; (92.8±3.1) vs (89.3±4.2), P=0.005] 均显著优于钢板组。术后 1 个月髓内钉组的跖屈-背伸 ROM [(32.9±5.6)° vs(27.8±4.9)°, P=0.004] 显著优于钢板组。影像方面,髓内钉组骨折复位质量不及钢板组(P<0.05),但骨折愈合显著优于钢板组(P<0.05)。末次随访时,髓内钉组的内侧净间隙(medial clear space, MCS)、胫腓净间隙(tibiofibular clear space, TFCS)显著优于钢板组(P<0.05)。[结论]髓内钉联合 TightRope 固定是治疗腓骨中下段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优选方案。
2025, 33(7):584-590.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685
摘要:[目的]比较双锚钉联合纵向穿骨缝线与张力带钢丝联合环扎固定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2021 年 2 月—2023 年 8 月在本院手术治疗的 41 例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20 例采用双锚钉联合纵向穿骨缝线 (缝合组),21 例采用张力带钢丝联合环扎固定 (张力带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缝合组术中透视次数 [(2.6±0.6) 次 vs (4.7±1.1) 次, P<0.001] 和术后 3 d VAS 评分 [(3.1±0.6) vs (4.8±0.7), P<0.001] 均显著优于张力带组。平均随访时间 (14.6±1.9) 个月,两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膝 AKPS 评分、Bostman 评分及膝 ROM 显著改善 (P<0.05)。缝合组术后 1 个月的 AKPS 评分 [(79.7±1.7) vs (73.7±1.7), P<0.001]、Bostman 评分 [(22.6±1.4) vs (20.8±1.6), P=0.021]、膝 ROM [(92.0±7.2)° vs (85.7±6.3)°, P=0.006] 以及术后 3 个月 AKPS 评分 [(86.5±1.5) vs (84.5±2.5), P=0.004] 均显著优于张力带组,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关节面对合均显著改善 (P<0.05),但是两组相应时间点的关节面对合、Insall-Salvati 指数及骨折影像愈合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锚钉联合纵向穿骨缝线固定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临床疗效优于张力带钢丝联合环扎固定,且恢复快,并发症少,无需二次手术取出。
2025, 33(7):591-596.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225
摘要:[目的]比较顺、逆行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桡骨远端干骺区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2 月—2023 年 2 月本科采用髓内钉固定桡骨远端干骺区骨折的 40 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20 例采用顺行弹性髓内钉治疗, 20 例采用逆行弹性髓内钉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顺行组手术时间 [(41.6±2.3) min vs (50.8±3.8) min, P<0.001]、术中透视次数 [(11.0±1.8) 次 vs (12.5±1.3) 次, P=0.011]、术中失血量 [(4.2±0.8) mL vs (5.1±0.7) mL, P=0.002] 显著优于逆行组。随访时间平均(14.5±1.1)个月,与术后 3 个月相比,末次随访时顺行组 Gartland-Wer- lay 评分无显著变化(P<0.05),逆行组的 Gartland-Werlay 评分显著减少(P<0.05),两组腕伸-屈 ROM、尺偏-桡偏 ROM、旋前旋后 ROM 均显著增加(P<0.05)。顺行组术后 3 个月 Gartland-Werlay 评分 [(1.0±1.0) vs (1.7±1.1), P=0.038] 显著优于逆行组。影像方面,顺行组骨折复位质量 [例, 优/良/差, (16 /4 /0) vs (10/5 /5), P=0.039] 及骨折影像愈合时间 [例, <4 周/4~6 周/≥6 周, (5/12/3) vs (3/ 10 /7) , P=0.013] 均显著优于逆行组。[结论]顺、逆行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桡骨远端干骺区骨折均可取得良好的疗效,顺行弹性髓内钉临床效果优于逆行弹性髓内钉。
2025, 33(7):597-603.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416
摘要:[目的] 探讨桡侧腕屈肌腱 (flexor carpi radialis tendon, FCRT) 入路与桡骨远端 Henry 入路内固定治疗 C3 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 2018 年 1 月—2023 年 1 月收治的 100 例 C3 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时间段,后期的 54 例患者采用 FCRT 入路,早期的 46 例患者采用传统的 Henry 入路。对比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指标。 [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FCRT 组骨折显露时间 [(10.5±1.0) min vs (13.6±1.2) min, P<0.001]、手术时间 [(56.4±5.3) min vs (60.0±6.4) min, P=0.003]、术中失血量 [(20.0±3.6) mL vs (23.5±4.0) mL, P<0.001] 均显著优于 Henry 组。随访时间平均(24.0±3.0) 个月,FCRT 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 [(80.5±7.5) d vs (84.0±8.6) d, P=0.032] 显著早于 Henry 组,与术后 1 个月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 VAS 评分、DASH 评分、G-W 评分、腕伸-屈 ROM、尺偏-桡偏 ROM、旋前-旋后 ROM 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 1 个月,FCRT 组 VAS 评分 [(2.3±0.4) vs (2.8±0.6), P<0.001]、DASH 评分 [(14.0±3.2) vs (15.7±4.2), P=0.024]、G-W 评分 [(8.0±1.8) vs (9.1±2.0), P=0.005] 均显著优于 Henry 组。影像方面,两组关节面复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两组掌倾角(palmar tilt, PT)、尺偏角(radial inclination, RI)、桡骨高度(radial length, RL)均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上述影像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 Henry 入路相比,桡侧腕屈肌腱(flexor carpi radialis tendon, FCRT)入路开放复位内固定 C3 型桡骨远端骨折可显著减少手术创伤,更有利于早期功能恢复。
2025, 33(7):604-609.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256
摘要:[目的] 评价半切开锁扣阻挡改良 Krackow (locking block modified Krackow, LBMK) 缝合治疗跟腱断裂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 2020 年 1 月—2023 年 2 月手术治疗的 63 例跟腱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医患沟通结果,33 例采用半切开 LBMK 缝合,30 例采用常规 Krackow 缝合。对比两组围手术期、随访资料。[结果] 改良组手术时间 [(45.0±6.4) min vs (50.6±7.2) min, P=0.002]、切口长度 [(2.5±0.5) cm vs 6.8±1.0) cm, P<0.001]、术中失血量 [(12.6.±3.2) mL vs (34.7±8.3) mL, P<0.001]、 下地行走时间 [(4.3±0.8) d vs (6.5±1.2) d, P<0.001]、住院时间 [(7.0±2.0) d vs (9.4±2.3) d, P<0.001] 均显著少于常规组。随访时间平均 (22.0±5.4)个月,改良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 [(46.2±4.6) d vs (50.0±5.3) d, P<0.001] 显著早于常规组,术后随时间推移,两组 VAS 评分、AOFAS 评分、ATRS 评分、足跖屈-背伸 ROM 及单足提踵次数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 1 个月和 6 个月,改良组 VAS 评分 [(2.0±0.5) vs 3.4±1.0), P<0.001; (1.0±0.3) vs (1.2±0.4), P=0.028],AOFAS 评分 [(78.4±4.0) vs (74.3±3.8), P<0.001; (89.2±3.6) vs (86.0± 3.2), P<0.001],ATRS 评分 [(80.3±4.5) vs (75.8±4.2), P<0.001; (90.0±3.8) vs (87.7±4.0), P=0.023] 和单足提踵次数 [(9.6±2.0) 次/min vs (7.5±1.4) 次/min, P<0.001; (25.4±4.2) 次/min vs (20.8±3.8) 次/min, P<0.001] 均显著优于常规组。改良组术后 1 个月跟腱断端间隙 [(0.1±0.0) cm vs (0.3±0.1) cm, P<0.001] 显著小于常规组。[结论] 半切开 LBMK 缝合治疗跟腱断裂疗效明确,且微创安全,能明显恢复踝关节功能。
叶赟,文祖洲,赵滨,吴德伟,吴西智,乔俊钊,周华,罗昂,陈洪强
2025, 33(7):610-614.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322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生存情况及死亡危险因素。[方法] 本院 2013 年 1 月—2023 年 1 月收治的 1 693 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纳入本研究,观察术后死亡的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比较和多因素 Cox 回归分析筛选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 1 693 例患者,共计 1 618 例获得完整随访,失访 75 例,失访率 4.4%;死亡 566 例,死亡率 34.5%。死亡组患者的年龄 [(82.3±7.4) 岁 vs (77.6±7.2) 岁, P<0.001]、肾功能不全比例 [例, 是/否, (22/544) vs (23/1102), P<0.001]、输血比例 [例, 是/否, (259/ 307) vs (408/719), P<0.001] 和住院天数 [(14.1±18.2) d vs (12.1±5.4) d, P=0.010] 显著大于生存组,而股骨颈骨折占比 [例, 股骨颈/粗隆间, (220/346) vs (560/567), P<0.001]、手术方式为内固定 (internal fixation, IF) 占比 [例, HA/THA/IF, (259/45/262) vs (479/345/303), P<0.001] 均显著高于生存组。Cox 回归分析表明: IF(HR=2.643, P<0.05)、肾功能不全(HR=1.564, P<0.05)、年龄(HR=1.062, P<0.05)是死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与股骨粗隆间骨折相比,股骨颈骨折是死亡的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年龄、肾功能不全、骨折部位、手术方式、是否输血、住院天数为死亡的危险因素,与股骨粗隆间骨折相比,股骨颈骨折是死亡的保护性因素;IF、肾功能不全、年龄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5, 33(7):615-620.
摘要:[目的] 采用荟萃分析评价肱骨近端锁定系统 (proximal humeral interlocking system, PHILOS) 和锁定肱骨近端钢板 (locking proximal humerus plate, LPHP)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 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自建库至 2024 年 4 月有关国内外文献,采用 RevMan5.3 软件对纳入文献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 11 篇文献,均为队列研究。荟萃分析结果显示:PHILOS 组手术时间(SMD=-1.32, 95%CI: -2.28~-0.37, P= 0.007)、术中出血量 (SMD=-1.23, 95%CI: -1.79~-0.67, P<0.001)、骨折愈合时间 (SMD=-1.23, 95%CI: -1.79~-0.67, P<0.001)、 术后并发症(OR=0.43, 95%CI: 0.27~0.68, P<0.001)、术后优良率(OR=4.45, 95%CI: 2.47~8.04, P<0.001)、术后肩关节外旋活动度 (SMD=1.20, 95%CI: 0.32~2.08, P=0.007)、术后肩关节屈曲上举活动度(MD=4.58, 95%CI: 2.99~6.17, P<0.001)、术后日常生活能力 (MD=1.47, 95%CI: 1.06~1.89, P<0.001)、术后肌力 (MD=1.18, 95%CI: 0.67~1.69, P<0.001)、术后引流量 (SMD=-0.57, 95%CI: -0.90~-0.24, P<0.001)均显著优于 LPHP 组,而两组术后 CMS、VAS 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肱骨近端骨折固定 PHILOS 临床效果优于 LPHP。
2025, 33(7):621-625.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833
摘要:钛及其合金以其优良的物理特性和生物相容性而广泛应用于骨科植入物中。由于其生物惰性,不能有效抵御感染。 假体周围感染是植入物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钛及其合金进行表面修饰成为了近年的研究热点。钛表面纳米化有利于成骨细胞的黏附,促进骨整合,二氧化钛纳米管(titanium dioxide nanotubes, TNT)不仅能够抵抗细菌的黏附,还可携带多种药物实现杀菌效果。因此,TNT 成为了一种高效、理想的载药平台。同时,可对 TNT 进行生物学修饰实现药物的缓释,实现理想的抗菌效果。该文对钛表面纳米化载药及其缓释进行综述,为构建抗感染的骨科植入物提供新的策略。
2025, 33(7):626-630.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276
摘要:骨缺损常由先天性畸形、外伤、肿瘤、感染等原因引起,解决实质性骨缺损,促进和恢复新鲜骨组织再生已成为全球骨科和口腔颌面外科亟需攻克的难题,胶原蛋白是人体中最丰富的蛋白质,也是骨骼系统细胞外基质的最主要成分,因其生物相容性好,可广泛获取,具备运输营养物质或药物的能力,胶原蛋白作为一种替代材料在骨组织再生领域越来越重要,本文主要介绍胶原蛋白的主要类型、来源、在骨再生中的作用及其在骨组织再生的临床应用和潜在应用价值,为胶原蛋白在骨科领域和口腔科领域进一步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2025, 33(7):631-636.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079
摘要:[目的]比较四维结构锁定板及常规锁定板的力学特性。[方法] 采集志愿者的股骨 CT 数据后建立股骨干斜行骨折模型,分别构建以四维结构锁定接骨板、常规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模型。在 ANSYS 软件中添加轴向、四点折弯两种载荷, 分析两组模型的位移、应力及云图分布情况。[结果] 在 600 N 的轴向加载下,四维组的接骨板位移均值显著小于常规组 [(0.1±0.0) mm vs (0.4±0.0) mm, P<0.001],螺钉位移均值 [(0.6±0.0) mm vs (0.4±0.0) mm, P<0.001] 和股骨位移均值 [(1.2±0.0) mm vs (0.8±0.0) mm, P<0.001] 显著大于常规组;接骨板应力 [(11.3±0.0) MPa vs (15.4±0.0) MPa, P<0.001]、螺钉应力均值 [(9.3±0.0) MPa vs (10.1±0.0) MPa, P<0.001] 均显著小于常规组,而股骨应力均值 [(2.4±0.0) MPa vs (2.3±0.0) MPa, P<0.001] 显著大于后者。在 500 N 的四点折弯加载下,四维组的接骨板位移均值 [(0.029±0.00) mm vs (0.044±0.00) mm, P<0.001] 显著小于常规组,而螺钉位移均值 [(0.058±0.00) mm vs (0.051±0.00) mm, P<0.001]、股骨的位移均值 [(0.112±0.001) mm vs (0.096±0.00) mm, P<0.001] 显著大于常规组。四维组的接骨板应力 [(3.685±0.005) MPa vs (5.556±0.001) MPa, P<0.001]、螺钉应力 [(2.608±0.004) MPa vs (3.024±0.001) MPa, P<0.001] 显著小于常规组,而股骨应力均值 [(0.326±0.005) MPa vs (0.308±1.160) MPa, P<0.001] 显著大于常规组。[结论]四维组可相对降低螺钉断裂风险,整体生物力学性能与常规组相近,具有发展成为一种新的骨折内固定物的潜力。
2025, 33(7):637-640.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173
摘要:[目的] 介绍“蜂巢”钛板肩锁和喙锁韧带重建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2019 年 1 月—2021 年 1 月 20 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接受上述手术治疗。自肩锁关节至喙突上方行 7 cm 横切口,显露喙突基底部和肩锁关节上表面骨面。分别在喙突、锁骨、肩峰上用克氏针建立骨隧道,通过引线将蜂巢钛板和超强缝线引入骨隧道后,复位肩锁关节,滑动结收紧缝线完成固定。[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3.3±1.2)个月。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 VAS 评分 [(5.0±1.1), (1.5±0.5), P<0.001]、Constant-Murley 评分 [(56.6±3.8), (89.6±3.6), P<0.001] 和 ASES 评分 [(63.4±5.0), (90.5±3.8), P<0.001] 均显著改善。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喙锁间距 (coracoclavicular distance, CCD) [(23.6±3.5) mm, (10.2±1.4) mm, P< 0.001] 显著改善。[结论]“蜂巢”钛板肩锁和喙锁韧带重建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固定强度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有利于肩关节功能恢复。
2025, 33(7):641-644.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2004A
摘要:[目的]介绍弱碱性溶液泡洗后股后穿支皮瓣修复膝下截肢端慢性创面的手术技术及其临床疗效。[方法]2021 年 1 月—2024 年 1 月,针对膝下截肢患者小腿残端慢性感染创面,清创后应用本科自制弱碱性溶液 (pH 值 7.5~8.0) 浸泡残端创面,3 次/d,浸泡 1 周,感染控制、创面清洁后,二期行股后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残端慢性创面。[结果]本组 7 例创面均顺利愈合,皮瓣成活良好,无皮瓣坏死、皮瓣下积液及感染复发等并发症。[结论]弱碱性溶液泡洗后股后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在膝下截肢端慢性创面治疗中疗效显著。
2025, 33(7):645-648.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010
摘要:[目的] 对比修复与重建内侧髌股韧带 (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 MPFL) 治疗青少年初次创伤性髌骨脱位的疗效。[方法] 2019 年 6 月—2022 年 6 月治疗初次创伤性髌骨脱位共 26 例 (26 膝),根据医患沟通结果,12 例采用锚钉修复 MPFL,另外 14 例采用大收肌腱双束重建 MPFL。比较两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神经、血管损伤。修复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重建组 [(54.9±7.8) min vs (84.2±8.9) min, P<0.001]。随访时间平均 (31.0±11.6) 个月。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两组 VAS 评分显著减少 (P<0.05),Kujala 评分、膝 ROM 显著增加 (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 VAS 评分、 Kujala 评分、膝 ROM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两组髌骨倾斜角、髌外移、胫骨结节股骨滑车沟距离均显著减小(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影像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FL 修复或重建治疗青少年初次创伤性髌骨脱位短期疗效相近。
仝彦格,万富安,时国富,杨建平,任飞,刘欢欢,李保华,郭天贵
2025, 33(7):649-652.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94A
摘要:[目的]探讨非尺骨截骨手术治疗儿童 Bado I 型陈旧性孟氏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6 年 9 月—2021 年 9 月本科采用非尺骨截骨,即肱桡关节切开桡骨头复位内固定治疗的 29 例儿童 Bado Ⅰ型陈旧性孟氏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临床及影像结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血管、神经损伤等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时间平均 (16.2±7.4)个月,随术前、术后 12 个月和末次随访的时间推移,肘关节 HSS 评分 [(84.0±5.3), (92.1±3.4), (93.3±2.6), P<0.001]、肘关节最大屈曲 ROM [(114.0±11.8)°, (139.0±2.4)°, (139.4±1.9)°, P 0.001] 显著增加,肘关节最大伸直 ROM [(5.8±3.9)°, (3.1±1.6)°, (2.9± 1.7)°, P<0.05] 显著减小。而前臂最大旋前 ROM 明显受限(P<0.05),前臂最大旋后 ROM 无显著变化(P>0.05)。随访过程中,未见桡骨头脱位复发、肘关节僵硬、肘外翻等晚期并发症。影像方面,术后桡骨轴线均通过肱骨小头中心,尺骨畸形角度随时间推移显著减小 [(4.6±1.4)°, (2.5±0.8)°, (2.1±1.0)°,P <0.001]。[结论]非尺骨截骨手术治疗儿童 Bado I 型陈旧性孟氏骨折具有可行性, 临床效果满意。
2025, 33(7):653-656.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034
摘要:[目的]探讨全角度复位固定治疗小粗隆二分型难复性股骨粗隆间骨折(irreducible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of the fe- mur, IRIFF) 的临床疗效。[方法] 2020 年 1 月—2022 年 12 月 18 例小粗隆二分型 IRIFF 患者,采用冠状位钳夹联合矢状位撬拨全角度辅助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评价临床及影像结果。[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39.7±7.0)min,术中出血量(124.7± 50.0)mL。患者均获(11.7±2.1)个月随访。1 例因头钉切割行半髋关节置换。随术前,术后 4 周和末次随访的时间推移,VAS 评分 [(6.4±1.1), (2.8±1.5), (0.7±1.1), P 0.001]、髋关节 Harris 评分 [(37.9±8.3), (71.6±10.8), (92.7±10.3), P 0.001]、髋伸屈 ROM [(5.3± 4.4) °, (67.4±13.0) °, (97.2±13.0) °, P<0.001] 均显著改善。 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 4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患髋关节颈干角 [(76.5±8.2) °, (129.1±4.9) °, (125.1±7.0) °, P<0.001] 显著增大,与术后 4 周相比,末次随访时,尖顶距无显著变化(P>0.05),17 例患者骨折一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6.6±1.5)个月。[结论]全角度辅助复位技术内固定治疗小粗隆二分型 IRIFF,复位固定满意,临床疗效确切。
2025, 33(7):657-660.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083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预防急性骨丢失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将 2022 年 7 月— 2023 年 6 月髋部骨折行髋关节置换的 95 例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防丢失组 47 例,常规组 48 例, 给予相应处理,比较两组临床及检验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防丢失组首次下床时间 [(41.6±5.6) h vs (54.5±8.7) d, P<0.001]、术后 3 d 最远行走距离 [(88.6±9.5) m vs (67.8±8.9) m, P<0.001] 显著优于常规组。随时间推移,两组 VAS 评分、Harris 评分显著改善(P<0.05),防丢失组术后 24 h VAS 评分 [(2.3±1.0) vs (3.0±1.2), P=0.004]、出院时 [(1.1±0.8) vs (2.4±1.1), P<0.001] 显著优于常规组;防丢失组 Harris 评分出院时 [(60.4±6.8) vs (54.5±9.4), P<0.001]、术后 4 周 [(76.6±4.7) vs (74.2±6.0), P 0.029]、术后 12 周 [(86.4±6.4) vs (81.8±5.8), P 0.001] 显著优于常规组。检验方面,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 4、12 周骨钙素(bone gzlutamyl protein, BGP)、总 I 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 (N-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 PINP) 和 I 型胶原羧基端肽 β 特殊序列 (Beta c-terminal cross-linked telopep- tides of type I collagen, β-CTX)的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术前两组上述检验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4、 12 周防丢失组 BGP、PINP 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而 β-CTX 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预防急性骨丢失护理可降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急性骨丢失的发生,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患者康复。
2025, 33(7):661-665.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797
摘要:[目的] 探讨桡骨远端骨折掌侧钢板内固定术中行腕管位透视 (carpal shoot through view, CSTV) 与背侧切线位透视 (dorsal tangential view, DTV)的应用效果。[方法]2019 年 1 月—2023 年 1 月,50 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纳入本研究。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分为 CSTV 组和 DTV 组,每组 25 例。比较两组临床与影像结果。[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平均(12.7±3.4)个月,末次随访,两组患者腕伸-屈 ROM、桡-尺偏 ROM、Gart- land-Werley 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影像方面,CSTV 组透视次数 [(1.9±0.8) 次 vs (2.7±1.2) 次, P=0.008] 显著少于 DTV 组。两组术中穿透钉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穿透钉漏检者。[结论]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术中行 CSTV 和 DTV 均能有效检测出穿出桡骨远端背侧皮质螺钉,CSTV 组透视次数少于 DTV 组。
黄洪贞,朱世军,刘庆胜,杨金三,牛建兵,牛福文,李健,聂志奎
2025, 33(7):666-669.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763
摘要:[目的]评价保留假体清创联合硫酸钙抗生素对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术后早期假体周围关节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 PJI)的疗效。[方法]2022 年 1 月—2024 年 7 月本科采用保留假体清创联合抗生素硫酸钙治疗收治的 20 例 TKA 术后早期 PJI。评估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出院时翻修手术切口均愈合良好。20 例患者平均随访(15.4±7.7)个月,末次随访时 18 例治愈,治愈率 90%。2 例术后局部窦道形成,确诊为 PJI 复发,分别于保留假体清创术后 22 d 和 40 d 行假体取出骨水泥占位器置入,二期翻修后感染均控制。 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 VAS 评分 [(6.9±1.2), (2.3±1.7), P<0.001] 显著降低,HSS 评分[(48.6±7.9), (79.6±6.3), P<0.001],膝伸屈 ROM [(86.0±15.4), (104.8±10.3), P<0.001] 显著增加。辅助检查方面,20 例患者中,细菌培养阳性 11 例,占 55.0%,其中金葡菌 4 例。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 ESR [(51.7±28.8) mm/h, (27.8±17.9) mm/h, P 0.01]、CRP [(69.8±64.6) mg/L, ( 21.4±17.5) mg/L, P<0.01] 显著下降。末次随访时 1 例出现假体周边透亮带。[结论]保留假体清创抗生素硫酸钙可有效治疗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感染,恢复关节功能。
2025, 33(7):670-672.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137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