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第21期更新
  • 2025年第21期播客
  • 视频课堂
  • 短视频更新
  • 小贴士更新
  • 专家论坛更新
  • 图片新闻
提交
元数据检索
    全选
    显示模式:: |
    2025年第21期
    • 韩庆海,杨华清,李强,章耀华,康杰,赵殿钊,彭爱民,马佳月,令泽琨

      2025,33(21):1921-1927,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20068

      Abstract:

      [目的]探讨微创截骨 Ilizarov 技术联合髓内钉与常规技术矫正小腿短缩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3 年 5 月—2022 年 7 月本科采用 Ilizarov 技术矫正小腿短缩 51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19 例接受微创截骨 Ilizarov 技术联合髓内钉 (改良组),另外 32 例采用传统 Ilizarov 技术延长 (常规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结果。 [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改良组的切口总长度 [(8.8±0.4) cm vs (1.9±0.2) cm, P<0.001]、术中失血量 [(147.4±22.3) mL vs (25.9±4.1) mL, P<0.001] 均显著多于常规组,而改良组的骨延长速度 [(1.80±0.11) cm/月 vs (1.83±0.12) cm/月, P=0.038]、外固定架佩戴时间 [(4.1±1.1) 周 vs (15.8±3.1) 周, P=0.008] 和总并发症发生率 [5 (26.3%) vs 25 (78.1%), P=0.002] 显著少于常规组。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 外固定指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随访平均(24.2±12.1)个月,两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拆除外固定时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疼痛 VAS、HSS、AOFAS 评分及膝 ROM、踝 ROM 均显著改善 (P<0.05)。末次随访时,改良组的膝 ROM [(112.6±10.1)° vs (89.4±5.7)°, P=0.005]、踝 ROM [(31.6± 4.1)° vs (15.3±3.8)°, P<0.001] 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影像方面,末次随访时,除改良组双侧胫骨长度差 [(2.6±1.0) mm vs (4.8±1.0) mm, P<0.001] 显著小于常规组外,其他相应时间点,两组间双侧胫骨长度差、胫骨冠状面畸形、胫骨矢状面畸形、胫骨近端内侧角 (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 MPTA) 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微创截骨 Ilizarov 技术结合髓内钉技术小腿延长,缩短了患者佩戴外固定器的时间,优化了术后膝踝关节的功能。

    • 位长强,刘宁宁,王梦洁,张寅啸,于洪建

      2025,33(21):1928-1934,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668

      Abstract:

      [目的] 评价膝内侧骨关节炎 (medial knee osteoarthritis, KOA) 行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 (open 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 OWHTO) 联合关节腔注射富血小板血浆 (platelet-rich plasma, PRP) 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1 年 3 月—2022 年 5 月本院行 OWHTO 45 例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21 例仅行 OWHTO,未注射 PRP (non-PRP 组),另外 24 例患者行 OWHTO 后关节内注射 3 次 PRP (PRP 组),另外。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结果。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行走时间、主动屈曲 90°时间、 切口愈合等级、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non-PRP 组治疗费用显著少于 PRP 组 [(2.3±0.1) 万元 vs (3.0±1.2) 万元, P<0.001]。两组患者随访时间均超过 24 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膝关节 NRS、KSS、HSS、Lysholm 评分以及膝屈-伸 ROM 均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 non-PRP 组膝关节 KSS [(94.0±2.8) vs (95.8±2.0), P=0.020]、Lysholm 评分 [(93.4±2.5) vs (95.8±2.5), P= 0.002] 以及膝屈-伸 ROM [(110.9±5.5)° vs (115.4±8.8)°, P=0.042] 明显不及 PRP 组。影像方面,末次随访时两组的胫骨后倾角 (pos- terior tibial slope,PTS)、胫骨股骨角 (femur tibia angle, FTA)、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 MPTA)以及髋膝踝角 (hip-knee-ankle angle, HKA)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是,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影像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关节内注射 PRP 可显著提升 OWHTO 的临床结果,有利于患者功能恢复。

    • 王志凌,崔建强,姜靖,曲军杰,徐林,傅德皓

      2025,33(21):1935-1941,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20189

      Abstract:

      [目的] 探讨改良的尺神经原位松解联合内上髁大部切除术 (in situ decompression combined with maximal medial epi- condylectomy, UNDME) 治疗肘管综合征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1 年—2023 年接受 UNDME 手术的 132 例肘管综合征患者的资料。末次随访时依据顾玉东尺神经功能评定标准,“可”和“差”的患者划为不佳组,而“优”和“良”的划为优良组。采用单因素比较和二分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术后随访 12 个月以上,20 例患者划为不佳组, 占 15.2%;112 例划为优良组,占 84.8%。单因素分析显示,不佳组在年龄 [(59.5±6.8) 岁 vs (52.1±9.1) 岁, P<0.001]、糖尿病比率 [是/否, (10/10) vs (18/94), P=0.002]、吸烟比率 [是/否, (10/10) vs (20/92), P=0.003]、病程 [(17.1±2.6) 个月 vs (11.9±3.6) 个月, P<0.001] 和术前 McGowan 评级重度等级比率 [I/II/III, (0/6/14) vs (18/64/30), P=0.002] 均显著大于优良组,而不佳组术前尺神经 MCV [(33.6± 10.0) m/s vs (40.7±8.2) m/s, P<0.001] 和 SCV [(41.8±8.4) m/s vs (47.7±8.5) m/s, P=0.005] 显著慢于优良组。两组间其他变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病程长(OR=1.941, 95%CI: 1.371~2.748, P<0.001)、McGowan 分级严重程度高 (OR=2.897, 95%CI: 1.003~8.362, P=0.049)和吸烟(OR=5.396, 95%CI: 1.340~21.712, P=0.018)是 UNDME 术后尺神经功能恢复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改良的尺神经原位松解联合内上髁大部切除术可以缓解尺神经压迫及拉伸应变,改善神经功能。 年龄大、糖尿病、吸烟、病程长和术前 McGowan 评级重是术后恢复不佳的相关因素。

    • 赵志虎,骆巍,马剑雄,马信龙

      2025,33(21):1942-1946,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063

      Abstract: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软骨下骨髓水肿样变是一种常见的 MRI 影像学特征,主要表现为股骨、胫骨和 (或) 髌骨的软骨下骨区域 T2 加权像上的高信号。研究表明,软骨下骨髓水肿样变不仅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疼痛和功能障碍密切相关,而且被认为是疾病进展的潜在驱动因素。近年来,众多研究对软骨下骨髓水肿样变术语的演变、发病机制、组织病理学、流行病学、自然史以及治疗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将对这些文献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关于软骨下骨髓水肿样变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作用的全面概述。

    • 苏永昆,孙红,杨华,李青松

      2025,33(21):1947-1951,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681

      Abstract: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是一种由软骨细胞丧失、基质降解和滑膜炎症引起的慢性退行性关节疾病,广泛影响全球人群健康。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延缓其病情进展。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缺氧诱导因子家族 (hypoxia-inducible factors, HIFs)在调控软骨细胞外基质代谢、细胞凋亡、炎症反应、自噬及铁死亡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基因沉默、镁基生物材料及小分子化合物靶向调节 HIFs 的表达,已被证实能够改善软骨退化并减缓 OA 的进程。因此,HIFs 被认为是 OA 治疗中的潜在靶点。本文综述了现有文献中关于 HIFs 在 OA 中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不同亚型 HIFs 在骨关节炎中的作用,并探讨了基于 HIFs 的 OA 靶向治疗策略,旨在为骨关节炎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见解。

    • 杨星,周明旺,王晓萍,高海源

      2025,33(21):1952-1956,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581

      Abstract:

      感染性骨不连是骨折后出现的严重并发症,治疗困难且极大可能会导致患者截肢和永久性残疾。传统治疗方法如抗生素应用、病灶清除等仅是对症处理,不能根治,且存在感染复发等缺陷。众多研究发现,Ilizarov 技术能够通过截骨彻底清除感染病灶以根治感染,并利用轴向牵张应力等刺激细胞增殖和血管形成,进而促进骨形成,最终治愈感染性骨不连,且多项研究已证实其疗效确切。本文对国内外采用 Ilizarov 技术治疗感染性骨不连的研究进行综述,并结合当前医疗技术发展对其进行前景展望,以期为今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 程坤,薛忠书,代淑红,陈宁杰

      2025,33(21):1957-1961,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770

      Abstract: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是一种常见的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是软骨变性、骨碎片形成、软骨下骨重塑和滑膜炎症。OA 早期大多采用药物、减肥等治疗,病情加重后,则需手术治疗。铜死亡(cuproptosis)是近期提出的一种新型细胞死亡方式。铜可直接与三羧酸循环中的脂酰化组分结合,致使脂酰化蛋白质积累及铁硫簇蛋白丢失,从而引起蛋白质毒性应激并最终导致细胞死亡。铜死亡的抑制可以影响各种与 OA 发展相关细胞的存活和增殖。本文通过总结铜死亡和调节铜死亡的关键基因与 OA 病理机制的联系及其对多种免疫细胞的影响,从而寻找治疗 OA 的新方法。

    • 梁周,张驰,潘成镇,杨博,蒲张林,刘桦,彭金辉,文立春,凌观汉,陈锋

      2025,33(21):1962-1970,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527

      Abstract:

      [目的] 通过蛋白和代谢组学研究去势大鼠山柰酚抗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方法] 18 只雌性 SD 大鼠随机分为 3 组,每组 6 只。通过卵巢切除方法建立大鼠骨质疏松模型,山柰酚组按 40 mg/kg 标准给予山柰酚灌胃,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给予蒸馏水灌胃,连续干预 12 周后,取大鼠股骨标本进行四维数据独立采集 (four-dimensional data-independent acquisition, 4DDIA)蛋白质组学及广泛靶向代谢组学,结合生物信息学探究差异蛋白及代谢物、代谢通路之间的相关性。[结果]4D-DIA 蛋白质组学结果显示 , 3 组共鉴定出 A0A8I5Y0Y5、 A0A8I5ZMX9、 A0A8I6AI41、 D3Z9R8、 D4A7K7、 F7FLE6、 M0R6X7、 M0R7Q2、P08494、Q62740、Q68FP3、Q6AY77 等 12 个共有差异蛋白。XDH、IBSP、MGP 和 F2RL3 等蛋白的表达在山柰酚组显著上调(P<0.05)。广泛靶向代谢组学结果显示,在 3 组中泛酸、L-精氨酸-L-丙氨酸等 25 种代谢物的表达存在差异。差异蛋白和代谢物表达相关性分析表明,山柰酚组和模型组之间有 3 个差异蛋白和代谢物呈现强相关性,XDH 与 L-异亮氨酸-L-组氨酸、 IBSP 与赖氨酰-缬氨酸、GPR183 与 L-组氨酸等代谢物呈显著负相关。差异蛋白和代谢物共同参与了维生素消化与吸收、代谢途径,其中 10 种差异代谢物和 3 个差异蛋白与代谢途径密切相关。[结论]山柰酚可能通过调节 XDH、IBSP、MGP 和 F2RL3 等蛋白的表达,调控氨基酸及其代谢物的代谢、维生素消化与吸收,起到防治骨质疏松的作用。

    • 马春骋,张庆宇,孙超,刘绪昌,朱克,王广硕,丰荣杰

      2025,33(21):1971-1978,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116

      Abstract:

      [目的]探讨粉防己碱对蛋白聚糖诱导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体内与体外作用,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内试验,42 只 BALB/C 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粉防己碱低量组、中量组、高量组和对照组。除正常组外,其他动物给予蛋白聚糖诱导的类风湿性关节炎(proteoglycan-induced arthritis, PGIA)小鼠模型。低量组每天给予粉防己碱 7.5 mg/kg,中量组每天 15 mg/kg,高量组每天 30 mg/kg 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均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对照组每天给予塞来昔布 60.7 mg/kg, 连续治疗 28 d。体外试验,MH7A 细胞同上分组给予粉防己碱处理。[结果] 体内实验:用药第 28 d,与模型组相比,低、 中、高量组和对照组在后爪厚度 [(5.1±0.1) mm vs (3.6±0.2) mm vs (3.0±0.2) mm, (2.4±0.2) mm, (3.6±0.1) mm, P<0.001]、关节炎评分 [7.0 (7.0, 7.0) vs 5.0 (4.0, 5.0) vs 4.0 (4.0, 4.0), 2.0 (1.0, 2.0), 2.0 (1.0, 2.0), P<0.001]、血清中 TNF-α [(320.6±7.2) pg/mL vs (264.5± 13.1) pg/mL vs (217.3±40.0) pg/mL vs (159.8±17.2) pg/mL vs (160.7±11.3) pg/mL, P<0.001]、IL-1β [(365.1±32.2) pg/mL vs (217.7± 18.8) pg/mL vs (161.1±18.3) pg/mL vs (110.6±4.8) pg/mL vs (110.4±3.8) pg/mL, P<0.001]、IL-6 含量 [(435.5±33.3) pg/mL vs (261.7± 30.6) pg/mL vs (189.0±8.1) pg/mL vs (152.9±13.3) pg/mL vs (154.7±11.1) pg/mL, P<0.001]、组织学评分和 μCT 检查评分均有显著改善 (P<0.05)。体外实验:与模型组相比,低、中、高量组在 EdU 阳性细胞数量、p-Akt 和 p-P65 的蛋白表达水平、M2 巨噬细胞浸润和激活状态的肥大细胞浸润均显著改善(P<0.05)。[结论]粉防己碱可抑制类风湿模型的炎症进展和滑膜增生,其机制可能与调控 AKT 和 NF-κB 信号通路有关。

    • 包宽,黄海峰,陆开航,包涛,胡亚鹏,杨先腾

      2025,33(21):1979-1983,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872

      Abstract:

      [目的]介绍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ONFH)三维规划股骨颈基底部旋转截骨术的手术技术及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对 16 例 (17 髋) 股骨头坏死患者行上述手术治疗。将术前 CT 数据转化为可实施操作和观察的三维模型, 使用构建面工具在股骨颈基底部上建立截骨线,在确保无髋关节撞击的情况下,取股骨头负重区完整率最高时的规划旋转角度,必要时可适度进行股骨头内翻调整。患者全麻后侧卧位,以大粗隆顶点为中心行纵切口,行大转子截骨。屈曲、外展、外旋髋关节,“Z”字形切开关节囊。自内向外切断大转子后方 1/3 的骨质。沿股骨颈中轴线置入克氏针 1 枚作为旋转轴,再垂直于股骨颈中轴线方向置入 2 枚平行克氏针作为定位轴,于两定位轴之间垂直截断股骨颈,以两定位轴的相对角度作为参照,按照术前规划方案进行旋转。使坏死区偏离负重区,确保旋转对股骨头血运无明显影响,用三枚空心螺钉固定,复位固定大转子骨块,关闭切口。[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1 例(12 髋)术中旋转角度与术前设计一致,5 例(5 髋) 误差 5°~10°。随访 12~36 个月,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VAS 评分 [(5.2±0.5), (0.7±0.6), P<0.001] 、Harris 评分 [(70.8±8.6), (87.5±5.4), P<0.001]、iHOT-12 评分 [(66.4±9.0), (84.9±9.8), P<0.001] 均显著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3 例(14 髋)影像学显示负重区股骨头形态良好。[结论]三维规划技术为股骨颈基底部旋转截骨术实施提供了准确的技术参数,初步临床结果满意。

    • 李琦,马富强,王翔宇,周占锋

      2025,33(21):1984-1987,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594

      Abstract:

      [目的] 介绍跖趾关节成形克氏针固定治疗中晚期 Freiberg 病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20 年 3 月— 2023 年 12 月 20 例 Freiberg 病的患者均采用阴阳锉辅助进行跖趾关节塑形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手术采用患侧跖趾关节背侧纵行切口,逐层切开,保护趾长伸肌腱并牵开,从背侧切开跖趾关节囊,显露跖趾关节间隙,清除跖趾关节周围游离剥脱的软骨游离体,脱位跖趾关节,用阴锉打磨跖骨头,剔除表面部分软骨及硬化骨,修整肥大增生骨赘至跖骨头圆滑,经皮斜行穿入 1~2 枚钛针固定跖趾关节,用周围的脂肪、切断的跖短伸肌腱及部分关节囊组织填充跖趾关节间隙,全层缝合切口。[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0.1±11.2)个月。AOFAS 评分由术前的(68.7±6.1)分显著提高到术后 6 个月的(91.0± 4.2) 分 (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 6 个月跖趾关节跖屈、背伸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采用阴阳锉辅助进行跖趾关节塑形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中晚期 Freiberg 病,创伤小,操作简单,是较为可靠的一种治疗方案。

    • 何晓清,熊鹰,字国祚,杨雪标,潘德,石岩,徐永清,苏踊跃

      2025,33(21):1988-1992,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291

      Abstract:

      [目的] 评价胫骨内后侧截骨法横向骨搬移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3 月—2022 年 10 月收治的 52 例糖尿病足溃疡(56 足),均采用胫骨内后横向骨搬移术。评价临床资料。[结果]56 足均顺利完成截骨,手术时间 20~40 min,切口长度 5~7 cm,术中骨折块大小 5 cm×1.5 cm~6 cm×1.8 cm。术后 3 足出现截骨切口渗出,经换药和延迟 2 周搬运后伤口愈合。随访时间平均(15.5±2.7)个月。3 足因严重感染并伴有剧烈疼痛而选择截肢,截肢率 5.4%,保肢成功率 94.6%。带架时间最短 6 周,最长 17 周。随术前、术后 7 d 和 12 个月的时间推移,VAS 评分 [( 6.2±0.7), ( 3.2±0.6), ( 1.0±0.3), P= 0.022]、踝臂指数 (ankle brachial index, ABI) [( 0.7±0.1), (0.8±0.1), ( 1.0±0.2), P=0.042] 和趾端皮温 [( 28.2±2.1)℃, ( 32.3±0.5)℃, (36.1±0.6)℃, P=0.031] 均显著改善。除 3 足截肢外,创面均愈合 [愈合/未愈合/截肢, (0/56/0), (0/56/0), (53/0/3), P<0.001] 。[结论] 胫骨内后侧截骨法横向骨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时能有效改善足部血液供应,手术简单安全,并发症少。

    • 程卫东,王新卫,郭马珑,崔宏勋

      2025,33(21):1993-1996,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00405

      Abstract:

      [目的] 探讨万古霉素硫酸钙植入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4 年 3 月—2022 年 4 月收治的 37 例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病灶清除万古霉素硫酸钙植入。评价临床及检验结果。[结果]37 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113.1±39.5)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56.8± 78.3)mL。随访时间平均(38.3±22.8)个月,2 例患者术后感染复发,经再次病灶清除植入万古霉素硫酸钙后感染控制。骨愈合时间平均 (7.9±2.9) 个月。与术前相比,患者出院及末次随访时 ROM [(39.4±7.3)°, (55.4±7.3)°, (106.1±17.3)°, P<0.001]、KSS 临床评分 [(19.1±3.9), (30.0±2.7), (80.8±5.0), P<0.001]、KSS 功能评分 [(19.9±14.7), (38.8±4.9), (85.7±5.1), P<0.001]、HHS 评分 [(31.8±6.4), (40.0±5.4), (73.8±9.1), P<0.001] 均显著增加。检验方面,与术前相比,患者出院及末次随访时,CRP、WBC、ESR 水平均显著降低,3 项指标均在平均 (5.4±2.5) 周恢复正常。[结论] 根据感染及骨折愈合情况,保留或拆除内固定,植入万古霉素硫酸钙并及时应用外固定架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后感染的可靠方法,可有效控制感染,促进功能恢复。

    • 殷大利,李春坚,王琳,解维峰,何旭

      2025,33(21):1997-2000,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20051

      Abstract: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经皮截骨矫正母外翻畸形的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 2020 年—2023 年接受经皮截骨矫正母外翻手术的 20 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经皮 Chevron 截骨,必要时增加经皮 Akin 截骨。评估临床与影像资料。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手术,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随访 12 个月以上,随时间推移,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6.0±0.9), (3.2±0.8), (0.7±0.5), P<0.001] 和曼彻斯特-牛津足部问卷 (Manchester-Oxford Foot Questionnaire, MOXFQ)评分 [(66.5±3.1), (53.2±3.9), (12.9±3.0), P<0.001] 均显著减少;而美国骨科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 Ankle Society, AOFAS) 评分显著增加 [(49.4±5.4), (65.2±5.8), (88.9±3.2), P<0.001]。至末次随访时,20 例患者均无畸形复发,无翻修手术。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 3 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患者母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 HVA) [(37.0±8.1)°, (19.7± 3.1)°, (19.8±3.3)°, P<0.001] 和第 1 跖骨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 IMA)[(16.9±3.0)°, (9.5±1.3)°, (9.6±1.7)°, P<0.001] 均显著减少。 术后 6 个月时,所有患者截骨均愈合。[结论]经皮截骨矫正母外翻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张伟强,罗文明,史兴振,高加智,李飞,赵刚,吴倩

      2025,33(21):2001-2005,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2015A

      Abstract:

      [目的] 观察微创皮质截骨联合髓内钉固定治疗陈旧性胫腓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21 年 10 月—2023 年 2 月,本科对 13 例骨折端存在不同程度畸形的 3 周以上陈旧性胫腓骨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术中行骨折端小切口皮质截骨,松解周围软组织,牵引恢复胫骨力线和长度,随后常规进行髌上入路髓内钉固定。评价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13 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无重要血管神经损伤。随访 12 个月以上,临床骨折愈合时间(7.8±1.5)个月,随术前、术后 3 个月和末次随访的时间推移,VAS 评分 [(5.7±1.7) 分, (1.6±0.7) 分, (1.2±0.4) 分, P<0.001]、HSS 评分 [(54.1±7.0) 分, (87.7±2.7) 分, (91.5±2.7) 分, P<0.001]、膝伸屈 ROM [(92.3±9.3)°, (121.3±25.8)°, (130.6±17.6)°, P<0.001]、踝 AOFAS 评分 [(69.5±4.6), (88.0±2.9), (99.5±0.8), P< 0.001] 均显著改善。随访过程中,所有患者均无再骨折,无翻修手术。影像方面,随时间推移,患者胫骨对线显著改善 [例, 优/良/ 差, (0/0/13), (4/9/0), (10/3/0), P<0.001],双侧胫骨长度差显著缩小 [(7.3±5.3) mm, (1.3±1.0) mm, (0.4±0.3) mm, P<0.001]。术后骨痂形成时间为(7.0±1.5)周,至末次随访时,13 例患者均达到完全骨折愈合塑形,均无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结论]骨折处小切口截骨可有效辅助陈旧性胫骨骨折复位和髓内钉固定,微创操作,对骨折端血运影响小,取得满意临床结果。

    • 马鹏a,曾芮a,蒋鹏a,张庆a,何伟b

      2025,33(21):2006-2009,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2030A

      Abstract: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前路髂腰肌间隙阻滞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23 年 6 月 —2024 年 5 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髋关节置换患者 60 例,随机分为阻滞组与非阻滞组,每组 30 例。两组均行蛛网膜下腔阻滞,阻滞组术前加行前路髂腰肌间隙阻滞,术后均用静脉自控镇痛。比较两组术中镇痛情况及术后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阻滞组的下床行走时间 [(4.2±0.9) d vs (6.0±1.2) d, P<0.001]、术后总舒芬太尼消耗量 [(19.3±3.1) μg vs (22.7±5.6) μg, P=0.007]、补救镇痛率 [4 (13.3%) vs 18 (60.0%), P<0.001]、总不良反应发生率 [7 (23.3%) vs 24 (80.0%), P<0.001] 均显著小于非阻滞组,两组之间术后尿潴留、呼吸抑制以及谵妄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6 h 及 1、3、7 d 阻滞组 VAS 评分均显著优于非阻滞组 [(1.8±1.0) 分 vs (3.5±1.5) 分, P<0.001; (2.4±0.5) 分 vs (3.0±0.9) 分, P=0.005; (1.9±0.6) 分 vs (2.3±0.6) 分, P=0.017; (0.9±0.6) 分 vs (1.3±0.6) 分, P=0.012];阻滞组术后 24、48 h 的 2 min 步行距离均显著优于非阻滞组 [(44.2±12.0) m vs (36.2±10.5) m, P=0.020; (170.4±9.9) m vs (120.9±18.2) m, P<0.001] 。[结论] 超声引导下前路髂腰肌间隙阻滞可有效减轻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 促进功能恢复,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 聂琛,王敏,邵岩,王成龙,朱庄臣,张国玲

      2025,33(21):2010-2013, DOI: I: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2019A

      Abstract:

      [目的]利用便携式动态步态分析系统测量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手术前后患肢步态参数, 评估其步态变化的特点,从而指导术后康复治疗,得到适用于临床的评估方法。[方法]分别在术前及术后 3 个月应用便携式动态步态分析系统进行步态分析,评估手术前后各步态参数的改善程度。[结果]与术前相比,患肢术后 3 个月步幅 [(81.9±2.6) cm, (110.6± 7.4) cm, P<0.001]、步高 [(10.5±2.2) cm, (20.6±1.5) cm, P<0.001]、单侧总支撑时长 [(49.1±3.1)%, (63.8±1.1)%, P<0.001]、单侧摆动时长 [(50.9±3.1)%, (36.2±1.3)%, P<0.001]、单足支撑时长 [(30.1±0.5)%, (35.3±0.7)%, P<0.001]、着地仰角 [(11.7±1.6)°, (19.5±1.4)°, P< 0.001]、离地仰角 [(47.4±1.6)°, (60.7±2.8)°, P<0.001] 和最大摆动速度 [(2.7±0.2) m/s, (3.9±0.3) m/s, P<0.001] 均有明显改善。但是术后 3 个月患者组的着地仰角 [(19.5±1.4)° vs (20.5±1.5)°, P=0.012] 和最大摆动速度 [(3.9±0.3) m/s vs (4.1±0.2) m/s, P=0.006] 仍不及健康人组。[结论] 全膝关节术后 3 个月步态有较好改善。便携式动态步态分析系统可以量化评估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前后患者的步态特点, 对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锻炼可能有针对性指导价值。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出版单位:《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社有限公司
编辑部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国投财富广场5号楼10层1020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环山路217-1号泰安八十八医院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工作站
电话:0538-6213228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005-8478
国内统一刊号: CN 10-1784/R
邮政编码:271000
E-mail:jiaoxingtougao@163.com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