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数据检索
-
2025,33(14):1249-1251,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2044A
Abstract:
近年来骨肿瘤患者数量明显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各脏器肿瘤发生的骨转移以及骨相关事件的增加所致。原发恶性骨肿瘤均为异质性大的肉瘤,涉及部位广、病理组织学类型多,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差异大。骨肿瘤手术具有挑战性,为获得局部控制,不仅需要良好的切除技术;为获得满意的术后功能效果,更依赖于肿瘤切除后的骨和关节的结构性缺损重建手段。 本期以骨肿瘤为主题的专刊,内容涉及从脊柱到四肢,从软组织肿瘤到骨源性肿瘤,从基础研究到临床治疗,所关注的问题及研究结果颇具指导意义。手术技术论文均配有漂亮的手术示意图,增加了论文的可读性,值得一读!
-
2025,33(14):1252-1257,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20402
Abstract:
随着肿瘤基础研究的深入、临床诊疗技术的不断提升,以及治疗理念的持续更新,肿瘤的治愈率和局部控制率均得到显著改善。当前,肿瘤治疗已由传统的单一治疗模式(如手术、放疗或化疗)逐步转变为包括药物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精准医疗、手术干预及康复支持在内的多学科诊疗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 MDT)。随着肿瘤 MDT 模式的广泛推广与不断优化,患者的生命风险显著降低,整体生存期实现了质的飞跃。本文就各种肿瘤骨相关事件(skeletal-related events, SREs)发生特点、骨转移瘤 MDT 系统的建立、SREs 处理的国内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改进意见。
-
2025,33(14):1258-1264,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20401
Abstract:
[目的] 探讨影响黏液样脂肪肉瘤和黏液纤维肉切除术后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0 年 1 月—2023 年 1 月本院手术治疗黏液样脂肪肉瘤或黏液纤维肉瘤的 22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比较和单变量 Cox 风险比例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使用 Kaplan–Meier 法计算预测生存率,绘制生存曲线,生存差异行 Log rank 检验。[结果] 22 例患者中,14 例(64%)接受了根治性切除,另外 8 例(36%)接受了广泛切除。所有患者随访 24~48 个月。4 例(18%)于术后 3~ 24 个月死亡,平均为(13.8±4.4)个月。单因素分析表明:浸润生长者浅表生长的比率显著高于非浸润生长组(P<0.05)。按生长方式分层比较,浸润性生长的实际疾病特异性生存期 (disease specific survival, DSS)、实际局部无复发生存期 (local failure free survival, LFFS) 和实际远处无转移生存期 (distant failure free survival, DFFS) 均显著短于非浸润性生长 (P<0.05),按外科边界分层比较,切缘阴性者的实际 DSS、LFFS 和 DFFS 均显著长于切缘阳性者 (P<0.05)。单因素 Cox 风险比例回归表明,生长方式 (浸润性生长) 的外科边界 (切缘阳性) 是影响 DSS、LFFS 和 DFFS 独立危险因素 (P<0.05)。Kaplan-Meier 生存分析法预测 2 年 DSS、LFFS 和 DFFS 生存率分别为 83%(95%CI: 72~94)、83%(95%CI: 72~94)和 64%(95%CI: 50~79)。Log rank 检验表明:非浸润生长者的预测 DSS [(46.3±1.1) 个月 vs (26.3±4.2) 个月, P=0.001],预测 LFFS [(45.4±1.8) 个月 vs (24.6±4.6) 个月, P=0.001] 和预测 DFFS 均显著长于浸润生长者 [(43.6±1.7) 个月 vs (22.8±3.8) 个月, P<0.001]。[结论]与非浸润性生长相比,浸润性生长的黏液样脂肪肉瘤和黏液纤维肉瘤的患者预后更差。浸润性生长方式和外科切缘阳性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2025,33(14):1265-1271,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20394
Abstract:
[目的] 探讨假体重建四肢长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不良事件的发生和危险因素,为优化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0 年 9 月—2024 年 1 月两个骨肿瘤中心 108 例接受假体重建四肢长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患者。记录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依据 Henderson 分型对并发症进行分类,单因素分析导致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竞争风险分析法评估并发症发生及再手术的累积风险,并采用 Kaplan-Meier 分析患者的生存状况。[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 (142.6±41.1)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 (654.5±437.5) mL。平均随访 (28.1±25.7) 个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 16.7% (18/ 108),其中 Henderson Ⅰ型 1 例,Ⅱ型 9 例,Ⅲ型 4 例,Ⅳ型 1 例,Ⅴ型 4 例;再手术率为 6.5%(7/108)。末次随访时,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 MSTS 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4±3.3) vs (24.7±3.1), P=0.126]。是否发生并发症的单项因素分析表明:两组间在性别、肿瘤类型、手术部位、是否术前病理性骨折、假体类型、辅助钢板使用、截骨长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但是并发症组的年龄显著小于无并发症组 [(53.7±18.1) 岁 vs (62.9±15.3) 岁, P=0.026],提示年龄是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以死亡为竞争风险的术后 1、2、5、8 年的累积并发症风险分别为 7.5%、9.5%、21.4%及 21.4%,再手术的累积风险分别为 3.7%、3.7%、6.8%及 6.8%。至末次随访时,108 例患者中 55 例因疾病死亡,占 50.9%。其中,26 例原发性骨肿瘤患者中 8 例 (30.8%) 死亡,82 例转移性肿瘤患者中 47 例 (57.3%) 死亡。Kaplan-Meier 生存分析 1、2、5、8 年的生存率分别为 81%、56.6%、35.9%、26.1%。[结论]骨干假体重建治疗四肢骨肿瘤可有效恢复肢体功能并实现早期负重,但无菌性松动与结构性失败是主要并发症,年轻患者风险更高。辅助钢板固定及个性化假体设计可能有助于提升稳定性,长期生存患者需重视假体远期失效风险。
-
2025,33(14):1272-1278,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20207
Abstract:
[目的] 探讨牛鼻子引流技术 (nose ring drainage, NRD) 联合胫骨横向骨搬移 (tibial transverse transport, TTT) 技术治疗 Wagner III/IV 级糖尿病足 (diabetic foot, DF) 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3 月—2023 年 10 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骨科治疗的 38 例 Wagner III/IV 级 DF 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17 例采用 NRD 联合 TTT 技术(引流组),另外 21 例采用单纯 TTT 技术 (无引流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随访以及辅助检查结果。[结果] 引流组的住院时间 [(18.5±5.2) d vs (23.7±5.9) d, P=0.027]、抗生素使用时间 [(14.1±5.3) d vs (21.3±8.2) d, P=0.013]、创面清创次数 [(1.2±0.1) 次 vs (2.0± 0.2) 次, P=0.047]、换药次数 [(6.8±1.2) 次 vs (11.5±3.6) 次, P=0.012] 均显著优于无引流组。所有患者随访(28.5±6.8)个月,引流组复发率显著低于无引流组 (6.7% vs 17.7%, P=0.029),且创面愈合时间显著早于无引流组 [(82.4±18.6) d vs (102.8±23.5) d, P< 0.001]。辅助检查方面,随术前、术后 1 周、术后 1 个月的时间推移,两组 WBC、NEU、PCT、CRP、ESR、IL-6 均显著改善 (P<0.05);引流组术后 1 周的 CRP [(29.0±5.2) mg/L vs (46.6±6.1) mg/L, P=0.002]、ESR [(28.2±6.0) mm/h vs (43.0±8.2) mm/h, P= 0.035]、IL-6 [(48.5±8.9) pg/mL vs ( 71.5±12.0) pg/mL, P=0.014] 显著优于无引流组。[结论] NRD 联合 TTT 技术治疗 DF,可以在从根本上改善远端肢体血运的前提下,保证引流彻底、通畅,从而缩短抗生素使用时间和治疗时间,并降低复发率。
-
2025,33(14):1279-1285,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815
Abstract:
[目的]探讨类风湿足患者手术治疗后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3 年 1 月—2024 年 9 月手术治疗类风湿足的 147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和二元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类风湿足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147 例患者中,16 例 (10.9%) 出现并发症,其中切口愈合不良 8 例 (5.4%)、术后感染 4 例 (2.7%)、畸形复发 2 例(1.4%)、内固定失效 2 例(1.4%);131 例(89.1%) 未出现并发症。单因素比较表明,并发症组以下指标显著高于非并发症组,包括年龄 [(68.6±7.4) 岁 vs (60.4±7.0) 岁, P=0.004],BMI [(27.9±3.3) kg/m2 vs (24.2±3.9) kg/m2 , P= 0.018]、激素使用量 [少/中/多, (3/8/5) vs (96/22/13), P<0.001] 和持续时间 [(121.5±14.6) 个月 vs (62.1±11.3) 个月, P<0.001]、免疫抑制剂使用量 [少/中/多, (3/7/6) vs (89/26/16), P<0.001] 和持续时间 [(116.2±10.5) 个月 vs (70.3±13.8) 个月, P<0.001]、吸烟 [是/否, (11/ 5) vs (39/92), P=0.021]、糖尿病 [是/否, (14/2) vs (23/108), P<0.001] 及手术时间 [(167.4±8.3) min vs (143.7±20.2) min, P=0.003]。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 (OR=2.413, 95%CI: 1.345~4.578, P=0.021)、糖尿病史(OR=2.983, 95%CI: 1.005~8.345, P=0.004)、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 (OR=3.278, 95%CI: 1.003~9.796, P<0.001) 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偏大、有糖尿病史、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使用史的类风湿足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风险较大,临床中应加强围术期管理,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2025,33(14):1286-1294,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20073
Abstract:
本文旨在探讨伴脊髓压迫颈椎椎管内骨软骨瘤的临床特点、基底渐进磨除切除手术方法及疗效。本文报告 2 例抵至颈椎管前壁的椎管内骨软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 例患者均行基底渐进磨除切除。患者手术顺利,肿瘤均被完全切除。术后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无并发症发生。本文还对文献库进行了系统检索,共检出 16 篇文献,涉及 17 例患者。瘤体基底部起源椎板 (包括 C1后弓) 13 例 (76.5%)、椎体后缘 3 例 (17.6%)、小关节 1 例 (5.9%)。瘤体整体形态有描述者 13 例, 基底部小于瘤体最大横截面 11 例(84.6%),不规则形状 2 例(15.4%)。纳入的 17 例中,瘤体起源部位非椎体后缘的 14 例患者均采取后路手术行椎板及瘤体切除,瘤体起源于椎体后缘的 3 例患者中 2 例采取了前后路联合手术以更好地切除瘤体、保护硬膜囊及保持颈椎稳定,1 例采取了前路手术。总之,基底渐进磨除切除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前准确评估、精细操作及术后严密观察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
2025,33(14):1295-1302,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2009A
Abstract:
3D 打印技术的发展为个性化人工椎体的创新和临床应用提供了基础。3D 打印人工椎体可精准重建,能达到即刻稳定;人工椎体远、近侧端接触面与椎体的终板骨表面骨小梁孔隙结构可以达到骨长入,最终获得永久稳定性。基于 Web of sci- ence 高级检索功能,检索到 1990 年—2023 年发表 3D 打印骨科医疗器械 7 782 篇文献,从 2012 年开始爆发性增长,2019 年— 2020 年增长量最大。用可视化软件进行文献可视化分析显示, 中国 (30.7%) 发文量遥遥领先,位居世界第一,美国 (20.7%),位居第二,中国和美国总的发文量占世界发文量的一半以上。医工交互是个性化 3D 打印医疗器械不同于传统医疗器械的最突出特点,医生团队需要掌握 3D 打印相关原理和工艺、提出植入物设计的要求、实施功能适配性和解剖匹配性必要的验证。个性化人工椎体可以有定制式和患者匹配两种类型,人工椎体的组成分为椎体主体及辅助装置两部分,辅助固定装置依照植入物设计的实际需求添加。功能性 3D 打印医疗器械通过表面改性负载生长因子、抗肿瘤药物、抗结核药物等是将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
2025,33(14):1303-1309,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20399
Abstract:
[目的]本研究利用 RNA 转录组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旨在鉴定与骨肉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核心基因,并探讨其功能注释及涉及的信号通路。[方法]收集骨肉瘤患者的组织和血液样本:包括肿瘤组织中心区与边缘区各 1 例及对应的肿瘤全血样本 1 例,同时采集患者外周血 2 例和健康对照外周血 3 例,进行 RNA 转录组测序。应用生物信息学鉴别不同样本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并对筛选出的 DEGs 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 GO)功能富集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比较肿瘤中心区与边缘区时,共鉴定出 4 900 个差异表达基因;在肿瘤全血与患者外周血的对比中,获得 5 312 个 DEGs;而患者外周血与健康对照外周血之间,则筛得 13 549 个 DEGs。通路富集结果显示,肿瘤中心区相较边缘区的 DEGs 在 PI3K–Akt 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受体相互作用以及 ECM-受体相互作用等与免疫和炎症相关的通路中呈现显著富集。[结论] 骨肉瘤不同部位及血液样本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均显著富集于免疫调节和炎症反应相关的信号通路,提示这些通路可能在骨肉瘤的发病机制和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
2025,33(14):1310-1314,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20188
Abstract:
[目的]研究了不同剂量表柔比星与硫酸钙骨水泥混合后凝固时间、体外药物缓释特性,为硫酸钙抗肿瘤药物骨水泥临床应用探索理论基础。[方法] 以不同质量比表柔比星分别与硫酸钙骨水泥混合制备复合表柔比星硫酸钙骨水泥待测标本,具体为空白对照组、0.2%组、0.5%组和 1%组,记录其制备最终凝固时间,将各组含有抗肿瘤药物硫酸钙骨水泥标本置于模拟体液浸提,留取 1、3、5、7、10、20、30 d 各时间点浸提液。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浸提液中表柔比星的浓度,计算各时点的药物释放量占总量百分比,并绘制相应曲线。[结果] 硫酸钙骨水泥最终凝固时间,空白对照组与载药量 0.2%组及 0.5%组相比无明显差异 [(986.0±5.3) s vs (982.0±6.1) s vs (988.0±11.1) s, P>0.05];空白对照相比,载药量 1%组凝固时间明显缩短 [(986.0±5.3) s vs (767.3±16.2) s, P<0.001]。各实验组在体外释放实验开始第 3 d 每日释放量达到高峰,随后逐步降低,至第 10 d 以后,以相对稳定浓度缓慢释放,至第 30 d 时,仍有释放。[结论] 表柔比星可从硫酸钙骨水泥复合物中释放,3 d 达峰,最终以稳定药物浓度缓慢、持久释放,硫酸钙中加入表柔比星可影响硫酸钙骨水泥凝固时间。
-
2025,33(14):1315-1320,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20265
Abstract:
[目的]介绍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的三明治植骨技术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2016 年 1 月—2024 年 12 月,25 例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患者接受此手术治疗。麻醉后保持患侧 30°仰卧位,沿股骨外侧肌间隙暴露至股骨骨皮质,电钻开窗,视野范围内尽量暴露整个病灶,依次使用刮匙彻底刮净瘤腔,电凝高温灼烧瘤壁,高速磨钻打磨瘤壁,保留关节软骨和部分关节下骨质。预先放置合适的股骨钢板并测量螺钉长度,用 1 枚螺钉将钢板固定并置于一侧。把骨修复材料均匀覆盖在关节软骨层侧,厚度 10~15 mm;然后覆盖明胶海绵,最后骨水泥填充瘤腔。回植灭活的骨窗骨片,摆正预留的钢板,骨水泥凝固前依次拧入螺钉固定,屈伸膝关节排除骨水泥溢入关节腔。[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 6~84 个月。术后正位 X 线片示钢板远端与股骨关节面的距离为 0~56 mm,平均 (13.0±2.5) mm;植骨愈合时间 13~22 周,平均 (17.6±4.2) 周。MSTS 评分 21~30 分,平均(26.0±3.2)分。术后 4 例局部复发,1 例严重跛行,2 例局部有异物感,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结论]三明治植骨治疗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具有立竿见影的稳定性,提高了关节保存成功率,取得了满意的初步临床效果。
-
2025,33(14):1321-1325,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20012
Abstract:
[目的] 介绍 3D 打印股骨头坏死部分股骨头置换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术前 CT 扫描并个体化规划设计、3D 打印部分股骨头置换假体。术中完全暴露股骨头并保护血运,清除股骨头内坏死组织,暴露出健康渗血的松质骨, 修整股骨头内骨面,将其塑造成与定制假体下表面精确匹配的凹型骨面结构。使用 PSI 导板引导钻取 2 个固定柱孔,安装试模进行检查和测试,检查假体与关节匹配良好,冲洗清除所有骨碎屑和软组织残渣。混合固定方式安装定制的股骨头部分置换假体,修整股骨头外形,确保头臼匹配度达到最佳状态,检查假体关节面平滑度良好,关节活动范围不受限。冲洗伤口,缝合关节囊及切口,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进行围手术期管理。[结果] 14 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 1.5~3 h,术中出血量 200~500 mL。随访时间平均 (12.4±6.4) 个月。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 VAS 评分 [(7.1±0.7), (2.2±1.3), P<0.001]、髋屈伸活动度 [(100.7±17.7)°, (113.6±10.6)°, P=0.011] 和 Harris 评分 [(50.8±7.5), (86.8±4.7), P<0.001] 均显著改善。[结论] 部分股骨头置换通过对病灶去除,置入个体化部分股骨头假体进行局部替换,保留正常骨质,迅速重建股骨头稳定,恢复关节面平滑,是股骨头坏死保髋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短期随访,取得了初步成功。
-
2025,33(14):1326-1331,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20400
Abstract:
[目的]介绍 Watson-Jones 入路保留骨膜开窗治疗股骨近端良性肿瘤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2022 年 1 月—2024 年 9 月在本院 Watson-Jones 入路保留骨膜开窗治疗股骨近端良性肿瘤 14 例。采用全身麻醉或蛛网膜下腔麻醉,患者取仰卧位或半侧卧位。切口起始于髂前上棘外下方 3~4 cm 处,经股骨大粗隆,延伸至股骨外侧。向前方牵开阔筋膜张肌,向后方牵开臀中肌,将股外侧肌前方起点自大粗隆切断并向远处掀开,保留股骨近端前方骨膜的完整。根据病灶大小确定开窗范围,开窗部位位于股骨近端的前方。在预定的骨皮质开窗边缘的近端、远端、外侧锐性切开骨膜,随后通过皮质骨钻孔后用骨刀三面切开骨皮质,保留内侧骨膜的完整。在骨窗的内侧缘,经骨膜钻孔后用骨刀撬开开窗骨皮质,形成一个软组织铰链位于内侧并保留骨膜的皮质骨块。牵开骨块显露肿瘤并刮除肿瘤,如为活跃肿瘤,可用高速磨钻进一步磨除瘤腔内壁不规则骨皮质骨脊,或用电刀、蒸馏水等辅助手段灭活可能残留的肿瘤细胞。在完成肿瘤的刮除后,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切口。首先进行股骨近端的钢板或髓内钉内固定,然后瘤腔内植骨,确认植骨充分后将翻开的骨块复位,放置引流管,逐层闭合切口。[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 120~270 min,术中出血量 30~1 000 mL。所有患者随访 12~36 个月,除 1 例发生了钢板断裂外,其他患者均病灶均顺利愈合,无并发症发生。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 VAS 评分 [(3.1±1.8), (0.1±0.4), P<0.001]、Harris 评分 [(80.2±24.5), (98.9±2.2), P=0.014] 均显著改善。[结论] Watson-Jones 入路可安全、方便地显露股骨近端髓内良性肿瘤,具有损伤小、出血少的优点。保留骨膜的骨皮质开窗技术有利于开窗处的骨质愈合,提高疗效。
-
2025,33(14):1332-1335,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20333
Abstract:
[目的]探讨内镜下病灶清除植骨治疗四肢良性/交界性骨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 2023 年 5 月—2024 年 9 月 38 例四肢良性/交界性骨肿瘤患者,最大径≤5 cm。在内镜辅助下完成病灶切除、瘤腔壁处理及植骨/药物注入。记录手术情况与并发症,术后评估疼痛 NRS 评分、MSTS 功能评分。影像学表现采用改良 Neer 分级,观察复发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95.8±28.9)min,出血量(16.3±18.6)mL,3 例患者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但无严重不良后果。随访过程中,无病理骨折或肿瘤复发。随术后 1、3、6 个月和 1 年的时间推移,NRS 评分 [(1.9±0.6), (0.9±0.4), (0.0±0.0), (0.0±0.0), P<0.001]、MSTS 评分 [(77.7±10.0), (86.1±8.1), (93.2±4.8), (100.0±0.0), P<0.001] 均显著改善。影像方面,随时间推移,改良 Neer 病灶愈合评级显著改善 [A/B/C/D, (0/38/0/0), (32/6/0/0), (31/5/0/0), (18/3/0/0), P<0.001],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达到病灶完全愈合,无复发。[结论]内镜下病灶清除植骨治疗四肢良性/交界性骨肿瘤安全有效,创伤小、功能恢复快。
-
2025,33(14):1336-1338,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628
Abstract:
-
2025,33(14):1339-1341,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20248
Abstract:
-
2025,33(14):1342-1344, DOI: 10.20184/j.cnki.Issn1005-8478.110249
Abstract: